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警惕地球文化,亚洲文化交流的设计与忧虑

警惕地球文化,亚洲文化交流的设计与忧虑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对于21世纪亚洲的文化交流的设计,便来得分外紧迫。积极地发扬自己是最好地保持自己;积极地吸引外来文化是更好地保持自己。进一步说,负有发扬东方文明使命的亚洲国家,还有自己之间相互交流的问题。在理想化地论及交流的前景之后,我想该谈谈对当代文化交流的忧虑。而亚洲国家如何有规划地展示自己的文化形象,贡献东方的精神财富于世界,将是亚洲各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责任。

警惕地球文化,亚洲文化交流的设计与忧虑

任何构想只能形成于行动之前。于是,对于21世纪亚洲的文化交流的设计,便来得分外紧迫。我们距离下个世纪的时间路程只有短暂的倏忽即逝的三年了。

我们说亚洲必将在未来的世纪里走向繁荣,其理由毋庸置疑。因为东方文明至今仍是一个尚未开发的精神宝库。20世纪是西方文明单方面发扬光大的时代,21世纪将是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的时代。这也是我在1992年三峡讨论会上发言的主题。在这个前提下,接下来的问题是,东方应该怎样让西方认识自己。这样就势必重新考察我们的交流内容和交流方式。

面对世界,亚洲的“世纪使命”是发扬东方文明。所谓东方文明,主要是指西文文明中没有的那部分。即东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审美观,东方的哲学,东方的思辨,东方的智慧,东方的优势,一句话,就是东方人类未来必将作出贡献的独有的资本。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多元性。这多元文化的意义在于,任何文化都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只有自己独有的,对于对方才有价值。交流便是交换、发扬和充实这种独特性。积极地发扬自己是最好地保持自己;积极地吸引外来文化是更好地保持自己。

进一步说,负有发扬东方文明使命的亚洲国家,还有自己之间相互交流的问题。在亚洲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一样需要保持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从东亚到中亚、西亚、南亚那些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经过无数利益冲突和文化撞击,凡是坚持以自己文化为主体的,至今魅力犹存。举例说,当本世纪初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很快就被中国文化所融化,成为自己文化生命的一部分;而后佛教东传日本,又同样被日本换上另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血型。任何外来文化,只有与当地的文化融合,才能落地生根,否则便像阵风阵雨一般,飘然而去,踪迹不留。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不是一个个被同化掉,而是一个个被饱满地充实起来。正是这样,整个东方文化才呈现绚丽多彩、多元形态的文化景观

文化的交流与科学的交流不同,科学追求同一目标,文化追求多元形态,或者说各自独有的不可替代形态。文化交流的目的绝不是一个吃掉另一个。用一个简单又形象的数学公式说,不是1+1=1,而是1+1=2,2×2=4。交流的目的,除去互相借用、滋养、吸取,还有比较,即发现自己的优势,强化自己的特征。对于文化交流,起点与终点都是自己的独特性。独特性是文化的核心。只有不断加强这个核心,文化才具有张力

成功的文化交流,都是一方面发扬自己的独特性,一方面又加强自己的独特性。而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这样双倍地受益。

在理想化地论及交流的前景之后,我想该谈谈对当代文化交流的忧虑。

我希望这“忧虑”二字不会被误解为当代文化交流出现了什么障碍。相反,使用着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交流,速度飞快,愈来愈快,所向披靡,势不可挡。在上个世纪,音乐是依靠音乐家们一场又一场的现场演奏,一点点传播开来。如今不论世界什么地方,只要出现一支美妙的乐曲,便很快被无线电波填满全球空间,高素质的音响使其效果如同亲临现场。卫星电视能够使人们看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文化形态。在现代人有幸生存的信息时代,文化往往是用音速光速传播的。文化信息则在电脑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世纪初,人类的文化还捆在骆驼的背上,跋涉于漫长而荒凉的丝绸之路,徒步传送。曾经很长时间,罗马人认为那种美丽而滑软的蚕丝生在树上。可是现代人类想弄清什么,只需轻轻一按键钮,便万事大吉。当电视的现场直播使人们对某一事件的了解能够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同步,地球真的变得愈来愈小,各种文化互通有无,相袭成风,特别是每一种文化都想在国际间流通,一种国际化的地球文化隐隐出现。文化的独特性也就在无形中渐渐消退。特别是传播渠道的日趋商业化,在商业运作中,总是从文化里选择那些易于流通和赚钱的粗浅的表层文化。快餐式的媚俗的文化手段,正在对人类文化进行漫画式的贬低。文化的独特性只是标志着一种差异罢了,或者以一种异国情调作为文化买卖的诱铒,文化的深层内涵便被漠视了。这也是西方中心主义者对待东方文化的态度,他们往往浅尝辄止地把东方文化中某一个表面特征,作为这种文化的干枯标本。(www.xing528.com)

这样,文化交流便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我们要求科学技术提供更快捷高超的传播手段,使我们更加广泛地拥有世界;一方面,又埋怨这种传播方式——也是交流方式——正在淡化和消解人类历史形成的多彩文化,走向国际性的单一。比如,电视屏幕上奇妙而空洞的技术效果正在取代有意味的内容。这也是整个世界电视文化的一种令人担忧的走向。

在这两难之间,我们如何弄清这利弊与因果?自然就会想到列夫·托尔斯泰那句有趣的话:

“一辆马车从山坡滑下来,到底是因为马拉着车呢,还是车推着马呢?”

面对着传播方式给文化交流带来的负面问题,我想,文化交流首先不能完全被商业和市场所操纵,国家间高层次的、有计划的、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应起主导作用,同时对市场化的广泛的民间交流给予指导。在大众传播媒介日趋商业化之际,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如何在其中保持一席之地,这是一个重要课题。而亚洲国家如何有规划地展示自己的文化形象,贡献东方的精神财富于世界,将是亚洲各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责任。从交流的意义上说,对东方的文化进行整体研究,尤其是对东方文化独特性的确认,则是亚洲国家学术界首要的合作性的工作。尽管国际间广泛的民间交流无所不在,但我们还是强调对文化交流更清醒、理性、宏观和有目标的把握。

我想再强调我对文化交流的观点:

文化交流主要是发扬文化独特性,繁荣亚洲就是要发扬东方文化的独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