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州港口:圆仁唐朝入海州路线

海州港口:圆仁唐朝入海州路线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上可知,海州港口是唐王朝和日本航线的重要港口。(一)圆仁第一次入海州第一次到海州是唐开成四年三月。[11]在这段记载里,圆仁望见“始自西北山岛相连,即是海州管内东极矣”。圆仁正式入海州是在四月五日。[21]从五日记载可知,圆仁和他的两个徒弟以及一个水手,共四人下船,开始了海州之行。

海州港口:圆仁唐朝入海州路线

唐海州治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古城,所辖东海县治,今连云港市东南南城镇[4],在唐朝时期属于河南道[5]。海州在圆仁入唐求法的行程中有特殊的地位,公元839年,圆仁与日本遣唐使团在海州分开,带着三个随从,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独自求法巡礼的旅程。

海州是唐代重要的港口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中写道:“开成四年,日本使船九只,在海州议渡海回国路线新罗水手建议北航至大珠山,再出海东航,而日本船长主张由海州直东渡海,卒从船长议,然因风飘流,仍著大珠山及其以北海岸。此次由海州直向东渡海之举虽失败,但可知必先有东渡成功者,故此次日本水手有此拟议也。”[6]太平广记》载:李邕,“唐江夏李邕之为海州也。日本国使至海州,凡五百人,载国信。有十船,珍货数百万”,“敕下邕,令造船十艘,善水者五百人,送日本使至其国”[7]。这次记载能够说明,唐代海州港口泊位最少一次可停靠十条大船,日本国使节进贡朝廷,可在海州港靠岸,海州造船工场规模大、水手多[8]。由上可知,海州港口是唐王朝和日本航线的重要港口。唐代的陆路交通,泰山南道的主要路径是海州南道,即今陇海铁路线,路较平坦,行旅货运较为方便,而海州北道行山谷间,较为险峻[9]。海州陆路交通的通达,延伸了港口的腹地,而且在唐东海县的宿城村有新罗人的聚居区,因此,唐海州成为唐王朝与外交流的重要交汇点

圆仁在唐的巡礼路线中,有三次途经海州,一次是来时,两次是回去时,路线方向都是南北向,或走水路,或走陆路,这可能与圆仁需要唐新罗人帮助有关,在今山东、江苏、浙江沿岸有大批新罗人居住,有新罗馆、新罗坊、新罗村等居民点分布,在《入唐记》里提到的金正男、刘慎言、薛诠、崔晕第十二郎等在唐新罗人都曾经帮助过圆仁,有些人还多次帮忙,十分热心,与圆仁交情很深;圆仁在山东登州入住过的赤山法华院,为新罗人张保皋所建。因此,圆仁之所以能在中国擅自巡礼,最终顺利回国,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新罗移民的帮助 [10]

(一)圆仁第一次入海州

第一次到海州是唐开成四年(839)三月。

《入唐记》:廿九日,“望见东南两方大海玄远,始自西北山岛相连,即是海州管内东极矣。申时,到海州管内东海县东海山东边,入澳停住。从澳近东有胡洪岛……自此山头有陆路到东海县,百里之程”。[11]

在这段记载里,圆仁望见“始自西北山岛相连,即是海州管内东极矣”。从《入唐记》前文得知,圆仁到海州之前是从徐州涟水县[12]坐船一路北行过来的,到海州的海域时,因为是从南边过来的,所以看到,西边是海州临海山地和小岛,东南是大海;“东海山”《白本》注:小野[13]认为就是今连云港市的云台山。也就是北云台山。

“入澳”中的“澳”是靠近崖边的港湾。《康熙字典》:澳,“崖内近水之处。”[14]

