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郡县时期建筑遗迹与道教佛教建筑的发展

郡县时期建筑遗迹与道教佛教建筑的发展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道教和佛教建筑。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设置郡县,修筑城堡。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沅陵县窑头古城遗址发掘了40多座战国至秦汉古墓,出土了瓦、壶等文物,从而认定窑头为秦黔中郡故城遗址。黔中郡辖慈姑等县,据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分天下三十六郡,置慈姑县,隶黔中郡……城在慈利官塔坪。”可见,唐宋时期,干栏式建筑逐步演变成为土家转角楼。

郡县时期建筑遗迹与道教佛教建筑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早在原始社会开始萌芽,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为独特的建筑体系,并对湘西北土家地区建筑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方式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经发展成熟,木构架榫卯结合技术已达一定水平。中国建筑特有的“斗拱”在秦汉时期大量使用,木构架结构房屋形成悬山、歇山、硬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的屋顶。房屋墙体多用木骨泥砌筑,屋顶多以草盖为主,少数使用瓦盖。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道教佛教建筑。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设置郡县,修筑城堡。湘西北设置黔中郡,郡治设在今沅陵县太常乡窑头村。唐《括地志》云:“黔中(郡)故城在辰州沅陵县西二十里。”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沅陵县窑头古城遗址发掘了40多座战国至秦汉古墓,出土了瓦、壶等文物,从而认定窑头为秦黔中郡故城遗址。黔中郡辖慈姑等县,据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前221年),分天下三十六郡,置慈姑县,隶黔中郡……城在慈利官塔坪。”明代《万历慈利县志》亦载:“(周)赧王癸未,秦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地,置黔中郡。秦始皇庚辰,分天下三十六郡,置慈姑县……慈姑县按旧志在邑北二十四都,今犹有城址存,瓦砾堆积。”西汉建立以后,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共辖充县、零阳等县。1996年,桑植县两河口发掘3座东汉砖室墓,砖的纹饰为十字形等,与南岔东汉砖室墓相比,独具特色。

唐宋时期,砖、瓦、石灰、油漆等建筑材料的应用技术已经相当熟练,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楼台殿阁和城池建筑,建筑工艺形成一定的风格,干栏式建筑日趋成熟。石门县夹山寺创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宋元曾经修葺,故有“三朝御修”盛誉。曾有九殿一宫,规模宏伟。其中,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布小青瓦,翼角翘起。慈利二中校园里的兴国寺始建于唐代,为五进建筑,现存殿花殿又名八角楼,为三开间砖木楼阁,上下两层通高12米,12个翼角下均作雕龙,屋面盖琉璃瓦。慈利县云朝山金顶佛殿再创于盛唐。位于永顺县老司城的祖师殿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为双檐歇山顶。全为木质结构,正殿四柱,上架木枋,柱榫木枋承接处均无斧凿痕迹,迄今不偏,殿宇斗拱雄浑古朴,梁架结构具有民族特色。五雷山道观草创于唐代。普光寺最早道教建筑高贞观始建于南宋末年,为单檐歇山顶,其建筑脊栋下有攀间、驼峰、丹梁,柱基与木柱间夹质板,这在其他各殿绝无仅有。唐宋时期,干栏式建筑不断发展,历史文献仍有记载,如《旧唐书》:“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曰干栏。”唐代元缜描述:“巴人多在山坡架木为居,自号阁栏(转角楼)。”可见,唐宋时期,干栏式建筑逐步演变成为土家转角楼。(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