首页 理论教育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与发展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与发展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在一起,叫三省六部制,它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整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由此,三省六部制成为中央官制的核心,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隋唐三省六部制,大体就是这样一个运行状态。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并不只在唐朝得以延续。其中“三省”,直到明朝朱元璋永远废除丞相、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时才取消,延续近千年。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与发展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职能是:中书省管帮皇帝起草诏书;门下省管复核诏书内容,有退回诏书不许颁布的权力;尚书省管下面的六个部,负责具体执行。

简言之,中书省制定政策,门下省审核政策,尚书省执行政策。

六部,指吏部、兵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

合在一起,叫三省六部制,它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整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不是隋朝的发明,但其作为中央官制的核心地位,是在隋朝确立的。

杨坚将门下省独立出来,摆脱了皇帝侍从、顾问的性质,成为在外廷独立处理政务的纯粹的国家行政机关。同时要求中书省的一把手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一把手侍中“知政事”,使其摆脱了皇帝秘书、顾问的身份,成为朝廷宰相。

对于尚书省,隋朝则确立了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制,使六部与九卿的部门职责彻底分离,六部负责国家政务,九卿负责皇帝事务,成为国家政务与皇帝事务分开的两个独立系统。由此,三省六部制成为中央官制的核心,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省六部制,其实就是中央官制中的宰相制度。

隋唐之际,并无“宰相”“丞相”这一官名,“知政事官”就是宰相,而且实行的是集体宰相参政议政制度。那都有哪些人可以算是宰相呢?

一般而言,三省的一把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都是宰相。但是,还有很多人没有担任这三个职务,也能够当上宰相。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A:中书令

B:中书舍人

C:中书舍人、专典机密

D:侍中

E:黄门侍郎

F:黄门侍郎、知政事

G:尚书令

H:尚书左丞、参豫朝政

I:尚书右丞

J:吏部尚书、平章政事

K:户部尚书

L: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M: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一共13位官员。(www.xing528.com)

先别晕,看着很复杂,其实很简单。

这时,资历最老的A说话了:皇帝有指示,知政事官都留下来,议一议。于是B、E、I、K四位站起来说:“那你们聊着,我们先走了。”

留下的还有A、C、D、F、G、H、J、L、M,一共9位。当然,宰相一般没有这么多,也就三五位。这是为了举例子的方便。

来分析一下这9位:

其中A、D、G,是三省的一把手,名副其实的宰相,自然要留下开会了。

C、F、H、J、L、M,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自己的职务之外,都有另一个后缀,分别是“专典机密”“知政事”“参豫朝政”“平章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些个花样翻新的后缀,其实意思一样。加了后缀,就是真宰相,就是知政事官,就可以参加宰相们的会议,有发言权。

没有后缀?那就该干吗干吗去,这儿没你什么事儿。

细究起来,也特别有意思:

B和C的正式职务,都是中书舍人,都在中书省任职,但C有“专典机密”的后缀,所以C是宰相。B见到C就得明白,人家和你不是平级。

E和F的正式职务,都是黄门侍郎,都在门下省任职,但F有“知政事”的后缀,所以F是宰相。

H和I的正式职务,都是尚书省的副手,但H有“参豫朝政”的后缀,所以H是宰相。I,你别真把人家H当同事,人家是上级领导。

更有趣的,是K和L。同在户部任职,其中K是尚书,是户部一把手;L是侍郎,是K的副手。但是,别忘记了,L是有后缀的人,“同中书门下三品”。所以,L是宰相,是真正的上级。

这些个后缀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点绕,也有点费解,要专门解释一下。

“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后缀的诞生,是因为偶尔也会有一品或二品的高官加入宰相群体。而三个省的一把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都是三品官。如果遇有一品、二品的大官,经皇帝指令,要成为知政事官参加宰相们的会议,怎么办?那就在任命书中加一句“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意思是,你别仗着官儿大,要和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这些中书门下的三品官一样任职,平等发表意见,不得仗势欺人,耽误了朕的政事!

那么,遇有三品以下的小官儿,经皇帝指令,要成为知政事官参加宰相们的会议,又怎么办呢?这就用得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了。意思就是,别因为自己官小而自卑,要和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这些中书门下的三品官一样平章国事,平等发表意见,不得缄口不言。

隋唐三省六部制,大体就是这样一个运行状态。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并不只在唐朝得以延续。其中“三省”,直到明朝朱元璋永远废除丞相、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时才取消,延续近千年。

“六部”延续时间更长,直到清朝灭亡才算完全取消。

在官制方面,杨坚还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

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郡、县三级。到了隋初,发展为241个州、608个郡、1524个县,全国合计有2373个县以上的地方行政建制。必须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机构改革了。

首先,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以州辖县。再精减地方行政机构40%以上,精减后为190个州、1255个县。

然后,按照地理位置之重要、辖境之大小、户口之多寡及经济水平之高低,将州县划分等级,对干部编制进行严格限制、定编定岗:上上州只能有官员323人,到了下下州,官员编制缩减为167人;上上县为99人,下下县则为49人。

这一地方官制,至少在唐朝前期,也被李渊父子继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