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纳楼彝族土司衙署,建水史话

纳楼彝族土司衙署,建水史话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纳楼彝族土司衙署早在大理国时期,纳楼部就是滇南最大的彝族部落。元代为纳楼千户,明洪武年间被朝廷授以世袭纳楼茶甸副长官职,为滇南临安府属九土司之首。四土舍驻地仍冠以“纳楼司署”的总名。汉唐史书上没有封纳楼土司为太守的记载,显然是其后人为了光耀门庭而夸张的说法。罗哲文也赋诗一首:纳楼司署踞高岗,俯览红河长又长。1993年纳楼司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纳楼彝族土司衙署,建水史话

从县城驱车南行60余千米,驶入红河北岸绵延起伏的群山,在一座高山之巅,有个回新寨。寨内一片平顶的土掌房旁,耸立着一座高大恢宏、壮观森严的建筑群。这就是滇南最大的土司衙门——纳楼司署。司署居高临下,远看江外崇山绵延起伏,纵横千里,山寨点点隐现在云山雾海之中;近观梯田层层,流水淙淙;俯瞰长河如带,曲折蜿蜒。景色壮观,气势磅礴。

纳楼彝族土司衙署

早在大理国时期,纳楼部就是滇南最大的彝族部落。元代为纳楼千户,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被朝廷授以世袭纳楼茶甸副长官职,为滇南临安府属九土司之首。领地辽阔,《临安府志》记载:“其地东至黑江交趾界六百里,南至元江直隶州界四百里,西至石屏州云台界一百里,北至府城南关纸房铺界八十里,幅员广矣!”司署原有一副对联:“承国恩化洽三江茶甸,奉圣谕钦赐八里纳楼”。“三江”指其领地范围包括礼社江(即红河)、李仙江和藤条江。“八里”为其八个基层行政组织。它号称领有“三江八里又三猛”,三勐在今越南莱州北部一带。由此可见,昔时纳楼土司曾经是地跨红河两岸,南部直与安南接壤,在滇南边疆地区声威显赫,不可一世的封建领主“小朝廷”,其管辖范围之广,是其他土司所望尘莫及的。它与贵州水西土司、云南武定凤氏土司合称西南三大彝族土司。司署原在建水城西南40余千米的官厅街,“建土城,高丈余,立三门,设司治焉。”清光绪九年(1883年),老土司死,族人争袭其职,临安知府采取分而治之、以大化小的办法,将其领地化分给四个族人管理,以削弱其势力,称四“土舍”。四土舍驻地仍冠以“纳楼司署”的总名。现在官厅街的老司署年代久远,已经残破,唯第四舍建于回新寨的司署仍十分完好。

回新寨的衙署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所建。三进四合院,占地2895平方米,以大门、前厅、正堂、后院为中轴线,厢房、书斋、客厅、耳房左右对称,有房舍70余间。大门屹立在3米高的台阶上,坊式,三楹,檐角飞翘、雄伟壮观。左右各建三层的炮楼一座,胸窗枪眼虎视眈眈,阴森逼人。前有大照壁和训练士兵的操场。四周筑有高大护墙,后墙两端亦设有碉堡,气象森严,壁垒坚固,俨然一座小型城堡

前院为办事楼房,正厅为公署大堂,后院楼房为居室。大堂高大宽敞,土司宝座雕工精美,三条金龙飞腾于云山雾海之上,两只雄鹰展翅欲飞,象征其权力的威严。两旁悬有一副对联:“九重锡命传金碧,五马开基自汉唐。”

“九重锡命”即“九锡”,为古代帝王赐给诸侯、大臣象征其权力的九种器物。“五马”,指汉代太守乘坐的车用五匹马驾辕,后作为太守的代称,明清时也称知府为太守。汉唐史书上没有封纳楼土司为太守的记载,显然是其后人为了光耀门庭而夸张的说法。但由此可见,它的权柄是高于一般土司的。(www.xing528.com)

1991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的专家郑孝燮、孙轶青、罗哲文等到回新寨考察,对这座“反映土司制度,保存完整,国内罕见的土司衙门”赞不绝口,给予较高评价。罗哲文也赋诗一首:

纳楼司署踞高岗,俯览红河长又长。

封建而今随流水,但留形胜壮南疆。

1993年纳楼司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