“从澳进东有胡洪岛”,在港湾的东边有“胡洪岛”,《白本》注:赖肖尔[15]认为是今西连岛,位于北云台山北,而小野认为是高公岛,位于北云台山东,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的分歧在于,圆仁是在北云台山哪个方向登陆的。《入唐记》后文有记载:在四月五日,圆仁登陆后,遇到一群自称是新罗人的人,他们告诉圆仁:“从此南行,逾一重山,廿余里,方到村里。”这个村是宿城村,也就是今宿城街道,如果圆仁是在云台山东登陆的,那么再向南就是海了,所以圆仁不会在云台山东登陆,只能是在云台山北登陆的,那么圆仁所见的港湾东边的“胡洪岛”就在云台山北。但对于赖肖尔认为“胡洪岛”是西连岛,笔者有不同的意见,据《入唐记》四月五日记载,圆仁做状称:“日本国朝贡使九个船泊东海山东岛里候风。”在五日记载的注释里,《白本》注:东岛,疑即今连云港市东西连岛的东连岛。东西连岛,顾名思义是由东西两部分组成,看起来像两个岛屿,圆仁说所的“东岛”,是对东连岛的直观称呼,即东侧的岛屿,而“胡洪岛”是东连岛的学名,所以“胡洪岛”应是东西连岛的东连岛。

“自此山头有陆路到东海县,百里之程”,这句记载从圆仁下船处到唐东海县城约百里的距离。“东海县”,《元和郡县图志》载:“本汉赣榆县也,俗谓之郁州,亦谓之田横岛。”[16]《元丰九域志》载:“州东一十里。一乡。有苍梧山、捍海堰。”[17]《舆地广记》载:“县治郁州,四面环海。”[18]从这三处可知唐代的东海县有“苍梧山、捍海堰”,位于“郁州”,又叫“田横岛”,且四面环海。“苍梧山”即今连云港云台山,“郁州”“田横岛”即今云台山地区,在唐代时四面环海。《云台山志》:凤凰城,“(陈艮山《淮安志》)州志为凤凰城,俗名南城”[19]。《云台导游诗钞》:“李晋元《东海志》:即东海城,俗名南城”,“咸丰十一年修凤凰城,凿南门地,得石刻‘宁海门’三大字,字径尺五,有‘贞观十三年春魏徵提’九字,则此城在唐已屹屹矣”[20]。东海城即今南城镇,又叫凤凰城,现位于南云台山西南脚下,由上可知,唐代东海县管辖现云台山地区包括附近岛屿,而县治就位于今南城镇附近。

《入唐记》里记载的四月一日到四日,是日本使团的停泊时间,圆仁也没有行走的记录。

圆仁正式入海州是在四月五日。

《入唐记》:五日,“请益僧、惟正、惟晓、水手丁雄满四人下船,留住岸上”,“僧等四人留住山岸,为斋时寻水入山涧。不久之间,有闻多人声,惊怪,望见有一船到泊船处,拾有余人”,“船人等云‘吾等从密州来,船里载炭,向楚州去。本是新罗人,人数十有余’”,“船人等语云:‘从此南行,逾一重山,廿余里,方到村里。今交一人送去。’便将一人相从进行。石岩险峻,下溪登岭”,“申时,到宿城村新罗人宅”,“僧等便做状交报。其状称:‘日本国朝贡使九个船泊东海山东岛里候风’”,“入夜,自亥时雷鸣洪雨”。[21]

从五日记载可知,圆仁和他的两个徒弟以及一个水手,共四人下船,开始了海州之行。“留住山岸”中“山岸”是濒临水域的陡峭山崖,后文“东海山东岛里候风”中的“东岛”是现东西连岛的东连岛,笔者认为:“东岛里”的“里”字,按圆仁所在的方位,是在东连岛靠近大陆的一侧,也就是东连岛西侧,如果是在东侧,也就是靠近外海一侧,就不会用“里”字,并结合“山岸”可知,圆仁所在的日本使团停泊的地方是在东岛和大陆中间,濒临大陆的陡峭山崖的海湾内,而在此范围内的海湾,只有今连云港港口一处。

