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会开垦主要动力:19世纪至20世纪10年代

教会开垦主要动力:19世纪至20世纪10年代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中叶, 基督教传入广州, 嘉庆十二年, 英国伦敦传道会派传教士马礼逊 来华传教, 这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国传道会和外国传教士。1844 年, 清政府更是允准“华民习其教者, 免治其罪”。在此规定之下, 各国教会更是大举进入广州, 建教堂、 开医院、 办学校等等。19 世纪70 年代, 美南浸信教会最早在广州五仙西购地, 建立起浸信会事业的中心。该会先后购地数十亩, 兴建楼房十余座, 成为该会华南联合会的中心。

教会开垦主要动力:19世纪至20世纪10年代

清中叶, 基督教传入广州, 嘉庆十二年(1807 年), 英国伦敦传道会派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来华传教, 这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国传道会和外国传教士。 当时, 中国实行海禁, 中外交往仅限于小规模的商业活动, 外国传教士大多以广州十三行为据点, 通过供职于外国在华的商业机构, 或办医院、学校, 或发行杂志, 来进行隐蔽的传教活动。 道光二十年(1840 年) 鸦片战争爆发, 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 规定广州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并同意“弛禁天主教, 发还教堂产业”。 1844 年, 清政府更是允准“华民习其教者, 免治其罪”。 是年, 美国基督教会海外传道部派出的传教士叔末士(John Lewis Shuck)、 罗孝全(Tssacher J. Roberfs) 在联兴街鸭栏铺租屋(十三行范围内) 宣讲福音, 是为广州最早的布道所; 同年, 罗孝全还在东石脚(今八旗二马路附近) 购地建起首间教堂粤东浸信会堂等等。 但这些地方通常赌馆、 烟馆、 妓院林立环境复杂, 扩充地盘几乎不可能, 无法满足传教的需求。

咸丰十年(1860 年) 签订的《天津条约》 进一步放宽规定: 传教士在各省可以租买田地、 建造教堂。 在此规定之下, 各国教会更是大举进入广州, 建教堂、 开医院、 办学校等等。 据《广州宗教志》 记载,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 到清末1910 年的70 年间, 进人广州的差会共有15 个, 各差会在广州争相发展势力, 扩充传教地盘, 全市建立教堂30 余座, 其活动地域从广州十三行一带向全市各个方向发展。

19 世纪70 年代, 美南浸信教会最早在广州五仙西购地, 建立起浸信会事业的中心。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 传教事业颇有起色, 但由于城内发展空间有限, 纪好弼等传教士瞄准了城东一块开阔的地段——东山, 认为这是“推广教会事业之理想区域”, 决定将浸会的中心迁往那里, 于是借用华籍教徒名义, 沟通地方官吏, 强购了东山大片土地, 开始在这里迅速兴建中西教徒住宅和教会基地

1907 年, 原设于五仙西的浸信会义塾及福音堂迁往东山庙前街, 后又于1914 年迁往寺贝通津路; 1908 年, 由浸信会教友创办的培正学堂从东石角(今八旗二马路) 迁往东山烟墩岗(今烟墩路) 新址; 同年冬, 开始在寺贝通津九号地段建筑礼拜堂, 后来又加建二楼, 成为两广浸信会教堂中最大的一个, 可容纳1300 人同时礼拜; 1909 年浸信会总部正式迁往东山, 设立东山浸信会, 坐落于七星岗(今寺贝通津的基督教东山堂); 同年还在寺贝通津路创办慕先学校、 培道学校(今七中校址), 纪好弼在建设校舍的同时, 还建设了3 座住宅洋房; 除此以外, 一批慈善机构也在东山相继建成。 1912 年在寺贝通津设立安老院; 1914 年又将原设于东石角的浸信会医院迁往东山木棉岗; 培贤女子神学院(今寺贝通津小学)、 两广浸信会恤孤院、 暮光瞽目院(今寺贝通津小学隔壁)、培灵幼儿园也相继在东山建成。 在短短的十余年间, 东山的寺贝通津路、 培正路、 庙前直街一带, 已经建有医院、 教堂、 神学院、 中小学、 慈善堂及中外传教士的住宅, 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宗教场所集聚区, 成为两广浸信会的大本营

基督教的另外一个差会安息会也于1910 年在犀牛尾(今犀牛路) 买得一块土地, 新建教堂和学校, 后来逐步拓展, 买地范围拓展到今农林下路、 三育路、福今路一带。 该会先后购地数十亩, 兴建楼房十余座, 成为该会华南联合会的中心。 而英国的圣公会于1912 年将其在广州开办的圣三一中学的中学部迁到东山前鉴街(今东华东路与东华南路交界处附近), 1917 年, 圣三一中学在东沙路(今先烈路) 购地40 余亩, 建筑新校舍, 1921 年迁校至此。

随着教堂的建设和聚居东山人口的增多, 教会的规模不断扩大[23], 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当时教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www.xing528.com)

其一, 差会拨款。 差会拨款是外国各教会通过其海外传道部向在华的所属差会拨款, 一般需要编制预算领取差会的资助, 但金额不多。

其二, 信徒捐款。 基督教提倡要承担关注弱者的责任, 并带头付诸行动,设立了大量孤儿院、 养老院、 医院, 而有些观念则认为这是家庭的责任而不是社会责任。 基督教这种强调社会责任的主张, 有助于培育基督教的市民社会,从而有利于不断扩大其规模和影响力, 让更多的人入教, 这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捐赠, 这也正是传教士更乐于建设学校、 医院等慈善设施的主要原因。 这些公益性设施是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最隐蔽可行、 最容易收效的手段[24], 同时也更容易获得广泛的捐赠。

其三, 房产租金。 房产租金是教会运作十分重要的资金来源, 这也就不难理解各教会热衷于拿地建设物业的原因了。 1949 年以前, 两广浸信会在广州有房产3 间, 教堂10 间, 学校15 间, 医院1 间, 福利院3 间, 其房产收入可谓丰厚。

除了美英等国传教士最早在东山从事学校、 教堂和慈善事业而大兴土木之外, 1906 年以后, 德国人曾经在三育路开设俱乐部, 荷兰人也在寺贝通津横街购地建房, 这些建设活动, 本身是为各国在华进行殖民渗透服务的, 但客观上却对早期东山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里地广人稀, 环境优美, 各种附属生活设施完善, 这使得后来华侨、 侨眷资本也加入到东山的住宅开发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