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好皇帝标准之三:虚怀纳谏

好皇帝标准之三:虚怀纳谏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世民即位之初,就明确指出了人君纳谏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大力提倡谏诤之风。在李世民的大力提倡之下,贞观时期,文武大臣谏诤成风,而李世民也始终坚持虚怀纳谏。当场赐魏征绢一千匹,并批评了房玄龄等人没有当面直谏。

好皇帝标准之三:虚怀纳谏

在中国这块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土地上,一个专制皇帝,无论他怎么正身修德,无论他如何深怀忧患意识,他的精力和智力相对于千头万绪的国家军政大事来说,实在显得太渺小、太有限了,在毫无法制约束的情况下,他要保持不犯错误、善始善终,就必须不断地虚心接受臣下的逆耳忠言,依靠群臣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以一人之力,专全社会之权,处亿万人之事,必然顾此失彼,终究会一败涂地。

李世民即位之初,就明确指出了人君纳谏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大力提倡谏诤之风。他说: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君欲知过,必须忠臣。如果皇帝自以为贤,臣下又不敢谏正,想不危败,岂能得到?明主思考自己的短处而更加完美,愚主袒护自己的短处而永远愚昧。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我如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众位大臣,应当各自竭尽忠诚,直言进谏,匡救我的过恶,我决不会以直言逆耳而责怪你们。”(《求谏第四》)

王珪接着指出:“我听说,木材经墨绳规矩后才正直,皇帝经臣下劝谏才能圣明。所以,古代帝王必有诤臣扶持。既然陛下开怀纳谏,愚臣逢此圣朝,实在愿意竭诚进谏。”

魏征则提出了著名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论断:

“皇帝之所以明达,全在于兼听;其所以暗昧,全因为偏信。《诗经》载:‘古人有言,有事应当请教砍柴者。’古时候,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开四方之门,以求天下贤俊,以广四方之视听。所以,圣聪无所不照,共工、鲧之徒不能逃脱罪责。秦二世则隐居深宫,捐弃疏贱而偏信赵高,乃至天下崩溃也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等到侯景举兵进犯京城,竟毫无知觉。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反叛也不得而知。因此,皇帝兼听纳谏,则权臣不能阻隔信息,下情必能上通。”(《君道第一》)

因此,求谏纳谏成为李世民政治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善于、最勇于接受大臣谏诤的帝王,魏征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善于也最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

在李世民的大力提倡之下,贞观时期,文武大臣谏诤成风,而李世民也始终坚持虚怀纳谏。

《贞观政要》载有李世民求谏和赞赏谏诤的谈话十一次,接纳大臣劝谏而收回成命的事例十件,大臣不避生死、忠言直谏的事例十件,实际上的谏诤与接纳当然不会只有这些。

贞观四年(630),李世民下诏征发民工洛阳乾元殿以备他出关巡游。

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阻,其中有这样的话:“以陛下现在的政绩和国力,何能比得上隋朝极盛时期?正当百业凋残之后,役使满身疮痍之人,耗费亿万之功,承袭百代之弊端,相比起来,陛下恐怕比炀帝还过分得多。”(www.xing528.com)

李世民把张玄素叫来对他说:“你说我不如炀帝,比不比得上桀、纣?”

张玄素说:“如果最终还要修这座殿的话,就跟桀、纣差不多了。”李世民感叹道:“玄素所言确实有理,往后如果确有必要到洛阳去,就是露坐在外面也心甘情愿。所有乾元殿作役自即日起一律停止。”

贞观十年(636),有人上书说朝中三品以上官员都轻视越王李泰,这下可惹恼了李世民,因为他最喜欢这个儿子。

于是,三品以上官员都被召到皇宫齐政殿,李世民怒气冲冲地大声对大家说:“我有一句话问各位:以往天子就是天子,今日天子就不是天子吗?以往皇帝的儿子就是皇子,今日皇帝的儿子就不是皇子吗?过去我看到隋朝达官以上都免不了被皇家诸王蹂践,如今我的儿子自不允许这样,反倒让你们轻蔑。我若放纵我儿子,你们岂不一样被蹂践!”

皇帝发威,几乎所有官员都吓得战栗流汗,只有魏征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说:

“首先,当今群臣必定不会轻蔑越王。其次,就礼制而言,臣、子一体,今三品以上皆是陛下大臣,就是陛下也要尊重,即使小有过错,越王岂能加以责辱?当然,如果国家法纪废坏就不说了,当今君明臣忠,越王怎能如此。而且,隋代皇帝不知礼义,宠信诸王,使之言行无礼,结果都一一被废黜,这还值得提起和效法吗?”(《纳谏第五》)

李世民听了这一番不卑不亢、言之有理的话,立即转怒为喜,说:“凡是人臣言之有理,不可不服。刚才我所说的是私爱,而魏征讲的是国家大法。我刚才发怒时还满以为说得在理,及至听魏征所论,始觉大谬不然,可见为人发言,多么不容易!”当场赐魏征绢一千匹,并批评了房玄龄等人没有当面直谏。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李世民多么勇于承认错误,他的大臣又是多么敢于直言谏诤!

关于群臣的直言谏诤对于皇帝治国的作用,李世民对魏征说过一段话,特别值得我们当今每个人深思:

“玉虽然有美质,但处在石头之间,没有良工琢磨,就与瓦砾无别。若遇良工,就成为万代之宝。我虽然没有什么美质,但被您所切磋,劳驾您劝我行仁义,修道德,使我的功业达到今天这个地步,您也真不愧是位良工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