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在主旋律动画中的创作与应用

传统文化在主旋律动画中的创作与应用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倡弘扬主旋律,也不能忽视了作品的多样性。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主旋律动画作品,不仅可以看到动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且还能体会到动画对人类普遍价值的追寻,和谐、仁爱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过去是而且现在仍然是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普世性价值。主旋律动画创作选择小人物,可以给人们最真切的这种“感觉”,更容易获得观众的心理认同。

传统文化在主旋律动画中的创作与应用

主旋律动画是一个宏大的概念,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其思想倾向和精神倡导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这也是主旋律动画创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曾以歌颂党、制度、军队、祖国和先锋模范人物开始,是以严格的意识形态划界的,后来延伸到凡是表现真善美的健康作品,都属于“主旋律”的范畴

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国际环境中,国产动画面临的最大危机还是自身的定位和自我身份的认同问题。当国外强势的文化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发展完善的产业链条,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的时候,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国人都产生了疑虑。香港学者胡国亨这样焦虑的论述道:一股维系我们民族的力量,即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已经被有中国特色的西化消磨得七零八落。现代化所带来的消费主义、自我主义、没有原则的竞争、对历史文化的漠视及践踏,使我们变得麻木不仁,使我们忘记了本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优点,使我们盲目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以西方的价值为价值。[2]在有些人看来,“主旋律”就是“刻板说教”的代名词,是“政治说教的传声筒”,其实恰恰与之相反,真正表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流动画,是引人入胜、动人心弦、发人深省的,当然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做出好的主旋律动画,培育和弘扬主流价值观,也应是动画创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影评家肖尔斯说:“即使电影《蒋筑英》只有一个人看,也比那些打打杀杀的影片拥有众多观众更有价值。岳母只给岳飞一个人刺上精忠报国,岳飞却带起了千军万马。从长远的意义来看,一部电影的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重要。”这个注入满腔热情的评论,不仅说到了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社会效果,也给制作人以社会责任的明示。

提倡弘扬主旋律,也不能忽视了作品的多样性。以往的主旋律动画作品在风格、样式、类型、题材以及表现方法上显得比较单一,大多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注重的是作品的革命意义及其历史的认识价值,却忽视了其现实的励志作用和文化意义。其实,无论是作为一种革命的历史资源,还是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资源,中国革命的历史业绩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3]将主旋律动画的创作内容向传统文化延伸,用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感染观众,更契合国家及其人们的现实需要,更有利于主流价值观的延续和传播。倪震在论述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型时,指出,一个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由当代性和传统性两个层次构成的。它表现为每一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时代精神和道德模式。主流意识形态的当代性,在今日中国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等等。意识形态的传统性表征,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历史积淀,中国主流文化的深层意识是以儒文化传统为主的仁、义、孝、礼,家庭意识和血缘根基、实践理性、天人合一等等伦理规范和思维模式。[4]把传统文化纳入主旋律范畴,是在时间维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继承与延伸,这种继承性标识着中国几千年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主旋律动画作品,不仅可以看到动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且还能体会到动画对人类普遍价值的追寻,和谐、仁爱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过去是而且现在仍然是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普世性价值。(www.xing528.com)

动画中的“真”,并不是说以写实的手法还原现实,而是动画创作者以艺术的眼光、动画的表现手段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在宫崎骏的动画的幻想世界中总能显示出亲切的故事、真实的细节,这早已不是孩童奇幻的乐园,它是成人精神世界的一次回响。正是因为他的真,才勾起了观众一幕幕童年记忆,一次次的心灵共鸣。于国产动画来说,表现传统家庭伦理题材应该首先成为选择的对象,这是他国动画难以模拟的世态情怀,为处在急速变革潮流中的国人提供无法代替的精神家园。家庭伦理叙事透过看似琐碎的家长里短,呈现出转型期新旧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只是这种碰撞已不是激进的存亡之争,而更多地增加了真实的温情脉脉的色彩。此类题材在整体氛围上大都单纯、清新、澄澈、透明,对普遍人群、普遍情感的关注和表现,有效规避了主旋律动画修辞暴露的瘤疾,这本身也透露出传统文化强大的召唤力。“真”追求的是合规律性,“善”追求的则是合目的性。动画中善的内容对社会上伦理道德关系起着调节和引导的作用。艺术的使命与哲学不同,它在于以艺术形象再现日常生活,这种再现更集中、更鲜明地以人伦日常来表示至善的价值理想。动画艺术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幅以“至善”为价值理想的精神图景,在这至善至美的图景中,人们寻找到了自身的理想价值,重新塑造起人类的精神。如日本十分成功的动画电影《萤火虫之墓》,它通过平民孩子来描写战争。虽然该片描绘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的伤害,但它仍然俘获了无数中国青少年的同情,甚至反思。从价值观传播的角度来说,它无疑是十分成功的。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它是借助物质的材料和媒介,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精神形式。追求美是各类艺术的基本原则,动画作品中,形式美是吸引观众的开始,而美的内在才是打动人的关键。无论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5]还是“美是道德的象征”[6],都是人为,只有当感性形象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时它才是最美的。这种美不仅仅可以体现在伟人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身上,也能够在小角色的身上体现。道德养成的过程,是一种情感训练的过程,是一个被文化同化的过程,是一种漫长、广泛而深刻的熏陶。人们是通过对各种信息的阅读、认知,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感悟别人的所为,开始承认并遵循一些公认的价值观,开始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恶,由此逐渐形成对一些行为的羞耻感,以及对另外一些行为的认同和满足感,并用这些感觉来取舍自己的行为。主旋律动画创作选择小人物,可以给人们最真切的这种“感觉”,更容易获得观众的心理认同。因为那些“小人物”令人感动的生活状况、道德行为等,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由此而得的感动是最真切、最可接近的,而其中蕴含的人性力量又是人人都可以真正汲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