“从此南行,逾一重山,廿余里,方到村里”,遇到运炭的新罗人给圆仁建议,向南翻过一座山,走二十余里,就到村里。《白本》注:“宿城村”,即今江苏连云港市宿城;“逾一重山”,北云台山系一共由五座主要山体组成,共58座山头[22]。圆仁从港口到宿城,在这一条路线中,桅尖山体的大桅尖山头是最高峰,过了大桅尖往南到宿城,一路都是下坡路,所以这“一重山”是大桅尖山。

“寻水入山涧”,圆仁一行在连云港港口下船后,顺着山涧进入山里。这条山涧是从山里流出通向大海的,而且这条山涧属于大桅尖山,与大桅尖相关,并向东入海。目前,有两条山涧,一条是荷花涧,一条是老窑涧[23],前者从孙家山东麓入海,后者从连云镇入海,而连云镇就位于港口西侧,孙家山山脚下,且两涧相距不远,长度也相似,都位于圆仁下船处附近,实不好分辨(表1)。

表1 涧沟表(采自《连云区志》)

从五日“下溪登岭”也可看出,圆仁后来走的这条路线,先进入山涧,后又登山。

六日计划第二天的行程,七日圆仁从宿城出发到了东海县县治。

《入唐记》:六日,“晚头,县都使来云:‘余今日且行,明日在山南做馎饦,兼雇驴,待和尚来。须明日早朝,但吃粥,早来。斋时已前到彼空饭’语了即去”。[24]

《入唐记》:七日,“卯时,子巡军中张亮等二人雇夫令荷随身物,将僧等去。天暗云气,从山里行,越两重石山,涉取盐处,泥路深远。巳时,到县家。都使宅斋。斋后骑驴一头,谦从等并步行。少时有一军中迎来,云:‘押衙缘和尚等迟来,殊差使人催来。’未时,到兴国寺。寺人等云‘押衙在此,不得待迟来,只今发去’”,“便雇驴三头,骑之发去”,“行廿里到心净寺,是即尼寺”,“更雇驴一头。从尼寺到县廿里。晚头,到县,到押司录事王岸家宿”。[25]

六日记载的“晚头”,《入唐记》开成三年(838)十月三日记载的“晚头”,《白本》注:晚头即晚上[26],笔者认为“晚头”应该是傍晚。《入唐记》开成四年(839)五月二十六日[27]记载中有三个时间词:“晚头”“入夜”“戌时”,从记载中可知,“晚头”早于“入夜”,“入夜”早于“戌时”。“入夜”是刚刚天黑的时候,戌时,按现在的时间是晚上7点到9点,所以“晚头”应该是晚上开头的意思,也就是傍晚。

“山南”,书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白本》中也没有注释。从七日记载中可知,“山南”就是县都使的家,并且“山南”是圆仁一行人“越两重石山,涉取盐处”才到的,从县都使和圆仁的对话可知,县都使今天回“山南”,明天在“山南”做馎饦,等圆仁一行来吃,并且让圆仁早上只吃点粥,说完就回去了,而且县都使是傍晚回去的,从七日记载得知,去“山南”路不好走,况且五日晚上刚下过雨,如果路远,县都使是回不去的,可见宿城到“山南”并不远;另从五日记载中分析,圆仁从港口到宿城一共二十里,从辰时走到了申时,其间约6—10个小时,七日记载,从宿城到“山南”,时间是从卯时到巳时,其间约2—6个小时,如果港口走到宿城是约二十里,那宿城到“山南”保守估计在十里路左右。此外“山南”顾名思义,就是山的南面,从宿城往西走,不到十里路的山,只有中云台山系,“山南”即中云台山系的某一个山头的南面。

