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后总结:七国之乱,平定功臣

战后总结:七国之乱,平定功臣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书记载,在这次大战中,梁国击毙的敌军占了被毙敌军总数的一半。刘武和周亚夫,是平定七国之乱的骨灰级功臣,只是战役结束后,刘武对周亚夫都恨之入骨了。更让刘武气愤的是,战争结束后,所有人竟然都认为周亚夫让他挨打的策略是高明的。可战争的结果却是,朱允炆输了,刘启赢了。刘濞闹的动静太大了,倘若朝廷没有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周亚夫,后面的结局真不好说。

战后总结:七国之乱,平定功臣

在这次战争中,刘启走了两步十分关键的棋。

第一,斩杀晁错

第二,启用了周亚夫,并让他率领主力去对抗实力最强大的吴楚联军。

除此之外,还多亏了贾谊曾给刘恒提出的两个建议:第一,扩大刘武的地盘,加强刘武的实力,最终刘武成了抵挡吴楚的中坚力量;第二,刘恒按照《治安策》的思路,把齐国一分为六,于是齐国在这次战争中才因为内讧而不能对朝廷起到威胁。

朝廷能很快就平息七国之乱,周亚夫和刘武是缺一不可的。周亚夫的构想就是:让刘濞暴打刘武,等他打累了,朝廷再出击,以逸待劳,然后一举歼灭敌军。但要想实现这个战略构想,前提就必须是刘武很经打。

在朝廷军队开赴前线之前,是刘武一个人在对抗刘濞,是他拖住了刘濞的行军速度,给汉军争取到调兵遣将的时间。若刘武是个草包,在周亚夫还没出关中的时候就把梁国丢了,那么,刘濞将迅速占领荥阳洛阳,并威胁关中。到时就是有十个周亚夫也难以在三个月之内解决刘濞,恐怕真会像刘濞所说的那样,“我为东帝!”

然而,刘武的作用还远不止此,他不但给朝廷赢得了时间,更是周亚夫全盘计划中的核心,如果没有一个强大、坚韧的刘武,周亚夫根本不能指望刘武长时间挨打而必须自己面对吴楚联军的正面攻击。如果是这样,周亚夫带领的这伙关中部队是不是能够在与彪悍的吴楚联军的作战中稳居上风呢?不好说。

刘武的出现,让刘濞止步梁国,再也没向西一步,这成了刘濞死都不能瞑目的事情。史书记载,在这次大战中,梁国击毙的敌军占了被毙敌军总数的一半。(而梁所杀虏略与汉中分。)

刘武,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当然,不能忘了周亚夫,要不是他全盘坐镇,采用正确的策略,汉军根本不可能三个月就平定这么大一场祸乱。

周亚夫的战术好,处变不惊的能力强大,指挥能力也很优秀,更能把战场的局势掌握得一清二楚,任何障眼法都逃不出他的眼睛,但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

他的勇猛之处,在于明知道不救梁王是在让梁王跟自己结梁子,却仍然义无反顾地“见死不救”。很多将领不是才能不够,而是考虑的东西太多。换一个别的将军,或许水平比周亚夫还高,但一考虑到梁王和皇帝的特殊关系,就很可能放弃最佳的破敌之策,而让中央军和吴楚联军硬拼。那样的话,就别提切断粮道什么的了,三个月无论如何都灭不了刘濞。

刘武和周亚夫,是平定七国之乱的骨灰级功臣,只是战役结束后,刘武对周亚夫都恨之入骨了。

刘武的痛恨当然有道理。周亚夫要是不来还好,可来了之后就看着刘武挨打他自己却按兵不动,刘武三番五次求救他也不予理睬,他的这些行为,让刘武怎么想?

老子在梁国玩命,周亚夫这畜生在昌邑玩女人,他居心叵测、见死不救、落井下石、违抗圣旨、故意致寡人于死地。周亚夫说得好听,为了大局,让我当诱饵和刘濞做殊死搏斗,等我们斗得两败俱伤了他再渔翁得利。他周亚夫可真聪明啊,他怎么不来当诱饵和刘濞硬拼,而让我去切断刘濞的粮道呢?

在七国之乱中,我们也发现,刘武是个有军事才能的人,当他将吴楚联军困在梁国的时候,一定有着和周亚夫不同的破敌之策,而他的破敌之策很可能不是让周亚夫以逸待劳而是跟周亚夫合击吴楚军。如果是这样,当他看到周亚夫作壁上观而让自己挨打的时候,会不怨恨吗?

