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葛亮的屯兵耕战及其对成都经济发展的影响

诸葛亮的屯兵耕战及其对成都经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实施“屯兵耕战”,让军队自行筹备粮食。经过一番勘察,诸葛亮最后选择了成都西郊一处荒野,也就是现在的营门口附近,作为屯兵耕战之地。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天才的发明,与他在营门口屯兵耕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营门口屯兵耕战,显示了诸葛亮“理民之干”的谋略,更是发展战时经济的好举措,使得成都西郊的这片千顷之地有了良好的经营。

诸葛亮的屯兵耕战及其对成都经济发展的影响

诸葛亮帮助刘备在成都站稳脚跟后,就被封为一国之相。要想把蜀汉打造成可以三足鼎立的一支重要力量,诸葛亮要做的事情可真是太多。他采取很多措施,全力推动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一方面唯才是举,四处招兵买马;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举措恢复经济,稳定民心。在治水方面,他强调法治,在朝廷上厉行法治;在农业上,大量“务农殖谷”,恢复生产。

可刘备在建国当年,就匆忙做了一个在后世看来很不理智的决定——攻打东吴。这可急坏了诸葛亮,一顿劝解,可奈何不了钻牛角尖的刘备,他对关羽之死耿耿于怀,誓要为兄弟报仇。结果刘备这一去,几乎全军覆没,大败而回。再加上猛将旧臣接连去世,刘备竟在数月之后,一病不起,临终前赶紧把诸葛亮叫到身旁,万般叮咛,便有了“白帝城托孤”的史话。刘备这一走,诸葛亮的心情跌落万丈深渊。但蜀国刚刚建立不久,还有很多事情亟待办理,任务之重,时间之紧,已经不允许他继续悲痛。于是诸葛亮迅速调整好心情,重回工作岗位,他的目标是完成先帝遗志,北伐中原、匡扶汉室。

要北伐中原,就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深知北伐任重道远,应该积极筹措粮草。可是刘备死后,蜀国国力削弱,百姓维持温饱尚且不足,再向他们征粮确实太过困难。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实施“屯兵耕战”,让军队自行筹备粮食。经过一番勘察,诸葛亮最后选择了成都西郊一处荒野,也就是现在的营门口附近,作为屯兵耕战之地。诸葛亮之所以如此选择,一是因为这里上风上水,是成都平原最好的精华灌区,有利于农业发展,可以提供丰富的物资保障;二是因为这里紧邻北上陆路最方便的金牛道,通过金牛道可以快速将粮草运达战区。于是,随着诸葛亮一声令下,大批军队在西郊屯集,开始垦荒耕作。经过多年的“耕战”,蜀国军队屯兵基地的规模越来越大,诸葛亮就在此设中军大营帐坐镇指挥,营门口就变成了他常去的一个办公地点。

在诸葛亮的科学领导下,蜀汉政权的发展计划取得阶段性成功。经过数年屯耕战,粮草丰盛,军饷充足,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便率大军于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派赵云魏延等将为先锋,西出祁山,直取陇西天水,其势强锐,让南安三郡恐惧,三郡纷纷归降。其后的几次北伐,基本上也都是这个模式。正是因为在营门口一带日夜屯兵训练,让诸葛亮有了五次北伐的底气。北伐过程中,因蜀中往祁山大营运粮道路艰难,诸葛亮又调集能工巧匠,反复实验,最终发明了“木牛流马”来运输粮饷。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天才的发明,与他在营门口屯兵耕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虽然最后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与世长辞,蜀汉失去复兴的中流砥柱,但他留给后世治国治军的智慧与胆略,直到现在依然让人钦佩不已。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对诸葛亮推崇备至,他曾在《国史新论》中这样评价诸葛亮:“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可以说,这个评价非常有分量。

营门口屯兵耕战,显示了诸葛亮“理民之干”(管理人民的才干)的谋略,更是发展战时经济的好举措,使得成都西郊的这片千顷之地有了良好的经营。随着时间的推移,营门口成为早期成灌公路的一段,是通往“成都后花园都江堰的要冲。为了城市的快速发展,1992年,营门口建起立交桥,立交桥的设计修建花费了不少心思,处处体现“门”的特点。远远看去,立交桥如同一个巨大的“门”字。而当你走在桥下,会发现,每一个桥墩,看起来都像篆书的“门”字。这些“门”的造型,既富有现代感,又包含着传统书法雕刻工艺,让人感受到穿越时空“古今之门”的韵味。后来修建二环高架时,这座立交桥又由原来的两层“长高”到了四层,并被称为“新二环上最复杂的立交桥”。(www.xing528.com)

20世纪90年代的营门口立交桥 冷冰摄

升级后的营门口立交桥 冷冰摄

看桥上车水马龙,不禁感叹,古时军营早已尘封在历史之中,但“营门口”这个地名却在提醒我们,这里曾经有着一位为蜀国鞠躬尽瘁的名相功臣,他将永远活在成都百姓的心目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