七日记载的“越两重石山”,这两座石山,在“宿城村”到“山南”之间。“第一重山”即宿城西侧的山头,宿城西侧的山是北云台山系的云山山体,圆仁从宿城往西出山,需要经过云山山体的虎口岭山头,并从小金湾出山,从小金湾出山是最近的路,而且从小金湾往南是山崖,陡坡较多,无法下山,所以圆仁越的“第一重山”就是虎口岭;从小金湾出北云台山往西到中云台山,山下陆域仍窄,唯有北云台山山脚下的白果树村一段,是个较大的山麓冲积扇,从白果树村向西走,是北云台山和中云台山之间最近的距离,最窄处3千米[28],加上从宿城到小金湾的距离,正好等于上文分析的十里路左右。因此“第二重山”就位于中云台山系的黄泥岭山体,在黄泥岭山体最东边的是羊祥山山头。在清咸丰年间,这条路线修筑有石堰,而羊祥山山头就位于石堰的南端[29],因此县都使的家“山南”就位于羊祥山的南面。

“涉取盐处”,就是经过取盐的地方,应该是晒盐的地方,这个地点位于北云台山和中云台山中间平原,即白果树村附近,唐代这里虽为陆地,但靠近海岸线,地势低洼,泥泞不堪,所以圆仁写到“泥路深远”。这里现有台南盐场,是江苏省八大盐场之一,西靠中云乡[30],原名莞渎盐场[31]。《元史·百官》里记载,都转运盐使司有盐场二十九所,包括今连云港地区的“莞渎场、板浦场、临洪场、徐渎浦场”[32]。可见台南盐场在元代时就有规模,一直延续到现在。一般情况下海盐场都会设在海边滩涂地区,有利于海水的引流,所以在9世纪的唐代,中云台山和北云台山中间平原一带,是可能有盐场分布的,只是规模较小。

七日里记载,圆仁骑驴,他的三个随从步行,从“山南”到了第二个地方“兴国寺”。“兴国寺”,《白本》注:“据《直隶海州志》卷二十九:‘兴国寺,唐元和二十年建。’《大清一统志》卷七十二:‘兴国寺在州东北巨平山东北,唐元和中建。’”结合《直隶海州志》和《大清一统志》记载,“兴国寺”是在唐元和年间建的,位于巨平山东北。《太平寰宇记》:栖云山,“在县东北四十一里,即巨平山之东岭”[33]。今巨平山是南云台山的第二条山脊,栖云山是巨平山东边的一个山头,属朝阳街道管辖[34]。由上述可知,唐代“兴国寺”在巨平山的东北方向,栖云山头是巨平山的东岭,“兴国寺”就在巨平山东北方向的栖云山。此外,从圆仁记载来看,过了“山南”,没有再爬山,而是骑驴前行。根据七日记载里,有两次催促圆仁前进的话“殊差使人催来”和“不得待迟来”,进一步推测,圆仁急于赶路,所以“兴国寺”不会建在山上,应建在栖云山的山脚下。

随后,圆仁和他的侍从们都骑驴从“兴国寺”出发,到了“心净寺”。“心净寺”《白本》里并没有注释,史书中也没有介绍。从七日记载来看,圆仁从“兴国寺”出发,行进了二十里,到了心净寺,又走了二十里,到了东海县城,从“兴国寺”到东海县城,一共四十里,和上文引述《太平寰宇记》里的记载是吻合的,“心净寺”在“兴国寺”和唐东海县城的中间位置,并且圆仁并没有再翻山越岭,而是骑着驴在走,所以他是沿着云台山的山脚下平坦的路走,符合这个范围的地点,就位于今大村水库附近。

《入唐记》:八日,“押衙及僧等斋后出王录事宅,向舶处”,“押衙道:‘此县是东岸,州在西岸……从此小海,西岸有海龙王庙’”,“未时,到海龙王庙”,“押衙云:‘三僧入州,略看大夫,便合稳便。’僧等三人相随押衙入州去,从神庙西行三许里到州门前”,“到刺史前,着椅子令坐,问抛却之由”,“语话之后,便归神庙”。[35]

