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

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我们提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公共艺术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设计的,它就要满足公众的意愿;违背了公众的意愿,这种公共艺术作品只能说是一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摆设,没有起到任何意义不说,反而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

公共艺术即公共文化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说:在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里面有一个专业方向叫作公共艺术策划,讲的就是公共艺术与公共人群的关系。它不是技术层面上的教育,公共艺术说到底它还是一个文化作用于人的东西。公共艺术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这些理念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培养人的方式不是以一种技术训练到底,而是跨界、多元、综合把艺术的自由思想和公共艺术创作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从以往艺术学院技能技术的培养、学习方式,到今天以思想和技术的交融方式来培养人才,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其存在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公共艺术包含的时代性与公共性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设计艺术教育的创造性与多元性。然而,在我国设计艺术教育领域又没有可照搬照抄的现成模式。通过公共艺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公共艺术设计中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培养,来形成城市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才是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的核心。

每个社会都有其发展的轨迹与脉络,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有了新的划分,并形成了不同的形态。当今文化是以多元化、平民化的形态呈现的,其中公共艺术就是以社会公众服务为对象,并以不同的存在方式表达对公众生存环境的审美提升与人文关怀。

所谓公共艺术,它是一种具有当代文化意义并且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艺术。舒尔兹曾给场所下了这样的定义:“场所是具象化人们生活状况的艺术品。”现代城市空间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人而设计的,他们是具体化的、富有人性的个体。一个场所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不只体现在其视觉品质中,它还体现在人、自然与设计场所之间一定要有某种适当的交流。作为一种具体实在的艺术作品,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自然生态系统的要求,满足人类功能与经济上的具体要求;同时,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它要能激发人们的感情、想象力和激情,为人们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动力。(www.xing528.com)

现代公共艺术的形式和风格已愈加趋于人性化、生活化、环境化,更具亲和力,其意义不只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个富有文化修养与内涵的生活环境,还在于它凭借着艺术家与民众间的双向互动,在其产生的过程中,引导大众使用不同的观察与思考方式,亲近艺术,进而关怀艺术,甚至利用各种形式与机会融于文化艺术活动和氛围之中。公共艺术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现实生活平衡的环境艺术

由于中国人口密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也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去建设那些没有意义的作品。今天,我们提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公共艺术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设计的,它就要满足公众的意愿;违背了公众的意愿,这种公共艺术作品只能说是一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摆设,没有起到任何意义不说,反而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