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宗祠建筑文化与艺术解读:闳博幽清乐从沙滘陈氏大宗祠

大宗祠建筑文化与艺术解读:闳博幽清乐从沙滘陈氏大宗祠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鳌鱼大多从脊端后移,构成相对独立的装饰性结构。▼图4-6繁丽的博古脊是呈现人们美好向往的巨大平台李健明摄博古脊以脊额、脊眼、脊耳构成。脊眼为脊额两侧小孔,多安置宝瓶,寓意平安,更为空气流动和缓解台风冲击。博古脊在两侧安置一对鳌鱼,隐隐保存古老形制。花脊将人物、花鸟、鱼虫、亭台楼阁都全搬正脊上,呈现出自然、喧闹、杂而不乱、繁而不芜的气息与秩序。

大宗祠建筑文化与艺术解读:闳博幽清乐从沙滘陈氏大宗祠

祠堂的正脊本为遮盖屋顶的转折接缝,发挥固化屋顶、防止雨水渗透等作用,后因处祠堂正上方,抬头所见,一览无余,逐渐演变为祠堂等级身份重要标志,于是产生各种正脊艺术形态。

▲图4-1 黑色山墙代表水,具镇火作用 冯海棉 摄

▼图4-2 镬耳山墙既能抵挡火苗窜入邻居,更可展示崇高地位与隐隐官威 李健明 摄

珠三角一带祠堂正脊在明代多为龙船脊,清代中后期为博古脊,清代末期大多为花脊。不过,三者往往并存乡间,成为不同风俗信仰与艺术偏好乡民的自由选择。

龙船脊源于乡间龙舟竞渡。龙船作为民众远离不祥、迎纳贞吉的神物,不仅为乡民带来继续向前的自信与超越自我的勇气,更因龙船可从深埋河底的阴性圣物化身为跃出水面、竞渡河涌的阳性神物,并以穿梭人间与神界的特殊功能而深受人们崇拜,几百年间一直陪伴族人迎风劈浪,辟邪迎祥,成为每个家族的流动图腾。将这一充满神圣意义的图腾化作祠堂正脊,不仅可将族内的精神气质转化为凝固却灵动的建筑主体,更隐隐散发着龙跃天门、奔腾沧海的深沉隐喻。它与门堂后上方苍龙奔海、九子形态各异的文化意象遥相呼应,为家族带来刚清骏猛却不无温煦细腻的柔性色彩。

▼图4-3 轻巧的龙船脊打破硬直的线条,为祠堂增添几分灵动 李健明 摄

明代和清代早期的龙船脊大多作浅浮雕水草飘动形状,简朴明快,灵动飘逸,寓意绵绵繁衍、生生不息,两端稍稍翘起的正脊状若龙舟。清代中期,人们积财渐富,龙船脊的主体灰塑雕刻更精细丰富,两侧翘起处更以船托轻轻承起,形成两个方形小脊眼,通透雅致,洞测天机。不少龙船脊上仍有鳌鱼一对,存留着中原地区鸱吻衔咬脊端的古老风格,如均安上村李氏宗祠,族中李文田高中探花,祠堂安放鳌鱼名正言顺。后来,鳌鱼大多从脊端后移,构成相对独立的装饰性结构。

其实,据专家考证,鳌鱼的前身是鸱吻,鸱吻的前身是蚩吻,蚩吻的前身是蚩尾。蚩尾为海中神兽,为水精,辟火灾,置堂殿上,镇火。因蚩吻形状与鸱尾相似,加上读音相类,人们就逐渐写作“鸱尾”。鸱为老鹰,人们将其塑造成老鹰形状,唐代殿堂正脊回首相对的就是老鹰。后来,人们将其改为张口衔咬脊端的雄鸱,改称“鸱吻”,民间还渐渐转称为“祠尾”。据专家分析,从明代开始,其形状转向神龙形态,江南称“鳌鱼”。鳌鱼前身为鲤鱼,金、银两种颜色鲤鱼越过龙门,则可入天为龙,但它们偷吃龙珠,只得变成龙头鱼身的“鳌鱼”。雄鳌金鳞葫芦尾,雌鳌银鳞芙蓉尾,但因已具龙形,且可吞火,暗含龙子龙孙的吉祥寓意,更有独占鳌头那催人奋发的积极意象,深受民间钟爱。于是,从江南蔓延到岭南。

(www.xing528.com)

▼图4-4 鳌鱼既有吞吃火苗的寓意,又可让人感知族内独占鳌头的英气 李健明 摄

▼图4-5 正脊可令脊垅不易渗水,更可美化祠堂顶部 李健明 摄

此外,“正脊与檐角在殿顶两坡的交汇处,下雨时,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很容易渗入。将吻兽安装在此处起到了严密封固瓦垄的作用,这样脊垅既稳固又不会渗水”。[1]顺德一带的鳌鱼也应有此防水固化作用。

博古脊源自夔纹。夔为独角兽,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伴风雨,目光如日月,音如雷,黄帝曾用其皮制鼓,以雷兽骨作槌,声响五百里外,威慑天下,后人们以夔作镇邪神兽。夔纹流行于商周时代,为青铜器上主要纹饰,后发展成抽象化的几何图形,但其神威仍存,震慑仍存。

▼图4-6 繁丽的博古脊是呈现人们美好向往的巨大平台 李健明 摄

博古脊以脊额、脊眼、脊耳构成。脊额为正脊正中,以灰塑浮雕为主,多以蕴含吉祥寓意的花草、树木、麒麟凤凰天马雄狮为主。脊眼为脊额两侧小孔,多安置宝瓶,寓意平安,更为空气流动和缓解台风冲击。脊耳则是脊眼到正脊两端的繁复绵密灰塑群,左右对称。与相对规范的脊额相异,此处可相对自由地施展各种灰塑题材和制作手法,成为工匠们最舒心自由的巨大空间。博古脊在两侧安置一对鳌鱼,隐隐保存古老形制。

花脊也称“陶脊”或“瓦脊”,与博古脊纯粹以灰塑的花鸟为主体相异。花脊将人物、花鸟、鱼虫、亭台楼阁都全搬正脊上,呈现出自然、喧闹、杂而不乱、繁而不芜的气息与秩序。它们以蓝天为背景,将时间淡淡隐去,成为碧空中永远的主角。

▼图4-7 花鸟瑞兽构成祠堂正脊上喧闹吉祥的画面 冯海棉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