四月八日,圆仁一行渡过小海到西岸的海龙王庙,又从海龙王庙到海州城见州刺史,随后又返回海龙王庙住宿。

从八日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圆仁一行从押司录事王岸家出来,到停船的地方,押衙对圆仁说:“此县是东岸,州在西岸。”由此可知,唐代东海县和海州治之间有“小海”相隔,即恬风渡[36]。《白本》注:唐代东海县与海州之间的宽度,最多不过5—10千米,当年的东海县就在据新浦不远的东南方海边陆地,海州州治就在新浦的西南方不远处。据上文分析,唐代东海县治在今南城镇附近。

“海州”,《太平寰宇记》:海州,“隋开皇三年自琅琊城移州于今理”[37]。从隋开皇三年(583)到今,海州古城虽经过多次毁坏和修整,但其地理位置未变,就是位于今锦屏山北侧的海州城区内的海州古城。

“海龙王庙”,《白本》根据《海州直隶州志》卷二九“龙王庙在州治东五里网瞳村,元至正二年建”的记载与《入唐记》“从神庙西行三许里,到州门前”的记载,认为海龙王庙在州东三里处;小野认为,庙虽是元代建,但其方位与圆仁所记接近,可能是唐代在附近建有庙宇,后经过元代重建。今龙王庙,位于州城东门外三里焦山之北,内供龙王塑像,久毁[38],从上可以推测,唐“海龙王庙”位于唐海州城东,锦屏山东北方向的近海处。

四月九日和十日,没有出发。(www.xing528.com)

十一日,圆仁一行出发回到东海县。

《入唐记》:十一日,“卯时,粟录事等驾舶便发。上帆直行,西南风吹。拟到(东)海县西,为风所扇,直着浅滨。下帆摇橹,逾至浅处,下棹衡路跓。终日辛苦,仅到县”。[39]

从这日记载中可知,圆仁一行从“海龙王庙”向东到东海县西,其间遇到了大风,被风吹到浅滩,随后收帆摇橹,才到县上。

十二日,因为风向东西不定,船未发。

十三日,圆仁一行坐船出海,向东航行。

《入唐记》:十三日,“午后,风起西南,转成西风。未时,潮生,舶自浮流东行,上帆进发。从东海县前指东发行。上艇,解除,兼礼住吉大神。始乃渡海,风吹稍切……夜头,风切。直指(东)行”。[40]

从这段文字可知,十三日,午后,起西南风。下午的时候,生潮,船浮起来。圆仁一行从东海县城坐船往东走。“东”行,在这段话里出现了三次,前两次圆仁刚从东海县城出发东行,第三次是傍晚,圆仁所乘坐的小船被风吹得一路向东,因此,圆仁从东海县出发到海上,没有改变航向。唐东海县城在云台山的西南方向,如果向东航行,就是在云台山南航行,所以圆仁坐船在西风的吹动下,一路沿着云台山南侧海域向东航行。

十四日,圆仁一行出海州地域。

《入唐记》:十四日,“平明,海还白浊,风途不变。望见四方:山岛不见”。[41]

从这段文字可知,天刚亮的时候,圆仁往四周看,山和岛都看不见了,可见圆仁在十四日出了海州海域。第十六日记载:“便知向东北去。”[42]向东北方向航行。至此圆仁第一次到海州的旅程就结束了,他在海州境内共待了14天。

(二)圆仁第二次入海州

圆仁第二次到海州是在会昌五年(845)七月,遇到唐武宗“会昌灭佛”事件,从长安回国,途经海州。

七月十五日,圆仁坐船从泗州涟水县到海州。

《入唐记》:十五日,“到海州。入县通状,请暂停泊:‘日本国朝贡使船此间着岸,从此发归本国。圆仁等随使来朝,今归本国,节级递到此间,便是海岸。伏乞暂停泊当州,自觅舟船归本国。’长官云:‘近者新罗僧亦从京兆府递来,请于当州权泊,使君不肯,便递过。和上请停住事,亦应难。然县司不自由,事须经使君通状。’”[43]

