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高专课程改革政策与实践育人模式

高职高专课程改革政策与实践育人模式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2012年提出实践育人的工作方案,方案要求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50%[37]。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专家只能提供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与指导开发技术,而改革的方向最终须由政府规划制定指引政策,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

高职高专课程改革政策与实践育人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36]。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然而,面对职业教育逐渐显现的种种问题,课程教学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当前影响并制约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教学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一些学校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的比例分配不够恰当甚至严重失调,尤其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从而导致衔接不够紧密而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2004年,教育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要求职业院校树立“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要针对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来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构模式。教育部2012年提出实践育人的工作方案,方案要求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50%[37]。自此,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课程,逐渐形成“重实践、轻理论”的课程教学体系。导致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知识不到家、能力不到位等问题。

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的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或提供课程教学设置改革的指引和帮助,由此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和重视理论学习而降低实践课程课时比重的现象还未得到解决。

2.课程教学改革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

课程教学改革作为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核心问题,还没有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与实践工作活动与任务相匹配,而不是与学科体系相对接。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还停留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安排层面,还没有从思想上建立“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学校层面还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专家只能提供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与指导开发技术,而改革的方向最终须由政府规划制定指引政策,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www.xing528.com)

3.课程教学改革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缺失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是改革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依赖于职教教师的积极参与,虽然有些教师接受了先进的职教课程思想和理念,但缺少进行课程改革实践的动力和压力。当前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仍存在不少机制上的障碍,改革之所以困难,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比如成果不能用于评职称、工作量核算不清等。

在高职教育发展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后,除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行必要的监控和管理,更要提供政策支持平台,激励和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当前政府还未建立良好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没有扫除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机制上的障碍,如改革成果的认定、明确工作量计算方案、解决资源的使用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4.课程模式改革缺乏政策指引

课程改革在高职教学改革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现有的课程要进行深入改革,即意味着开发新的课程模式,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立新的实训体系[38]。当前政府对于推广高职示范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的先进经验缺乏宣传力度与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将可以利用的资源用于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没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灌输到具体的课程开发与改革过程中。其次,政府在对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没有向师资培训倾斜,没有要求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发挥领军作用,承担起高职师资培训的任务,让教师更积极地投入课程模式更新的过程中去。再次,政府未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提出硬性要求,导致课程教学长期处于传统模式,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职业特征不够明显。最后,教材内容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政府未对高职教学教材提出定期更新教材的要求,教材的开发与更新受“统编”的影响,周期过长,学校又不注意与企业合作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不能及时反映最新技术和知识,知识与技术含量不高,不适应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