千万别站着讲话不腰疼,说刘武怨恨周亚夫是不顾大局。如果有人让你为了一个概念抽象的“大局”献出自己唯一的生命,你会义无反顾吗?你还会像一个局外人一样高喊什么大局观念吗?

更让刘武气愤的是,战争结束后,所有人竟然都认为周亚夫让他挨打的策略是高明的。

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周亚夫的错误在于他不该让刘启的亲弟弟当诱饵承受大头而自己只受点余力。然而,若不这样,又没有一个和刘武一样的能够挡住刘濞的攻势的人。这是周亚夫的悲哀,也是刘武的悲哀,因为刘武自身的情况决定了他必须要承担起直面敌锋的责任。

说了半天,七国之乱的功劳都归于周亚夫、刘武、窦婴等辈,但还有个人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却没有被我提及,这个人就是皇帝刘启。(www.xing528.com)

如果说刘启在此战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那就大错特错了。毫不客气地说,倘若不是刘启会当皇帝,用人得当,有谋略,朝廷的胜败是不好说的。我不用从理论上谈原因,因为相似的情况出现于一千五百多年后的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结果削得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

当时,明朝廷的挑战者朱棣还没有汉朝的挑战者刘濞那么大能耐,刘濞集结了七国联军,几乎占据江山的一半,而朱棣只能骗一个宁王朱权,势力范围也远远比不上朱允炆。在起兵之初,刘启并不比刘濞强大太多,甚至可以说,两方的势力旗鼓相当,但朱允炆对朱棣却有着绝对的优势(在土地、兵力、财力等影响战争的客观因素方面,朱允炆比朱棣强很多)。可战争的结果却是,朱允炆输了,刘启赢了。

朱允炆输了,但不能说他愚蠢,因为朱允炆是一个正常人,让大部分人处在他的境地,都可能做出和他同样甚至比他更坏的选择。可刘启赢了,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刘启厉害,因为他避免了朱允炆后来犯过的许多错误。一个人能够不犯正常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高明的、厉害的,值得人去佩服、学习的。七国之乱和靖难之变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原因有很多,但毋庸置疑,刘启比朱允炆高明是造成一胜一败的关键因素。

* * *

虽然七国之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想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刘濞闹的动静太大了,倘若朝廷没有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周亚夫,后面的结局真不好说。或者,倘若刘濞能重用一个类似于周亚夫的人,结局也不好说。刘启最初的慌乱不是没道理,因为几十万大军在那里摆着,不可能轻而易举就把人家给灭了的。

我们可以推测,如果刘濞赢了,天下还是刘氏的,但刘濞仍然要面临诸侯割据的问题,“七国之乱”的情形还会在将来重演。情况再糟糕一点的话,怕会像柏杨先生所说:“七国之乱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如果七国胜利,中国势必回到战国时代,互相吞并,可能演出罗马帝国瓦解后欧洲各国林立,永不能复合的局面。”

历史没有如果,成王败寇,刘濞输了,是为贼寇。一千多年后的朱棣赢了,是为王者。在这次豪赌中,刘启赌赢了,他一次性把诸侯打击得够惨,诸侯们再也没有翻身的力气了。

刘启赢了,就要享受战果,他要削藩,不遗余力地削藩。你们不是反弹吗?我现在再削,有本事就弹起来呀?

这个时候,不论刘启怎么削,诸侯都不敢再反了,因为他们没有刘濞的实力。

七国之乱的胜利对西汉王朝的政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从根本上解决了诸侯太强尾大不掉的问题。这一战之后,朝廷的威信被建立起来,汉朝也终于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当年,贾谊建议汉文帝削藩,文帝没有采纳,几十年后,主父偃建议武帝削藩,汉武帝同意。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文帝和武帝都没有错。即便说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如果没有七国之乱的胜利做铺垫,他的“推恩令”仍然不好实施。这实在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时机问题。

* * *

周亚夫和窦婴,一个率三十六将平定吴楚,一个坐镇荥阳监视齐赵,回来之后就成了大明星,归附者络绎不绝。据史书记载,每当朝堂上议论政事,周亚夫和窦婴都有很重的话语权,没有人敢和他们分庭抗礼。

至于吴楚等国的地盘,刘启另派了人去掌管。

景帝三年六月,刘启大封了一批王爷。

十五岁的皇子刘非被迁为江都王,并被赐予天子旌旗、将军大印,掌治吴地; 刘礼(第一任楚王刘交的儿子)为楚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皇子刘胜为中山王;皇子刘馀被迁为鲁王。

功臣封了,王爷封了,但那个挨了刘濞一顿饱打的刘武怎么办呢?

刘启可是亲口许诺了刘武,要把皇位传给他的。

刘启是真的想传位给刘武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