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在当代动画中的应用及困境原因

传统文化在当代动画中的应用及困境原因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国内动画重制作、轻文化内涵的弊端加剧了国产动画在现代创新与优秀传统文化格局中的迷失。有关数据表明,外国动画在中国已经占据了近90%的市场。发达国家文化通过多媒体强势渗入发展中国家,是导致我国动画民族化元素缺失的重要原因。美、日动画以明显优势挤垮了国产动画,经济全球化进而引发了“文化全球化”,经济链的循环运作使得美、日文化作品销量逐渐增加,其价值理念得到一定传播,造成强势对弱势的局面。

传统文化在当代动画中的应用及困境原因

全球化进程使文化霸权现象日益突出,在美日动画强国的裹挟下,中国动画步履维艰。同时国内动画重制作、轻文化内涵的弊端加剧了国产动画在现代创新与优秀传统文化格局中的迷失。

(一)全球化经济链条下的动画强弱对势

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进程中,形成了对时间与空间的压缩现象,也就是超出常规所用的时间,把想象的戏剧化内容进行空间缩短,就像将世界变小一样,从而减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这种现象也加大了社会关系的距离,将约束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等上升到世界层面。

1960年之后出现了“地球村”一词,目前已经变成全球化的概念,美国、日本动画利用其高质量的作品占据世界动画的话语权,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动画文化发展失去了主动话语权,逐渐“失语”。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产动画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及文化元素开始淡出视野,西方“快餐式文化”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动画市场。

我国动画大众化现象比较严重,这降低了作品的质量与层次。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之下,我国的动画创作者一味地模仿美、日动画,缺乏自己的独特风格。美国动画与日本动画占据了我国大部分动画市场。其中很受国人欢迎的是《狮子王》《海底总动员》等国外作品,而国产动画的产量与质量呈现下滑趋势。有关数据表明,外国动画在中国已经占据了近90%的市场。

中国动画市场逐渐被外国商家占据。针对这种现象,国内一些动画作家不断努力创作,不过其作品诸如《海尔兄弟》《大草原上的小老鼠》等因为故事比较单一、画面效果比较粗糙。《哪吒传奇》《西游记》等动画作品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但是在作品质量与效果方面,还难以达到国际水平。21世纪初,联合国发表的《动画产业文化发展报告》中公布了国际动画作品排名,前100名都是国外作品,中国作品没有被采纳。

发达国家文化通过多媒体强势渗入发展中国家,是导致我国动画民族化元素缺失的重要原因。美、日动画以明显优势挤垮了国产动画,经济全球化进而引发了“文化全球化”,经济链的循环运作使得美、日文化作品销量逐渐增加,其价值理念得到一定传播,造成强势对弱势的局面。在国际社会中,外国文化占据主流地位,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并不处于主体位置。国产动画作品的人物形象大部分引用的是外国的设计理念,没有融合特有的本土色彩。一些国产动画打上“民族动画”的标签,效仿外国动画的创作方法,尽管在语言表达与外观造型上有所突破,但是缺乏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气息。从这方面来看,国产动画仅仅是民族化的形式内容,在外国文化侵占时根本无法立足。

(二)国内理论研究匮乏

动画的创作也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学术研讨、文学评价、动画信息与影片信息的沟通,要在动画剧作语言、技巧、风格、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系统探讨。

自2000年起,国产动画营销、产业、传播业大幅发展,但动画理论相对缺失或沉寂。中国动画出现类似偏头痛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动画创作、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衍生产业的研发方面发展迅猛,但是对于动画理论没有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动画作品不断提高以及外国动画作品侵占中国市场之下,我国国产动画在“由思想到艺术、由技术到对策”方面都有些望尘莫及。

现阶段,我国动画方面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对理论缺陷的批判上。市场中比例最多的动画类研究作品是动画技术方面的教程,报纸期刊方面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一直是动画方面的资讯和报道,在理论研究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只有确保理论和实践完美融合,一项学科方可走向成熟,我国动画在发展中,并未将理论和实践相配合,因此出现了高低不一的现象。动画实质上也属于一门学科,但时至今日,在动画领域中我国仍旧未能出现真正的核心文献。动画方面的研究文献倘若想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只能通过电影美术等领域的期刊,且大多是在电影模块上发表。因为我国在创作动画时喜好借鉴电影方面的理论,因此动画方面的文献也大多借助电影方面的理论。此外,论文的质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总的来说水平较低。动画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较多关注电影行业及美术领域。甚至部分人认为动画制作中牵涉众多的学科,是值得骄傲的。在制作动画时的确需要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创作人员也的确需做到这点,但国产动画理论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且没有一定的严谨性,所以学科的融合很难为创作人员带来启迪,甚至可能会对其带来负面影响,在制作时逐渐失去自身的特性,而仅关注到动画的技法,并未形成属于自身的研究形式。因此在借用不同学科知识中,便处于一种尴尬境界。

