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遗产呼吁疾呼!改革理由为城市大拆大改

文化遗产呼吁疾呼!改革理由为城市大拆大改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人的悲哀,是他们总以为自己庄严的呼吁,必然激起反响,随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然而实际上却如面对空谷一呼,其后了无回应。只要是旧房老屋,一律被称之为危房陋屋。贩子们以此为据,人手一册,按图索骥,将城中刻砖雕石,一一取去。这说法成了放开手脚、不管不顾、对城市大拆大改的一种理由。我曾把我国中原的三座古城洛阳、郑州和开封,与意大利的三座名城罗马、佛罗伦萨与威尼斯进行比较。我们只有大呼一声:手下留情!

文化遗产呼吁疾呼!改革理由为城市大拆大改

文人的悲哀,是他们总以为自己庄严的呼吁,必然激起反响,随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然而实际上却如面对空谷一呼,其后了无回应。那喉咙的脆弱惟有自知。

近年来,知识界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呼声,也算够响亮、够强烈、够急切的。但响应的声音只在文化圈子里转转罢了。反过来,那种被称作“建设性破坏”的城市改造狂潮,倒是更加猛烈。只要是旧房老屋,一律被称之为危房陋屋。其中深在的历史文化内涵,说它有就有,说它没有就没有。文化价值本来是看不见的,有识者才能看见。当然,也可以视而不见,见而不言,装聋做哑推倒了再说。在推土机的巨铲面前,城市的历史如同城市的垃圾等待着清理。

前年,当具有六个世纪历史的天津老城面临被彻底铲除的命运时,我邀集了历史、建筑、文博、摄影等界人士入城考察,摘取文化遗存之精华,拍照后编印成册。本想以此促动一些文化拯救,但于事无补,没人理睬。在老城中雄赳赳拔地而起的第一座玻璃幕墙的大楼,便把一眼明代古井压在下边了。谁又料到,这画册竟然给古董贩子们帮了忙。贩子们以此为据,人手一册,按图索骥,将城中刻砖雕石,一一取去。历史就这样被肢解和毁灭了。

一时我痛恨自己。总是被无文化所愚弄。

我经常向一些城市管理者发问,你们到底要把城市改造成什么样子?回答有两种:前一种是,没想那么多,先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再说;后一种是,建成现代化城市。后一种回答听起来有明确目标。但只要追问一句,这现代化城市具体的形态呢?高楼林立汽车飞驰,灯如繁星?像香港?像东京?像纽约?回答便卡壳了,或者又回到前一种回答:没想那么多。

你心中没有明确的城市形态,但城市最终会把你的观念呈现。于是,从关外到岭南,从滨海到河西,城市的面目开始相互同化。到处似曾相识,天下同一面孔。人在异地他乡,恍如本乡本土。这种奇怪的感受已经把一个悲剧性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城市正在失去个性!

我真奇怪,一个创造了那么灿烂多姿文化的民族,对环境文化变得如此雷同单一,怎么竟然毫无敏感和反应?

长期以来,我们只看重了城市的使用功能,忽略了城市是有性格的生命。任何一个城市,它独有的历史都是它的性格史和精神史。文字的历史只能启动想象,建筑的历史才是摸得着的物证。它所有的空间都神奇地充满着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而它们本身又是各个城市独具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审美方式,以及创造性和想像力的最生动的体现。一个城市不能被代替的个性内容,都在它的形态中了。为此,巴黎人不会创造出开罗,纽约人不会创造出雅典,太原人不会创造出苏州,广东人也不会创造出北京。一旦这个城市失去它固有的形态,不免与历史中断,失却了精神载体心灵的巢,看不到自己的性格轮廓,而必然在彼此走向雷同的城市中陷入迷茫。

可是,我们对待城市的态度一直过于功利化。以致今天说起城市的精神文化价值,仍然像是在说一个城市的神话

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卫它,珍惜它;你若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www.xing528.com)

于是,有一种荒唐的说法,把城市的改造和城市特色的保护说成一对矛盾。只有舍鱼才能获取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这说法成了放开手脚、不管不顾、对城市大拆大改的一种理由。同时,在这种说法的背后还有一种潜台词,似乎任何不加文化限定的城市改造都是为民谋利,而执意强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则成了文化人的精神奢侈。

我曾把我国中原的三座古城洛阳、郑州和开封,与意大利的三座名城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进行比较。这里,且不说那三座意大利古城怎样把自己的文化奉若神明,怎样给我们以深刻而崇高的文明感染。只说我们自己——

如今面对着我们这中原名城,哪里还能感受到什么“九朝古都”、“商城”和“大宋汴京”的气象?这分明是在内地常见的那种新兴城市。连老房子也多半是本世纪建造和失修的旧屋。郑州那条土夯的商代城墙,被挤在城市中间,好似一条废弃的河堤,落寞又尴尬;从历史文化的眼光看,白马寺差不多像个空庙;开封那条花花绿绿的仿古宋街呢?一条如同影城中常见的仿古街道,唤起我们的是自豪感还是自卑感?真实的历史给我们充填精神和力量;仿造的历史只为了向游客伸手讨钱。

我们曾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但必须承认,我们缺乏文化意识,也很少文化自珍;从无形的文化财富上说,我们极其富有;从有形的文化遗存上说,我们早已变得贫穷。如果今天仍然把这些觉悟和要求当作精神奢侈,那才是真正的文化的悲哀!

世界上有无数例子可以说明,城市的建设改造与特色保护,完全能够并行不悖。要做到这点其实不难。首先要对自己城市的精神文化有深刻认识,要有在文化上清醒的、富于远见的城市规划,还要有严格的法规保障。当然,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固有文化不可能没有损失,必然有所牺牲,但这一切都必须是在高度的文化认识的层面上。

于是,问题就清楚了——我们很少站在这层面高瞻远瞩,规划缺乏法制保证而显得无力,这就不免受到开发商的左右和金钱的支配。如果那些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建筑的命运,主要看它是不是在黄金地段上,那么城市风貌必毁无疑。其实盖在黄金地段的并不是老百姓的安居工程。到底换取这历史文化的是什么?不言而喻,不说自明。任何精神文化性质的事物一旦听凭金钱驾驭,只能陷入危机与无奈。

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凡历史创造的,都是一次性的;失去了便无复再生。尤其那些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地球上活着的最大的文物,是千姿百态的人文奇迹,是一个个充满魅力的精神空间。任何文明的民族都懂得,必须珍惜它,保护它,加强它和衍续它。这样做既是为了先人,更是为了后人。凡是具有历史价值的事物,都更具有未来价值。那么,我们这华夏一代该怎么做?难道等着后代骂我们是文化空白的一代?没有文化才是最大的文盲!

现在的关键人物是城市的管理者们。如果他们先觉悟,未来的文明便提前一步来到今天;如果他们还没觉悟呢?我们只有大呼一声:手下留情!为了后代,请留住城市这些仅存的历史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