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广州华侨经营的主要动力及影响

民国时期广州华侨经营的主要动力及影响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4—1918 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但战火尚未波及中国, 局势相对稳定, 于是众多华侨、 侨眷纷纷回到国内,并将国外资金撤回。1919 年, 浸信会两广总巡张立才筹集归侨及教徒的资金, 共耗银十多万元组成嘉南堂。1914 年, 中西人士自筹经费在今东山保安前街西端设立“中西保安局”, 这是所谓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参与的民众自卫机构, 一般霸匪怕引起外事纠纷而不敢轻易进入。

民国时期广州华侨经营的主要动力及影响

基督教会在东山加紧垦荒建设的同时, 也吸引了许多华侨、 侨眷前来筑庐定居。 1914—1918 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但战火尚未波及中国, 局势相对稳定, 于是众多华侨、 侨眷纷纷回到国内,并将国外资金撤回。 由于他们在海外生活多年, 受过西方市场经济的熏陶, 对房地产投资等新兴事业比较敏感, 其居住规划建设开发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了西方国家的经验, 有组织公司集资经营的, 也有独资公司建设私人住宅的,也有为牟利直接转手倒卖土地的, 或是向当地村民购买土地所有权的, 或从官方土地拍卖中投买的。

1915 年, 美洲华侨黄葵石等人组织大业堂, 向广州地方当局购得龟岗荒丘十八亩及几十亩农民的菜地, 经平整, 划分为龟岗一、 二、 三、 四马路, 公开标价每亩1.2 万元, 分段出售, 供人兴建住宅。 黄葵石是华侨资本加入东山居住开发的第一人。 龟岗住宅开发十分顺利, 资金投入不大, 且可以迅速获益,这激发了其他华侨的投资欲望。 而这一将“生地转化为熟地”, 再分块出让获取差价的土地投资方式, 在1923 年之后被广州市政府开辟模范住宅区时所效仿。

1918 年华侨继续在龟岗大马路以西开辟启明大马路至四马路; 同年, 合群置业公司开辟河滩, 建筑房屋, 并建成合群一、 二、 三马路, 恤孤院路和新河浦路。 街区道路网络渐次形成。

1919 年, 浸信会两广总巡张立才筹集归侨及教徒的资金, 共耗银十多万元组成嘉南堂。 1921 年, 嘉南堂参与东山的居住开发, 并改名为“嘉南堂置业公司”, 其投资住宅建设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采取贷款股东的方式参与东山的开发, 类似于资本投资公司; 二是自行购地开发, 直接建设住宅。 嘉南堂置业公司共投资30 多万元, 购置了东山庙前西街及龟岗五马路的土地, 又以低价购买了广州拆除城墙的旧砖头, 新建大量住宅。

当时东山有经济实力和较有威望的归侨和教会人士, 组织类似的小房地产公司直接参与东山地区的开发, 例如, 冼锡鸿、 张椿荣、 莫超福、 钟树荣等组织广成置业公司开辟松岗东一带, 建设广成路; 杨廷蔼、 魏邦平组织的人和公司在农林上路猫儿岗一带买卖地皮; 钟树荣、 郭乃伦、 包华、 黄启明等合资开辟了烟墩新街, 并在此建设住宅; 美国华侨杨远荣、 杨廷蔼等人组织公司, 出资在龟岗附近的江岭一带修筑了江岭东西街; 浸信会牧师曾维新、 杨海峰等,则接受华侨的委托代他们经营买地。

许多知名华侨都在东山一带纷纷购地建房, 梅彩迺在烟墩路建“彩园” 为住宅, 简琴石在恤孤院路使用华侨资本建筑了堂皇的别墅“简园” 等等。(www.xing528.com)

到20 世纪20—30 年代, 特别是陈济棠主粤时期, 为了发展实业, 国民政府对华侨投资极为重视, 给予多项优惠并颁布法令予以保护, 从而为华侨回国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因此, 到抗战前夕, 龟岗一带已经和寺贝通津、 孤恤院一带连成一片, 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于广州市区的花园式居住区。 区内的生活服务设施完善, 则吸引愈多华侨到区内建房; 而区内众多华侨的捐款, 又维持并促进了这些设施的完善。 如培正中学, 本来是两广浸信会创办的教会学校, 学生大部分是教徒和华侨子弟, 1919 年校长黄启明到美国、 古巴、 加拿大、 西印度群岛等地募捐, 得到的30 多万款项全部用于校舍的扩建, 到抗战前已发展为4, 000 多人规模的著名学府

华侨投资于东山建设住宅的同时, 也创办了一批企业, 积极发展实业。 主要有在龟岗江岭东办起的东山火柴厂; 在瓦窑街创办的国光玻璃器皿厂、 东山汽车有限公司等等。 但在广州华侨投资的各项事业中, 投资房地产数量是最多的。 据初步统计, 近代华侨投资广州市实业建设的1.45 亿元人民币中, 房地产占74.4%, 达到1.08 亿元。[25]

华侨联手开发东山, 建设住宅, 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 华侨在国外多半已信教或与之接触较多, 东山基督教气氛浓厚, 符合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 其二, 东山外国教士、 侨民多。 1914 年, 中西人士自筹经费在今东山保安前街西端设立“中西保安局”, 这是所谓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参与的民众自卫机构, 一般霸匪怕引起外事纠纷而不敢轻易进入。 另外, 民国广州的许多官员在东山置有房产, 必然非常重视这一地区的治安, 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保护和扶持, 治安良好。 其三, 东山处于初步开发时期, 空旷地较多, 地价低廉, 容易购买, 在当时“实业救国” 思想的倡导下, 在此定居, 便于兴办实业。 其四, 东山地处郊外, 即避免了都市的喧嚣, 但又离城不远, 生活条件比其他小镇乡村好得多。 其五, 东山有教会创办的中小学、 医院,便于求学和就医, 生活设施齐备。 上述这些因素, 大致可以说明当时东山的繁荣与华侨的关系密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