借助电影方面的理论后,动画行业方面的理论也实现了一定发展。然而,动画方面的理论大多是对电影理论的全盘吸收,在引荐时存在盲目性。需要注意到的是,电影方面的理论关注的是叙事类的影片,爱因汉姆、克拉考尔等人在相关的电影理论中融入了动画元素,但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二,并未进行详尽的剖析。他们认为,在电影理论中动画元素仅占据比较小的一部分比例,甚至可以不用过于关注。但是,动画理论在对电影进行借鉴时,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之前在该方面的期刊文献也涉及这一点,陈廖宇认为:“我国动画发展之所以有所欠缺,是因为相关理论的不健全,这也导致动画方面的理论一直受到电影理论的影响,在其引导下发展,部分人认为动画能够牵涉电影方面的理论是值得自豪的,但却忽视了动画和电影本就属于不同的领域,二者是存在本质性区别的两种艺术形式。”[25]同时,在对电影方面的理论进行借鉴时,除了不合理性,还存在老旧、过时等问题。动画理论在发展中以电影方面的理论为中心,将电影中的镜头、蒙太奇、剪辑等方面的技法直接引用在动画中,同时为动画融入一些设计型元素,便就完成一部动画的制作。此外,在创作动画时会格外看重技法,喜欢借用原创绘画及摄影等作品。这些因素也成为动画理论中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实质上也就是一种“技法”,并不具备一定的学理性。谷淞曾推出《探索、辉煌、发展、多元——中国动画理论发展脉络研究》一文,表明我国动画理论的发展,之前会陷入对动画的一种错误性认知,认为动画在制作中仅需借助相应的技术便可,动画也就是一种技术性专业。这也意味着在国产动画研究方面,并未关注到相关的理论性研究,但理论在动画发展中是占有关键性地位的,当下反而过于注重动画行业能够带来的经济收益。所以,在动画理论方面,仍旧未能促使动画从传统演变至现代。

动画理论在发展中对电影方面进行了一定引荐,但仍旧处于传统理论时期,研究人员并未关注到现代电影理论。因此,一些简单或基础性的理论却很难运用在动画制作中。现代电影理论在剖析影片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同时也有着较为科学、合理的批评工具,但动画行业仍旧坚守传统理论,未能做好创新发展,没有对现代理论进行引荐,这也使得动画成为一门感性的学科。动画在创作中会蕴含一定的艺术性,创作者在制作动画时的确需要借助感性的力量,制作出动画作品。然而学术理论和动画创作之间是存在本质性区别的,理论中不应含有过于感性的因素。学术性文章不能过于枯燥乏味,但也不能不具备一定的理论架构。动画理论方面的欠缺使得动画评价比较片面。近几年国产动画超过3万分钟,不过相关评价比较稀少,仅仅是《宝莲灯》《魁拔》《秦时明月》《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少数几部动画影视片引起了动画业界的兴趣。批评对于创作动画气氛、带动动画发展、引领动画制作等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这里所说的批评不仅仅是感性方面的抨击,而是在学术理论基础上进行评价。国产动画缺乏一定的批评内容,反映了国产动画理论存在一定的问题,批评的“失语”也直接影响到国产动画的长足进步与发展。

(三)缺乏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继承观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拥有多种艺术表达方式与构成要素,因此中国动画的创作元素有着很多题材资料,丰富的艺术表达方式能够为中国动画添加一定的民族色彩,对于传统艺术在思想方面的传播十分重要。比较直接的例子是我国早期的动画创作者,他们在民族艺术方面具有较高的建树,因此他们懂得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创作民族动画。他们的动画作品,题材新颖、历史悠久、技法独到,大多都来源于传统民族艺术形式,并且广受人们喜爱。因为对民族文化强烈的认可度与继承观念使得中国动画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直到现在依然被人们视为经典之作。

中国动画如果要融合民族文化的内容,应该在题材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引用中华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优秀的动画作品应该不仅能够反映精湛的动画技术,还能深层次地表达民族文化魅力与优秀思想,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要想创作具有民族特点的动画作品,应该在本质上认同并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可与继承主要包括对民族元素进行合理定位并应用。民族动画不但要突出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赋予作品民族精神,而且要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完成民族动画创新工作;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而且还引进国外经验,与本土文化结合,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民族的优秀动画产品。

