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土家民族精神与吹打乐的联系

中国土家民族精神与吹打乐的联系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吹打乐活动之所以如此复杂,和其自身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有着很大的关联。吹打乐作为土家族丧葬仪式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土家族民族精神的抽象表达方式,这集中体现在土家族丧葬仪式吹打乐的曲牌以及风格上。

中国土家民族精神与吹打乐的联系

如同大多数民族的丧事活动,土家族的丧事活动也有一套非常烦琐的流程,并且丧事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负责人都有具体的称谓,比如“坐场师傅”“督官儿”等。

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吹打乐活动之所以如此复杂,和其自身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有着很大的关联。吹打乐作为土家族丧葬仪式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土家族民族精神的抽象表达方式,这集中体现在土家族丧葬仪式吹打乐的曲牌以及风格上。对土家族而言,死亡是另一种生存的方式,因此,土家族人大都能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看待死亡,甚至将之视作一种喜庆,曲调中的欢快节奏以及鼓词中的“人死众不哀,不请自然来”反映的就是此种情形。吹打乐中的土家族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民族凝聚。土家族之所以能够从先秦时代绵延不绝传承到今天,既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也可以归因于土家族文化中的凝聚功能,而丧葬仪式,包括其中的吹打乐则是实现民族凝聚功能的重要介质。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武陵山区,不同分布地带的土家族虽然在民俗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清江土家族和酉阳土家族在丧葬仪式的吹打乐中就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吹打乐在丧葬仪式中或者说土家族内部发挥的作用却较为一致,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民族凝聚功能。对土家族而言,丧葬仪式不仅仅是孝家自身的事,更是本村、本族共同的大事,因此,在丧葬仪式上,族人都会参与其中,《隋书·地理志》中所说的“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描绘的就是此种情形。族人与孝家在亡人的丧葬仪式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具体而言,便是“孝家哭丧,族人跳丧”,孝家哭的是亡人的离去,从此阴阳两隔,族人跳的是亡人走入了新的世界、新的生活,二者并行不悖,将孝家与族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使得族人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此外,吹打乐有着很好的社会教化功能,这种教化功能不仅仅是对孝家而言的,也是对参与到孝家丧葬仪式中的族人而言的,这对孝亲仪式在土家族全族间的传承有着很好的作用,同时更是维系民族凝聚与统一的重要手段。

第二,社会教育。丧葬仪式对任何民族而言,都兼具双重内涵,一方面它是做给“亡人”看的,寄托了丧葬仪式参与者对亡人逝去的哀思与不舍,这是丧葬仪式中的显性功能,无论是烧纸钱还是打绕棺,本质上都是希望亡人能够从中获得安慰。《隋书·地理志》中载有“其左人则又不同……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共歌词说尽平生乐事,以至终卒,大抵犹今之挽歌”[8],一方面丧葬仪式中的各个流程或者说各项活动也是做给“活人”看的,承担着社会教化的隐性功能。就吹打乐在丧葬仪式中的地位与作用而言,其社会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孝敬老人上。敬老、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民族共同恪守的精神信仰之一。丧葬仪式尤其是喜丧的丧葬仪式本身就是孝敬老人的一个环节,因为在土家人的观念中,人死亡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丧葬仪式则是送亡人往生的仪式。吹打乐在丧葬仪式中的运用,特别是与跳丧、哭丧等结合运用很好地呈现出了孝家对亡人的不舍与孝敬之情,对观者孝亲意识的激发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不仅如此,与吹打乐相伴而生的丧歌词中也寓意着孝顺的内涵,如《受恩歌》中所唱的“木有根,水有源,劝人当以孝当先……父母账,有万千,不还焉能赎罪愆”,孝道教育功能显著。如歌师对丧家儿女的赞美:慈母一生生得平旺,膝下儿孙是一满堂;慈母一生修得福相,子子孙孙是一满堂。膝下三位好儿郎,还有四位好姑娘。儿子姑娘是一马品相,他们天生是孝心讲,汇报慈母一个一样。同时歌师也不忘来个有趣的自我介绍,如歌师唱道:(www.xing528.com)

是哪里来的歌师?是哪里来的鼓匠?是长阳来的歌师,是土家族来的鼓匠。

长阳的歌师看的是琴棋书画,土家族的鼓匠看的是龙凤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