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化课程意识,实践美育人宗旨

强化课程意识,实践美育人宗旨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中外,“课程”所涉及的对象都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一个“内容”和“过程”的结合体,是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播知识、经验的总体。二度创作可以激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课程意识,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中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传播美,强化以美育人意识。教师的课程意识被激发起来之后,他们便会积极行动起来。当然,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很多问题在实践中逐渐浮现,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强化课程意识,实践美育人宗旨

课程”一词源于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中把《诗·小雅·小弁》“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注为“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到“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课程”一词在中文的语境中指功课及学习的范围、程度、时限、进程等。在西方,“课程”一词由古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意为“跑道”,引申为“学习者学习的路线”,又称“学程”。无论中外,“课程”所涉及的对象都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一个“内容”和“过程”的结合体,是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播知识、经验的总体。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按管理层级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权力从中央一级逐步地、部分地下放到地方和学校,让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课堂与学校拥有课程的部分权力,让一部分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参与部分课程的开发任务。在确保国家教育共同质量的基本前提下,给予不同地方和学校不同的专业自主权”[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速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这就对学校和教师的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19]泸州地区美育资源丰富,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2004年以来,全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50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46个,与民间音乐文化相关的非遗项目共50个。文化部门为非遗的传承做了大量工作,泸州非遗传习所和合江川剧团在泸师附小、泸州老窖天府中学、三河职业技术学院、泸高合江分校建“泸州河川剧艺术传承基地”,收到很好的效果;泸县雨坛彩龙传习基地、百和莲枪传习基地、叙永米苏唢呐传承基地、古蔺花灯培训学校、合江福报唢呐传承基地等也在非遗的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相当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却仿佛置身事外一样,很少主动参与其中,这反映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课程意识还比较淡漠。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弘扬民族音乐”基本理念,中小学音乐教材,特别是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中小学音乐实验教材已选入了一部分“优秀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学生必修的学习内容。《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关于“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表述时强调:“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民间音乐由于天然存在的一些弱点,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果意识不到继承和保护它的价值,这些宝贵的遗产就会在不经意间消失。二度创作可以激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课程意识,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中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传播美,强化以美育人意识。值得欣喜的是,泸州市广大音乐教师对此已经有深刻认识:

如梓橦路小学校郑皓月说:“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承担起泸州市文化的研究、挖掘、搜查、整理及传播、传承工作,将各具特色的区域民间歌曲搜集整理成校本教材,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就可以了解泸州民间音乐,培养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与感知,从而能更清晰地认识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这是我们一线音乐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泸州民间歌曲都经过加工整理的,大部分只是经口头传唱流传下来。”

经过二度创作后的民间音乐作品得到师生的肯定:

《赶猪调》改编创作后,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这首歌曲,起初在听我范唱的时候还不自觉地鼓掌,一个劲儿地赞美这首歌曲又有趣又好听。是的,我想我成功了,只要孩子们喜欢,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民歌的传唱或者说是传承是可以很好地进行的!

教师的课程意识被激发起来之后,他们便会积极行动起来。龙马潭胡市中心校的老师们雄心勃勃,提出了努力方向:

通过采风活动搜集龙马潭区区域内的地方音乐和民俗文化,筛选出适合小学生进行传唱和传承的素材,编写成校本教材。

构建民间音乐进校园的课程体系,开发地方民间音乐,探索其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探究民间音乐与学习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营造开发传承民间音乐的氛围,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

当然,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很多问题在实践中逐渐浮现,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既需要教师深入民间采风,又需要专门人员的帮助和引领。因为毕竟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时间有限,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整理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更难得到一手的音响材料。而各市县的相关文化部门有专家专门从事这方面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资料齐全,有条件为中小学音乐课堂提供一些适合各年龄特点且学生必须知晓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素材内容。在此基础上,或由教育与文化部门合作,精选一些各地民族民间音乐,编写适合市域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地方音乐教材,或建立相关网站,让资源得以共享。

“教学形式”的创新方面。中小学音乐教师当然需要进行教学改革,适应民间音乐进入课堂、校园的需要。但是目前更需要的是形成合力,研究出一种让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学习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思考如何将民间艺人请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学习,或组织学生观看由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专场演出,或跟随专业人员采风,或组织参加地方的特色歌会、舞会、民族音乐节等开放式的、实践性较强的音乐学习形式,以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民族音乐视野……这些都是在课程开发中会遇到的问题。

“师资培训”的专家指导方面。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院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对各地的民间音乐进行专门学习,因此各学校的音乐教师对各地市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学习普遍欠缺,且所长各不相同。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教学。抓好职前培训,在各师范高校的音乐专业中设置相应的课程,让师范学生熟悉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加强职后培训,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师“本地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培训。这都是目前问题的解决之道。

为推动中小学教师的民间音乐二度创作,提升教师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解力和创作欲望,并在二度创作过程中获得教学资源,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16年12月发出《关于组织2016年中小学音乐教师采风成果二度创作作品展示的通知》,组织开展了中小学音乐教师采风成果二度创作作品展示活动。凡根据泸州市域内各区县民间音乐素材改编的声乐作品、舞蹈作品、器乐作品均可参加展示。

图6-1 泸州市2016年中小学音乐教师民间音乐二度创作作品展示

本次展示是对泸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一次大检阅。作品汇集了泸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深入民间、吮吸民间音乐丰富营养,在各自区县收集大量的本土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对采风成果进行再创作,从而获取的适合校园传唱的区域民间音乐作品。各区县选送的展示作品形式多样,内容鲜明,凸显泸州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江阳区的地方民歌《赶猪调》展示了乡间民妇养猪、赶猪的热闹场面,《牛牛灯》表现了劳动人民朴实、豪放的性格;来自古蔺的《画眉叫》、古蔺花灯《四季花儿开》独具特色,作品被广为传唱;叙永苗族彝族歌舞展现了泸州地方少数民族的生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县百和镇百和“莲枪”历史悠久,体现出了民间艺术的质朴美和简约美;别具特色的舞蹈《陌上莲花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还有合江福宝、望龙地方民歌,龙马潭区胡市、官渡、高寨地方民歌,纳溪区打鼓镇楼方田地方民歌等,共同给大家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间音乐盛宴。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www.xing528.com)

[2]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48页。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页。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5]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6]陆小玲:《论音乐表演中的文本解释与创作自由》,《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

[7]转引自麦克尔·克劳兹:《音乐表演·超意向诠释》,卢广瑞译,《人民音乐》,2016年第1期。

[8]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288页。

[9]王洛宾:《我和西部民歌》,《人民音乐》,1995年第6期。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

[11]杜亚雄:《忘“本”的中国国民音乐教育》,《美育学刊》2011年第1期。

[12]王洛宾:《我和西部民歌》,《人民音乐》,1995年第6期。

[13]周青青:《汉族民歌中的旋律展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4]转引自周青青《汉族民歌中的旋律展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5]摘选自龙马潭区玉带河学校田鸿《娄方田锣鼓采风成果二度创作展示体会》。

[16]摘选自江阳区梓橦路小学校郑皓月《“赶猪调”二度创作感想》。

[17]摘选自泸县一中、泸县教师进修学校田间、杨莉《识得“泸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恋石情歌〉泸县石工号子“采、编、演”侧记》。

[18]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19]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