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层次公交数据模型:城市公交发展趋势

多层次公交数据模型:城市公交发展趋势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断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供给侧改革,丰富城市公交服务形式,鼓励开行大站快车、区间车等多种运营组织形式,积极发展商务班车、定制公交、社区公交、旅游专线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服务,更好地满足上班、上学、就医、旅游、购物等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多层次公交数据模型:城市公交发展趋势

(一)发展趋势

1.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发挥公交导向作用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模式成为主导”。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必须加快建立公交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改变城市公交被动追随城市发展的局面。

2.适应人民基本出行需求,加强公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出行需求将更趋多元化和个性化,要求城市公交在持续提升保障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供给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提升服务针对性和精确性,实现量质并举、全面发展。

3.适应城市交通科学发展需要,发挥公交主体作用

我国城市人口总量大、居住密度高、土地资源匮乏。同时,私人小汽车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日益严重。国内外经验和实践证明,城市公交具有容量大、效率高、能耗少、污染小的优势。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城市交通科学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低碳、高效、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统。

4.适应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需要,发挥公交带动作用

建设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服务网络,是推进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依托。城市公交作为居民出行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式,应当发挥以城带乡作用,通过将公交服务逐步延伸到城市周边或市域,不断提升公交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全力带动城乡客运资源融合、服务衔接。

(二)发展目标

根据不同人口规模,对城市进行分类,按照“数据可采集、同类可比较、群众可感知”原则,分别提出各类城市公交发展指标(表1-6)。

表1-6 各类城市公交发展指标

数据来源: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交通运输部)(www.xing528.com)

(三)发展措施

1.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

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引导建立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全过程的协同工作机制,增强城市公交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围绕规划引领、智能公交、快速通勤、综合衔接、绿色出行和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等方面,重点面向地市级城市,兼顾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分主题、分类型进行建设。

2.深化城市公交行业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建立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城市公交管理体制,完善城市公交发展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综合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在城市公交领域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指导各地科学制订与公众基本出行需求及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相适应的城市公交服务购买方案,并依法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制定城市公交企业运营成本核算规范,建立城市公交成本票价制度。依据城市公交成本票价,并综合考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公共财政能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城市公交票制和执行票价。建立城市公交票价动态调节机制,基于劳动力成本、燃料价格等影响因素的变化,及时测算、调整城市公交成本票价和执行票价。细化城市公交用地综合开发政策,优先满足和节约集约利用城市公交用地。推动城市公交枢纽周边和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等城市公交走廊沿线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城市公交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

3.全面提升城市公交服务品质

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根据客流需求选择合适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融资模式进行建设和运营管理。按照公交专用道设置条件等国家标准要求,合理制订并有效落实公交专用道规划,推动公交专用道连续、成网。

科学规划、调整城市公交线网,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多种方式网络的融合衔接,扩大线网覆盖范围。在提高城市公交站点覆盖率的基础上,提升公共交通网络通达深度,并合理提高发车频率,适当延长城市公交运营时间。不断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供给侧改革,丰富城市公交服务形式,鼓励开行大站快车、区间车等多种运营组织形式,积极发展商务班车、定制公交、社区公交、旅游专线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服务,更好地满足上班、上学、就医、旅游、购物等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加强城市公交与城市对外运输方式,在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衔接,优化乘客换乘条件,提升城市公交集疏运效能和换乘便利性。加快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促进城市各种运输方式客运枢纽场站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建设、统一管理。加大城市公交运力投放,科学配置运力,科学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频率。合理控制高峰时段车辆满载率,提高空调车比例,让公众乘车更舒适。提升城市公交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指导各地建立源头管理、动态监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安全防范体系。制定城市公交应急预案编制规范,指导各地加快建立统一管理、多网联动、快速响应、处置高效的城市公交应急反应系统。

4.建设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智能公交系统

建设全面、可感知的城市公交数据采集体系,完善信息统计上报制度,加快建立部、省、市联动的城市公交数据资源交换体系与机制,建设部级城市公交数据库和城市公交发展水平绩效评价系统,实现对全国重点城市公交发展水平的定期评价。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企业力量,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城市公交出行信息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具有城市公交便捷出行引导的智慧型综合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向公众提供全链条、全方式、跨区域的综合交通“一站式”信息服务。

5.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充分考虑城市人口规模、地理形态、空间布局和交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引导各地依法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差异化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科学规划建设停车设施,支持对中心城区实行分区域、分时段、分标准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