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南州: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

甘南州: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把我州整体列为“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区域,同时国家把甘南州整体纳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试点州范围。制定颁布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12月20日下午,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启动仪式在州府合作举行。项目的实施将极大改善甘南州的生态环境,提高黄河水源涵养能力。截至“十一五”末,甘南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落实投资13.78亿元。

甘南州: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

郭宏凌

我的家乡在白龙江流域的拱坝河林区。那里地处岷山山脉和西秦岭交汇点,既有北国三峡之险峻,又有江南桃源之清秀。在外工作18年来,念及那片热土,总是难以割舍。每当夜幕降临,静下心来,我在思索,究竟是什么东西让我倍加振奋,倍感幸福。细细品味,家乡的美不就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甘南州生态环境发生可喜变化的真实写照吗?

高中毕业到兰州读书,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事了。都市生活对长期生活在边远山区的我来说,自然是无限向往。但拥堵的交通、灰蒙蒙的天空以及大街小巷刺鼻的气味,让人再一次感觉到家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忆起奶奶说过的话:“天气晴朗的时候,爬上家乡最高的山峰,攀到歪脖子李树的最高端,就能在云端看到世界学府拉卜楞寺的金顶!”

寒假回到老家,每天看到山居村落路口来来往往排着长龙拉木料的车辆,尤其是拉“黑料”的,到了深夜,为了躲避林业警察的蹲点抓捕和“刹风”检查,甚至不开车灯,偌大的东风车装满近10吨的木料,只依托手电筒忽明忽暗的灯光匍匐前进。乡亲们说,只要人能涉足的地方,树木就被统统砍伐,他们看着也心疼,只是苦于无人问津。老人们还说,当时的国家政策和形势就是这样。有的人说,学习好,成绩好,将来当个干部能顶啥用,一个月几百块的工资还不如卖一根木料的收入。

回到兰州提及这件事情,同是甘南籍的同学都有同感。甘南州的一江三河,凡是森林覆盖处,皆是遭受采伐地。据资料显示:在1952—1998年46年的大规模开采中,全州累计生产原木1040万立方米,生产锯材126万立方米。

1998年6月至8月,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后来被证实:上游生态植被遭到破坏是引发洪灾的重要原因。之后,国家痛下决心,全面禁止天然林砍伐。一时间,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们茫然失措。个别“木头财政”县的财政收入甚至落入谷底。

1996年毕业回到甘南,我被安排到甘南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工作。当时的环境保护事业基本处在探索阶段,一个部门只设立了“环办”,共有三个人,负责人是陈根海,天水人。另外两个人分别是马德思、钟有富,我占的是环境监理站的编制。环办和监理站合署办公,具体业务就是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上门征收排污费。工作单纯而简单,任务也不重,知道这个部门的人也不是很多,在外和人打交道,都问是不是管垃圾的单位。因为城建局和保护局并为一个部门,所以也有管理环卫的职能。

1998年的机构改革中,撤销了甘南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重新组建了甘南州建设委员会和甘南州土地环保局。 2001年以后,国家从“两个大局”的战略层面出发,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了顺应西部大开发提出的“生态环境有新的发展”,2002年,甘南州组建了单设的甘南州环境保护局。从此,甘南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快车道。

西部大开发已经十年,盘点可喜成就,总结经验教训,思索未来发展之路该怎样走,是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非常关注的一个重大命题。

这一时期,甘南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地位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的重要生态地位得到不断提升。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把我州整体列为“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区域,同时国家把甘南州整体纳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试点州范围。制定颁布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甘南州的空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饮用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五项指标均优于全省十三个市州,持续创历史最高水平。先后四次举办“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005年以来,在中央和省上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呼吁下,甘南州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科学论证,组织专家学者编制完成了《黄河重要水源生态补给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2007年12月20日下午,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启动仪式在州府合作举行。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宣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启动。项目的实施将极大改善甘南州的生态环境,提高黄河水源涵养能力。整个项目启动实施后,玛曲等地黄河重要水源生态补给区的14524户73708名牧民将结束世世代代以游牧为主的历史,全部实现标准化定居。(www.xing528.com)

截至“十一五”末,甘南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落实投资13.78亿元。游牧民定居13732户。草原、森林、湿地保护建设加强。退粮还草26.5万亩,草原鼠虫害防治1447万亩,森林管护740万亩,封山育林28万亩,荒山造林14万亩,义务植树2.2万亩。投资近4亿元,实施土地开发整治、矿山尾矿库及地质灾害环境治理项目106个。淘汰工业企业落后产能22.6万吨,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良好,安多循环经济园区一期完成投资2.5亿元。迭部县列入“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和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地综合治理项目完成规划。争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2.8亿元。封山育林4.9万亩、荒山造林5.5万亩、义务植树1.55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森林“三防”工作成效显著。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加强。

同样在这一阶段,为了配置新的财源,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全州水电开发高歌猛进,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部分开发商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个别沟壑支流断流,生态下泄流量严重不足。

从小生活在洮河河畔的甘南州环境保护局局长景旭东回忆说:“小时候,洮河两岸树木葱茏,能够看见老乡在水上打一个人都合抱不拢的木排,实施‘天保’工程和‘西部大开发’前,每次看到日益减少的河水,真的担忧洮河水就要干涸了……”

好几年前,时任州发改委副主任的冷周在督促检查指导我州水电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时,针对舟曲山后拱坝河流域水电开发造成的河流断流现象,痛斥项目业主:“把河道里的水榨干吃尽,甚至到了连苍蝇舔的水都没有的境地!”

“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是以30多年环境问题的持续积累为代价的,不是局部环境出了问题,而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时任甘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王砚说。

回望西部开发十年,按照国家布局,在生态建设上,前10年主要以部门为主导,按照项目来进行安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出,把整个西部地区重要生态区划分为五大重点功能生态区,强调综合治理。这就意味着,在实施生态建设的思路上,有一个非常大的调整,从过去的分散治理,到强调集中治理;从过去的单一措施,到强调综合措施;从过去强调数量,到强调质量。

对此,甘南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在2011年10月25日召开的甘南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实施“生态立州”战略,把“生态立州”战略作为第一战略,努力建设“生态甘南”的宏伟蓝图。

“重担靠大家挑,宏图靠众手绘。”通过多来的不懈努力,我州环境质量持续创历史最高水平。据权威资料显示:甘南州的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远远优于全省其他市州水平。黄河、洮河、白龙江、大夏河水质为优。全州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继续保持优良势头,连续六年跻身全省水质达标城市之首。区域环境噪声为全省唯一的两个声环境质量“好”的地区之一,道路交通噪声、城市功能区噪声两项指标也独占鳌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全省唯一被评定为“良”的地区。全省参与评价的81个县(市)生态环境质量为良的仅有13个,甘南州8县(市)均在其中,占总数的62%。

回首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我们对着太阳说,追求不会改变;从土门雄关到迭山龙江,从千里草原到藏乡江南,从藏王故里到冶海松涛,从“一江三河”到4.5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我们对着大地说,生态一定要改变!

(作者系甘南州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科科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