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太祖阉割《孟子》的影响及解读

明太祖阉割《孟子》的影响及解读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太祖兴学崇儒,于“至圣”孔子至敬尽礼,对“亚圣”孟子却颇为不恭,曾视为“异端”之儒,一度贬削祀典。这时司天监上奏说文星暗淡,太祖不得已传旨恢复孟子祀典。经这番阉割,《孟子》精华丧失殆尽。剩余的170余节,编为《孟子节文》,颁发各级学校为标准教材。当时尽管把《孟子》糟蹋得面目全非。

明太祖阉割《孟子》的影响及解读

明太祖兴学崇儒,于“至圣”孔子至敬尽礼,对“亚圣”孟子却颇为不恭,曾视为“异端”之儒,一度贬削祀典。这是因为《孟子》书中有许多提倡“民本”与仁政、抨击独裁与暴政以及蔑视君主威权的言论,在专横猜忌的太祖读来,觉得是对他的讽刺与冒犯,且有煽惑人心之患,不利于他的独裁统治。如《离娄》篇所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万章》篇所云:“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梁惠王》篇所云:“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尽心》篇所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语,便足以使独裁者气夺胆寒。太祖读到这类言论,发怒说:“此老倘若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于是下令取消孟子的配享资格,从孔庙撤除他的牌位,并警告臣僚说:“如有抗谏者,以‘大不敬’论处,交卫士射杀。”

偏有不怕死的刑部尚书钱唐,他抬来棺材进谏说:“臣能跟随先贤孟子游于地下,便心满意足了。”卫士朝他胸口射箭,竟伤而不死。太祖终于受感动,命太医为钱唐治伤。这时司天监上奏说文星暗淡,太祖不得已传旨恢复孟子祀典。(容肇祖据《鲒埼亭集》及李之藻《泮宫礼乐疏》考证此事在洪武三年,然《明史·礼志四》云:洪武五年(1372)罢孟子配享,逾年,配享如故。)虽配享恢复,太祖还是觉得“《孟子》一书不可泛观”,又加上翰林学士刘三吾“上言《孟子》一书中间词气抑扬太过”,于是,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诏集耆儒钱宰等二十七人,命刘三吾总其事,剔除那些使他反感的“大不敬”和过激的言论,一共85处。经这番阉割,《孟子》精华丧失殆尽。剩余的170余节,编为《孟子节文》,颁发各级学校为标准教材(见黄佐《翰林记》,朱彝尊《经义考》,另容肇祖说在二十七)。当时尽管把《孟子》糟蹋得面目全非。但朱熹集注的《四书》(《孟子》为其中之一)仍与《五经》同等尊贵,是官方哲学的最高经典。

明初儒者受宋元理学熏陶,思想学术大都循规蹈矩,即所谓“纯正”。在朝的宋濂、方孝孺师徒就是“纯儒”典型。山野士人也关心世道人心。福建闽县(今闽侯)学者吴海被荐做官、修史都坚辞不出,却念念不忘禁“邪书”、窒“异端”。他著成《书祸》一编,把不合儒教的“邪书”列为书林之祸,曾经私下建议说:(www.xing528.com)

杨、墨、释、老,圣道之贼;管、商、申、韩,治道之贼;稗官野史,正史之贼;支词艳说,文章之贼。上之人宜敕通经大臣会诸儒定其品目,颁之天下。民间非此不得辄藏,坊市不得辄鬻。如是数年,学者生长不涉异闻,其于养德育才,岂曰小补。(《明史·吴海传》)

所幸人微言轻,他这副救世良方难以上达,否则很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查缴禁书运动,使后世的乾隆天子不得独建奇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