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志成华:竟日弹孤弦的老行当

方志成华:竟日弹孤弦的老行当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乃弹棉花的生产场景。弹棉花是一种传统老行当,古时女子出嫁时父母基本都会用棉被做嫁妆。晚清时期的弹棉郎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从事这一行的人被称为弹棉郎,也有喊弹棉匠的。后来弹棉郎自己开了铺子,还是用的老器具手工弹棉,用行业内人的描述来说,叫“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棉花街原在今天蜀都大道上从红星路到纱帽街的一段,今街名已不存。这条街现为今红星路四段的一段,1964年被取缔。

方志成华:竟日弹孤弦的老行当

清朝韩荣光有《竹枝词》描绘了这样一幅劳动画卷:“棉花街里白漫漫,谁把孤弦竟日弹,弹到落花流水处,满身风雪不知寒。”此乃弹棉花的生产场景。弹棉花是一种传统老行当,古时女子出嫁时父母基本都会用棉被做嫁妆

在自动化、机械化低的过去,人们主要靠手工操作进行生产,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县弓来弹皮棉。”从史料内容看,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

晚清时期的弹棉郎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从事这一行的人被称为弹棉郎,也有喊弹棉匠的。旧时成都常有弹棉郎到城里来揽活,走街串巷吆喝弹棉,需要翻、弹新棉的人家就会喊:“等哈等哈,我屋头要弹棉花!”后来弹棉郎自己开了铺子,还是用的老器具手工弹棉,用行业内人的描述来说,叫“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查阅袁庭栋著《成都街巷志》,过去成都有条棉花街就有许多加工棉絮、出售棉花的店铺。

棉花街旧照

据《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记载:“(成都)市内棉花街,过去多经营棉纱、棉絮、布匹等,棉花街有江西会馆、贵州会馆,湖北、江西经营棉布商人多集于此,街由此得名。”结合《成都街巷志》“棉花街上在清代建有江西会馆”一句,说明这条街道至少在清代已基本成型。

清代到民国时期,棉花街上因有一家名“相府”的大院得了一非正式的名称,叫相府街。

“相府”是清代中叶进士卓秉恬的府邸,卓秉生于四川华阳(今成都华阳),曾任武英殿大学士,为正一品官员(清朝时期,官居一品的四川籍文官仅有卓秉恬、张鹏翮、周煌三人),后其子卓樗及孙辈卓濂君也在朝谋职,所以在清朝,卓氏算是成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www.xing528.com)

三代以后卓氏一脉不再为官,其后人在“相府”门前开设了“广益号”酱园,至今还是川西地区名特产的唐场豆腐乳、海会寺庙豆腐乳等,就是过去“广益号”红糟豆腐乳演变来的。

民国后期到建国初期,成都久负盛名的妇科圣手卓雨农也是卓氏后代,长期在“相府”开门问诊。

时人有写下“锦城丝管棉花街,三代荣封卓秉恬。更喜家风传久远,名医名厨名酱园”赞誉(注:“名厨”指在清咸丰十一年关正兴开设于“相府”的“正兴园”,是当时最有名的川菜馆之一)。

棉花街原在今天蜀都大道上从红星路到纱帽街的一段,今街名已不存。1958年成都市政规划新建东风路,道路西段就是在原总府街(部分)、湖广馆街、棉花街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前,当时的棉花街上还有一家棉纱公司,时不时有小朋友要到这条街上买蚕子、桑叶玩耍。

1954年,正在织棉的女工

此外成都另有一条以加工和出售丝绵为特色的丝棉街,蚕茧抽丝后剩下的次等材料生产的“张棉”(丝质棉),就常被用来制作丝棉被(丝棉是采用桑蚕丝为原料的一种棉织品,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二者在种类制作工序等方面均有不同)。这条街现为今红星路四段的一段,1964年被取缔。

随着时代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弹棉花的手艺也慢慢地被机械化操作所代替,前些年在白莲池、双桥子、肖家河等地还见有弹棉花的店铺,如今在市区已是难寻其踪。儿时看的电影《巧奔妙逃》里“弹棉花呀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哟,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哟……”的歌谣还音尤在耳,只弹棉花的“嘭嘭”“嗡嗡”声在时光里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