(四)文化混血加重民族文化危机

美国动画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能从其他文化中吸收不同的成分并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中,然后再把它出口到世界各地。对我国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再利用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1999年美国迪士尼公司改编出品的中国民间故事《花木兰》,另一个是2008年红遍国内影院的美国动画《功夫熊猫》。

《花木兰》的创作题材来自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木兰辞》,在制作过程中照搬美国创作思想,把中国花木兰美国化。诗歌《木兰辞》的主要内容是在封建社会下,女子追求忠孝两全的过程,歌颂的是勇敢爱国、孝敬父母的民族精神。但是外国社会讲究的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的精神理念,所以迪士尼通过对《木兰辞》的改造使得影片内容变成现代父女感情的表达以及女子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影片中花木兰的性格、吊带衫的打扮,巫师扮相的皇帝和带有极强美国特色的木须龙都是符合西方特点的。另外,在影片中皇帝向救他一命的木兰微微鞠躬以及木兰上前拥抱皇帝的一幕也是完全不符合中国传统礼教的,这种表达方式明显是美式文化的特征,通过西方精神解释东方文化,以迎合外国观众的爱好。2008年《功夫熊猫》上映,这个动画片无论是水墨风格的角楼还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或是中国功夫的场面都做得不错,画面很中国化。其中,功夫、熊猫、山水、庙会太极针灸、爆竹、杂耍、书法等是较为经典的中国标志,动物们的食物是饺子与馒头,食用工具是筷子,猴子、鹤、蛇、老虎以及螳螂等人物造型属于我国传统武术里面独特的造型,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熊猫却是一个具有美国个性的熊猫,功夫熊猫阿宝个性张扬、表情夸张、动作滑稽,还时不时大喊大叫,行为举止中充满了大量的美式幽默,最后这只熊猫还被塑造成了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好莱坞孤胆英雄式的形象。

美国大片已经让中国观众渐渐习惯了美国文化,所以很多人无论对《花木兰》还是对《功夫熊猫》都习以为常,法国戛纳电影节主席伊莱斯·雅各布说:“美国输出的不仅仅是它的电影,它输出的实际上是美国的整个生活方式。”我们观看与体验的是美国文化与生活方式。我们口头上不承认已经被美国文化浸透,但美国电影正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颠覆和侵蚀着我们的文化。

日本动画中也可见到许多取材于中国文化的题材。日本导演峰仓和也的作品《最游记》与《西游记》大同小异,但实质上却完全超脱了原著的思想内容,原著中四大主角演变成帅气明星,孱弱的唐僧变得杀伐果断,懒惰的猪八戒变得温柔潇洒,为民除害的孙悟空变得可爱呆萌,每天的口头禅是“三藏,我饿了”,憨厚的沙僧变得风流好色。

国外的动画以天马行空的思想把中国传统文化改头换面后,又把这些作品呈现在我国青少年面前,在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不同文化的“混血”现象,极容易使青少年对我国名著产生误读。我国甚至世界上的青少年会被这种经过加工的中国文化所感染,把二次加工的文化当作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后果是导致文化殖民与文化同化发生。

【注释】

[1]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2]张松林、贡建英:《谁创造了〈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和中国动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23页。(www.xing528.com)

[3]张松林、贡建英:《谁创造了〈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和中国动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21页。

[4]包蕾等:《从三句话到一部动画片:〈三个和尚〉》,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第123页。

[5]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22页。

[6]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7]周鳍:《动画电影分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5页。

[8]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8页。

[9]罗伯特·泽米吉斯生于1952年,代表作品有《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圣诞颂歌》《荒岛余生》《阿甘正传》。

[10]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页。

[11]谭玲、殷俊:《动画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12]马欣:《对中国动画片民族化的反思》,《美术》,2003年第7期。

[13]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页。

[14]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15]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页。

[16]同①,第30页。

[17]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9页。

[18]同①,第32页。

[19]姚悦月:《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异呈现与表达》,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第43页。

[20]孙立军、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年,第88页。

[21]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7页。

[22]云峰:《与梦飞翔:宫崎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1页。

[23]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76页。

[24]《悲哀的中国动画业》,《文艺报》,2000年3月9日。

[25]赵冰心:《从文化视角论中国当代动画的发展困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