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高级农业人才:利用外国人才和设备,派员赴外留学

培养高级农业人才:利用外国人才和设备,派员赴外留学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阐述完国内农业学习和人才培养后,冯泽芳提出两个问题引发思考。基于此,他认为:“预培植高级农业专才,为最见效之办法,在最近二十年内,尚不能不利用外国之人才及设备,不能不派员赴外国留学。”因此,政府当局注重培植农业人才,社会人士同情爱惜农业人才,然后中国之农业人才始能先后继起,以应社会国家之需要。在划分中国棉区、鉴定与发展离核木棉、培养棉花科技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高级农业人才:利用外国人才和设备,派员赴外留学

兴和发展农业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人才。在阐述完国内农业学习和人才培养后,冯泽芳提出两个问题引发思考。第一,试问中国现今所有之专家,足以办中央农业研究院乎?已足以办各省农业试验场乎?第二,试问中国国内能造就农业专门人才乎?对此他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基于此,他认为:“预培植高级农业专才,为最见效之办法,在最近二十年内,尚不能不利用外国之人才及设备,不能不派员赴外国留学。”他进一步指出:“派遣农业留学生时要必备三个条件:1.必须在国内大学毕业并且服务三年以上者;2.必须于留学国家之语言为严查之考试;3.必须由中央政府或各级省政府按照预定计划,根据本国本省之需要情形而定分科名额,分往各国学习,使学有目的、学有成就。对于那些短期考察、走马观花,或者存镀金炫世心理、以自欺欺人者,皆不足以言人才也。”[6]

派遣留学仅为造就高级农业人才之初步,而最要造就之方法,还要在归国后之任用。过去视归国留学生为万能,回国后即为完全之人才,这种想法不正确。其实在国外所学者,充其量不过基本知识之训练与研究方法之获得,至于是否适合国情之应用,尚须在国内从头做起。因此,留学生归国后,必须按其所学,派以工作,予以相当之年限,课以相当成绩。苟非自暴自弃之流,五年之后,必有小成。归国工作有成绩,然后称之为专家,付之以责任,此则令人不满意之处当可减少。冯泽芳指出:“如能照此办法选取百人,分门别类地派往各国留学,以五年为学习研究期间,但求学有实际成绩,不必汲汲于学位虚荣。五年为归国实习期间,十年之后必有大批人才可为国用。这种方法虽缓,实为根本之办法。非此不足以解决吾国农业人才缺乏之恐慌”。最后,他认为,若能以此百人为根基,成立一中央农业研究院、成立二三著名农学院及农事试验场,然后本国自造人才可以继起,留学之举可以渐缓。唯以此,才可以打破国人“视造就农业人才为太易,而责望农业人才则太殷”的心理。因此,政府当局注重培植农业人才,社会人士同情爱惜农业人才,然后中国之农业人才始能先后继起,以应社会国家之需要。

【注释】

[1]冯泽芳(1899—1959),我国著名的棉花科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现代棉作科学主要奠基人。早年对亚洲棉的分类、遗传以及亚洲棉与美棉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在划分中国棉区、鉴定与发展离核木棉、培养棉花科技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33年留学归国后,曾任职于南京全国经济委员会下属的棉业统制委员会、中央棉产改进所、中央农业试验所、中央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9月22日于安阳辞世。曾于1940年4月及5月应西北农学院周伯敏院长和农艺系沈学年主任的邀请在西北农学院做过7次演讲,题目分别为《大学农学生之治学精神与方法》《民国以来吾国棉作改良史略》《棉花区域试验之成绩及中国三个棉花适应区域》《斯字棉之试验成绩与推广经过》《云南之木棉》《吾国之棉区环境棉产区域及棉工业区域》《棉作文献述略》,以上7个演讲由西北农学院农艺学会根据学生的细心记录而编译成《冯泽芳博士演讲集》,周伯敏院长亲笔题名,于1940年7月编印成册,冯泽芳还为演讲集作了“弁言”。

[2]冯泽芳.大学农学生的治学精神及方法[J].中央周刊,1946,8(13):13—15.(www.xing528.com)

[3]冯泽芳.怎样学习农艺[J].读书通讯,1946,(119):17—28.

[4]冯泽芳.大学农学生的治学精神及方法[J].中央周刊,1946,8(13):13—15.

[5]冯泽芳.怎样学习农艺[J].读书通讯,1946,(119):17—28.

[6]冯泽芳.如何造就中国的农业人才[J].农业周报,1931,1(22):841—8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