从该日记可以看出,圆仁坐船到海州,入县请求停泊,但县令不同意,要去问州长官才行。《白本》注:“入县”中“县”指的是朐山县,“入县”是指入朐山县县衙。《元和郡县图志》:朐山县,“本汉朐县也,属东海郡,后武帝建德六年,改朐山县为朐山郡,取界内朐山为名也,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海州”[44]。朐山县原为朐县,周武帝建德六年(577)改名。《读史方舆纪要》:朐山废县,“今州治”,“隋为海州治,唐、宋因之,明初省”[45]。自周武帝改名,隋为海州治,唐宋因之,朐山县的地理位置一直未变,且唐代的朐山县治和海州治位于一个地方,即今海州古城。

《入唐记》:十六日,“入州,(见)刺史,请从当州归国,刺史不与道理”。[46]

七月十六日,圆仁入海州州衙见刺史,但刺史不准圆仁从海州回国。

《入唐记》:十七日,“发。从海州向北无水路,虽傍海行而不见海,终日过野便入山”。[47]

《入唐记》:十八日,“到怀仁——管海州。人心孝顺,见客殷重,等闲相接。县司用心亦善”。[6]

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圆仁十七日从海州州治出发,往北走,十八日到“怀仁”县治。《元和郡县图志》:怀仁县,“东南至州九十里。本汉赣榆县地,梁于此置北海郡,后魏改置义塘郡。隋开皇初废郡,移怀仁县理于此,改属海州”[48]。《读史方舆纪要》:怀仁废县,“南唐又移县治赣榆城,而故城遂废”[49]。“故城”,即唐怀仁县治,南唐以后怀仁县治移到今赣榆城区。《元和郡县图志》:赣榆故城,“一名盐仓城,在县东北三十里”[50]。这个“县”就是唐怀仁县治。盐仓城在现赣榆区有遗址,“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镇盐仓城村,南距赣榆县城15千米,现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虽然盐仓城到现赣榆城区的相对位置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位置相符,但现赣榆城区是南唐以后的县治,所以,唐怀仁县治就在现赣榆城区的附近。《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写道:怀仁县,“隋开皇三年移治今赣榆县西北旧赣榆(城里)”[52]。 “城里”即城里村,是今赣马镇驻地,位于赣榆城区西北约4千米处,北距离盐仓城约13千米,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位置相近。综上所述,今赣榆城区西北的城里村附近就是唐怀仁县治。

十九日没有记载。

二十日,圆仁从怀仁县出发。

《入唐记》:廿日,“发。山野行。草木高深,希逢人。终日上山入谷,蹋泥水,辛苦无极”。[53]

二十一日,圆仁到了密州莒县。

《入唐记》:廿一日,“到莒县——管在密州”。[54]

到二十一日,离开海州境,至此圆仁第二次到海州的旅程就结束了,他在海州境内共待了六天。

(三)圆仁第三次入海州

圆仁第三次到海州是在大中元年(847)五月。

《入唐记》:十四日,“黄昏,到海州界东海山田湾浦,泊船候风”。[55]

《入唐记》:十八日,“发”。[56]

圆仁在会昌五年(845)从唐长安城出发,到大中元年,两年的归国途中遇到种种阻碍。从五月九日[57]记载可知圆仁一行是从山东诸城向南航行到海州的。这段记载写到“海州界东海山田湾浦”停船候风休息,等待出发。“东海山”就是前面写到今北云台山。“田湾浦”中“田湾”是现连云区北云台山东侧,扒山头山脚下的一个港湾;《说文解字注》:浦,“水濒也。濒下曰水厓,人所宾附也”[58]。浦就是山崖边靠水的地方,与前文的“山岸”意思相近,“田湾浦”就是今田湾。

后几日没有记录,到十八日圆仁从海州出发坐船南下,他第三次到海州待了五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