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老城盒子高跷老会回忆录

天津老城盒子高跷老会回忆录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混元盒”高跷老会是纯粹的民间组织,自费自愿,业余练功,行头道具均由自己出钱购买或动手制作,有的会员是世家子弟。李世伟兄弟继承下来的“混元盒”,高跷老会能够久盛不衰,并在天津解放后民间艺术会演中荣获二等奖,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一广场艺术的喜爱、政府的支持分不开的。

天津老城盒子高跷老会回忆录

张伯良 李云冲

天津卫每逢年节出会,狮子、龙灯、旱船、杠箱、小车、秧歌、中幡、皮条、茶炊、石锁、腰鼓、细吹、节节高等纷纷出场,而名气颇大的高跷会是不可少的。

提起天津的高跷就要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市老县署前(即现在的鼓楼北一带)的百姓为庆祝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太平盛世,便自发成立了老县署前公议“混元盒”高跷会,几经挫折,历尽沧桑,延续至今。

“混元盒”高跷老会是纯粹的民间组织,自费自愿,业余练功,行头道具均由自己出钱购买或动手制作,有的会员是世家子弟。如现在住在城里西南角李夫房胡同40号的老艺人李世伟兄弟,其祖上就是在城里开扛房,传至他兄弟已是第五代了,因祖上高跷踩得好,有“活樵夫”之美名。其后代都继承扮演“樵夫”,当然其他角色也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由于老城里的“救火会”和城里开办的轿行,在岁时极为红火,也为高跷会的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活动阵地,大家有了落脚之处,可以交流经验,切磋技艺,进行训练,同时也有了一定的经济保障。李世伟兄弟继承下来的“混元盒”,高跷老会能够久盛不衰,并在天津解放后民间艺术会演中荣获二等奖,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一广场艺术的喜爱、政府的支持分不开的。正如:“混元盒”高跷老会领头人李世伟说的:“要是没有津门父老兄弟姐妹的厚爱,混元盒就没有今天。”

高跷集体育、音乐、舞蹈杂技戏剧于一身,是各艺门类的结晶,且有文武之分。“混元盒”系文高跷,以“老四点”、“滥四点”“下四点”为基调,用手眼身法步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浑身带戏。

天津卫的高跷会大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仪仗队”即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一部分人,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六七十人,负责在前面开路,有执灯牌、打小旗、下贴人的等等。第二部分是演员队伍。传统的要求是极其规范的,有10人的是“京跷”,12人的是“卫跷”,后来发展到14人,增添了一对“傻妈妈、傻儿子增加演出欢趣气氛。如傻妈妈角色,化妆白脸嘴上有一痦子,耳朵上常戴上一双红尖辣子,而演儿子的则是穿着开裆裤,头上扎一个小辫子,手中有的拿一糖堆,有的托一鸟笼子。这一对演员幽默、活泼、诙谐、在队伍中穿来插去,边走边演,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增添了喜剧色彩。那么其他12个角色呢?高跷有自己的“行当”,就是头棒、二棒,他们手持两根木棒,指挥着队伍走走停停,演这演那,他们都会几手“打捧”的技巧,不断赢得观众们的喝采。“混元盒”老会其扮相是“头棒”(蜈蚣精)、“二棒”(蝎虎精);第二对角色是“坐子”和“樵夫”,其扮相是“坐子”(红蟒精)、“樵夫”(傅万年);第三对则是“白杆”(白狐精)和“公子”(赵国胜),表演出一连串精采的有捕蝶舞蹈动作;第四对是“青杆”(青狐精)和“渔翁”(博老),他们表演出打鱼,摸鱼等一系列动作;第五对是“俊锣”(蝎子精)和“丑锣”(蛤蟆精);最后一对是“头鼓”(青石怪)和“二鼓”(白石怪),他们也各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博得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的叫好声。

高跷会的第三部分是后勤服务人员,演出的成功与否,场地的秩序好坏,均与他们有关。其人数不限,年龄不限,扛高凳(为演员临时打“圆场”,一停下来跑出一个圆圈场地或供演员休息)是服务人员的主要任务,当然拉车、送水、搬运东西临时有什么活都要有这支队伍负责。(www.xing528.com)

高跷艺术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是与它的表演技巧和演出内容分不开的,正如老辈人对高跷会表演特征的评价:慢似春风摆杨柳,快似碎珠落玉盘。高跷似戏又不是戏而是在踩高跷,因为每一道会,都是借用一出戏的扮相上跷的,如:“混元盒”。“西游记”。“水漫金山”。“白蛇传”等,演员均着戏曲中人物的服饰,扮相也是按剧中人物的要求,但从根本上说的不是在演戏,而是演高跷中的“斗对”,即两人一组相互戏斗,演员的舞与唱也全符合踩高跷的动作节奏。表演的基本功是:抬腿弹,肩上抖,身子摆动腰杆扭,三步一坐跺跷走。

“混元盒”老会的传统剧目《张天师捉妖》,说的是执掌妖幡的金华圣母目空一切,要与张天师斗法,结果被张天师的掌手雷击落了一只绣鞋。金华圣母怀恨在心,便邀天下妖精为其报仇。她手下有九个大弟子,即:蜈蚣、蝎虎子、红蟒、白狐狸、青狐狸、蝎子、蛤蟆、青石精、白石怪等,他们说:“既是弟子负其劳,杀鸡焉用宰牛刀。”于是便下界作乱,吃人害人。

以渔翁傅老和他的儿子樵夫傅万年以及儿子赵国胜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奋起斗妖。在关键时刻,张天师祭起了他的法宝“混元盒”将九妖收伏。这场人妖之争,以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该剧取材于神话传说,情节曲折,启转自然,环环相扣,均靠舞蹈动作和锣鼓伴奏来体现。如单、双插花、插花如意、龙摆尾、大小螺丝、五角子、走亭子、走阴阳鱼、老点拉单队、乱点拉车队、公子斗群场、斗单队、斗双队、单、双加篱笆、公子渔翁扑四门、红蟒衫等场面,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可以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除此之外,《五花洞》、《真假包公》、《王大娘锯大缸》等也都是由“混元盒”派生的。过去“混元盒”,高跷老会是带唱的,往往是什么节日唱什么戏,如庙会唱“大五佛”,逢娘娘生日便唱“八仙庆寿”一般场面则通喝“白猿偷桃孝母亲”。

如今,天津老城里的“混元盒”高跷老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越办越红火,繁荣了民间艺术,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成为民间艺术大花园的一朵奇葩

(赵洪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