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船型变革与造船工艺的进步

宋代船型变革与造船工艺的进步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海外贸易中,船舶是重要的交通与货物承载工具。法石沉船的舱距较大,后部4舱中,舱距最大2.06米,最小1.66米。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残高约2米,复原后船长34米、最大宽度11米、排水量393.4吨。全船共有12道隔舱板,分隔成13个水密隔舱,最大舱距1.84米,最小0.8米。通过对法石宋代沉船和后渚宋代沉船的分析,可知宋代船只的船型从平底船改为尖底船,这样的造型提升船舶的航行速度。船只普遍设置水密隔舱,防漏抗沉,提高安全性。

宋代船型变革与造船工艺的进步

在海外贸易中,船舶是重要的交通与货物承载工具。因此,宋代泉州人非常重视船舶制造,“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兴贩牟利而已。”[99]北宋初年的地理志书作者乐史,就在其所著《太平寰宇记》中,把“海舶”列为泉州土产之一。由于泉州海船质量好,元丰时(1078—1085),勃泥国“遣使贡方物,其使乞从泉州乘海舶归国。”[100]

实物资料上,泉州考古工作者分别在1974年、1982年通过对后渚宋代沉船和法石宋代沉船的发掘,将宋代泉州海船的规制展现在世人眼前。

(1)法石宋代沉船

根据《泉州法石古船试掘简报和初步探讨》一文的介绍,法石宋代沉船形制为方龙骨的尖底船,船尾向上高起,并由船尾部向船中部逐渐平阔。船型特点利于劈浪,且吃水深,稳定性大,是古代远洋航行的优良船型。

从清理出的沉船后部的4个舱位来看,船体的底板为单层松木结构,板厚9.5厘米,搭接尚好。此外,还发现3道水密舱隔舱板残段,说明是有水密隔舱的多舱船舶。水密隔舱结构约始于唐[101],宋以后在海船中普遍使用[102]。法石沉船的舱距较大,后部4舱中,舱距最大2.06米,最小1.66米。

根据法石沉船后部的船底板厚度和龙骨大小,船的长度应在23米以上,载重量可能在120吨以上。

在法石沉船上,还发现了较大面积的竹编,系之以绳索,从其厚度和叠迭状况看,应该是船上的竹帆残存篷。这种竹帆行驶时挂于桅上,停船时则折叠置于甲板上,用绳索牵引其升降。

(2)后渚宋代沉船

根据《泉州湾宋代海船的发掘与研究》一书的介绍,后渚宋代沉船形制为竖剖面、扁阔短肥,横剖面呈椭圆状,方头方艄。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残高约2米,复原后船长34米、最大宽度11米、排水量393.4吨。

船底龙骨,由两段松木连接而成,全长17.65米、断面宽0.42米、厚0.27米,其中主龙骨长12.4米、尾龙骨长5.25米。主、尾龙骨接位选在弯矩较小处,用斜直角法榫合的接头形式设计适应可能碰到的各种外力,具有抗惊涛骇浪的能力,保证船体强度。

龙骨两端结合处暗凿有一大七小共八个圆孔,俗称“保寿孔”,孔内放置铜镜铜钱、铁钱、五谷种、红布、丝线等物,排列成“七星伴月”状。“保寿孔”是泉州造船的地方性标志,七星代表危礁密布的“七洲洋”(暨台湾海峡西南至海南岛东北之间的海域),铜镜则象征光明,红布象征吉祥,铜钱、铁钱、五谷种、丝线等象征财富,表示祈求船舶平安通过危险海域,商贸发达。这种工艺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船壳系用多重木材制造,其中船壳板底部为二重,舷侧板为三重,总厚度超过0.18米。此种制作,既可减轻船体的自重,增多载重量,又保证必要的强度。船壳板拼接横向采用平接、搭接方法,纵向采用“斜角同口”“直角同口”“滑肩同口”的方法,这样既可减少加强弯板的困难,又不削弱强度。侧舷板叠成四层阶梯状,可减弱船在风浪颠簸中左右摇摆,提高船身的稳定性。(www.xing528.com)

隔舱板用杉木榫接而成,厚0.1—0.12米。全船共有12道隔舱板,分隔成13个水密隔舱,最大舱距1.84米,最小0.8米。隔舱板与船底板衔接处有锔钉相连,隔舱板与船壳板交界处用樟木制成的肋骨加固。船长的中点之前的肋骨装在隔舱板之后,中点后的肋骨装在隔舱板之前。

隔舱板下部靠近龙骨处凿有0.12×0.12米的方形水眼,作为水密设施。当海浪泼入舱内时,可通过水眼汇集于最低舱,船员只要在此戽水排干即可。若某舱进水,只要堵住水眼,可防止扩散到他舱。

船板除了榫接外,还用铁钉打入木板深处。按用处不同,钉有钩钉、宽钉、稟钉、锁钉、带钉、帽钉之分;按形状不同,有三角形、圆形、梭形之分。

钉眼、锔钉、锔槽及船板间一切缝隙,均用麻丝、竹茹、桐灰等做成的捻料封涂,减少海水对铁钉的锈蚀,并提高船体的水密性。

从沉船残存的桅座、桅夹板、竹编织物分析,推断该船有头桅、主桅和尾桅。据对沉船及其复原尺寸的探讨测算,三桅和帆的尺寸为:头桅高25.6米,桅径0.5米,帆面积97.5平方米;主桅高32米,桅径0.64米,帆面积187平方米;尾桅高14.5米,桅径0.3米,帆面积49.5平方米。

船舵的轴孔直径0.38米,推断舵轴直径至少0.35米,长8.5米,取材杉、樟、松等木材。沉船的舵是可以升降的,船行浅海,舵板升与船底平齐,避免触礁;行至深海或遇到较大的风浪,可把大主舵舵板降到船底线以下,因船底下水流不受船尾所产生乱流和旋涡的影响,即可提高舵的效能,又可减弱船身的横向漂流,发挥稳定船身的作用。

沉船出土遗物中有一大捆粗巨的竹索,挂货木签中有“丘碇水记”字样。参照《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下垂矴石,石两旁夹以木钩”的记载,推测该海船是用木夹石碇,竹索则为碇缆索。

沉船的船底板外表留有刷涂一层石灰水的残迹,因而有“白底船”之称。可见当时已掌握刷石灰水防海生动物附着的技术。

在船尾舱发现一把竹尺,一端刻一格,另一端刻四格,全尺长度相当八格。专家认为,它可能是“量天尺”,用来定恒星出水高度,以判定海舶所处的纬度方位。说明当时航海中,已能运用“牵星术”。

通过对法石宋代沉船和后渚宋代沉船的分析,可知宋代船只的船型从平底船改为尖底船,这样的造型提升船舶的航行速度。造船工艺和材料选用整根木材和巨枋楔叠而成,提升船体的稳定性。船只普遍设置水密隔舱,防漏抗沉,提高安全性。船只为多桅多帆船,增加受风面积,帆可以调整方向,增加船舶的适航性和速度。舵可随水的深浅升降,操纵驾驭控制能力大为提高。

总体而言,宋代船舶的设计制作,已更适应远洋航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