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时胡舞风采:方志成华

唐时胡舞风采:方志成华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的后蜀宋王赵廷隐墓出土的近50件各类彩绘陶俑中,有伎乐俑20余件,分歌俑、舞俑、乐俑三类,其中一对为同形制的花冠舞俑。这就与赵廷隐出土的柘枝舞俑为女性、双人呼应上了。一对柘枝舞佣,不仅仅是当时皇族参与并热衷百乐的例证,更是成都富庶、开放、社会各阶层文化共享的亲切体现。

唐时胡舞风采:方志成华

位于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的后蜀宋王赵廷隐墓出土的近50件各类彩绘陶俑中,有伎乐俑20余件,分歌俑、舞俑、乐俑三类,其中一对为同形制的花冠舞俑。这对舞俑立于圆形陶台,面容丰腴,身材匀称,欠身半举着双手,将头微微转向上翘着的左脚尖,作舞蹈状。观其服饰,头戴饰珠、铃状物的红色描金鸡冠状帽,帽侧上翻,两侧存飘带,帽后披方巾,腰间系带,外穿红色大翻领右衽窄袖及地长袍,内着两层黄色右衽交领衬衣,半脱外袍,并将下摆分系于前后……与文献资料记载的柘枝舞伎及唐诗中所描写的“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白居易《柘枝词》)、“垂带覆纤腰”(刘禹锡《观舞柘枝二首》)、“罗衫半脱肩”(薛能《柘枝词三首》)极度吻合,考古专家断其应为柘枝舞俑。

赵廷隐墓出土柘枝舞佣正面

赵廷隐墓出土柘枝舞佣背面

柘枝舞是胡舞,系唐朝西域三大乐舞之一(另外两类为胡旋舞、胡腾舞)。北周时期,这一舞种通过丝绸之路,随北周皇后阿史那氏和亲传入中原宫廷,借着唐朝兼容并蓄的开放策略,后从宫廷扩至州郡。

它是何时及如何传到成都的呢?这段旧史有史可稽。

先秦以前,蜀无铁业,无力设置阁道,大道仅有水道,四面被大山包围的四川相对比较闭锁,但至唐时,由关中入蜀的栈道、碥道已发展得十分通畅,因给杨贵妃送荔枝果而闻名天下的荔枝道,即是其中一线。故而长安门户潼关安禄山大军攻破后,唐玄宗李隆基得以有相对平整易行的道路入蜀。因为随行人数众多,从扶风郡出发的玄宗放弃了入蜀行路最短的子午道—荔枝道,而是择了更适合大部队迁徙的陈仓道—金牛道入蜀,《旧唐书·玄宗本纪》载:“辛丑,发扶风郡,是夕,次陈仓。壬寅,次散关……庚辰,车驾至蜀郡。”

赵廷隐墓伎乐佣

据《新唐书》,玄宗于“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庚辰,次蜀郡以避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乃玄宗统治后期宠信奸佞、贪图享乐致政事不顾所起,所以即便是仓皇出逃避乱蜀中,但国仍在,帝王的排场自是不愿大肆清减,是以玄宗带了大部分宫廷乐人随至,这便使得当时流行于长安地区的众多乐舞形式得以在四川地区传播,其中就包括柘枝舞。(www.xing528.com)

柘枝舞属于健舞,这一舞种充满少数民族异域风情,舞姿欢快,节奏变化多,充满力量,正符合了大唐盛世的风采,本身就通晓音律、爱好歌舞的唐玄宗对其甚是喜爱,这为柘枝舞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政治条件。

在诗人白居易的笔墨下,我们得赏一支晚唐时期的柘枝舞,也即从胡人乐舞渐渐融入中原汉人的宫廷乐舞之中的屈柘枝,“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拓枝来”,于诗人“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的赞赏中感受这一舞蹈的魅力。

自玄宗入蜀后,柘枝舞在四川地区广泛传播流行,有史证至迟在唐广德年间,成都地区就已盛行柘枝舞,唐南卓所撰《羯鼓录》载:“广德(763年7月—764年12月)中,前双流县丞李琬者亦能之,调集至长安,僦居务本里,尝夜闻羯鼓声,曲颇妙,于月下步寻,至一小宅……夫耶婆色鸡,当用㭾柘急遍解之……如柘枝用浑脱解,甘州用急了解之类是也……”

史料表明,柘枝舞传至南方地区(这里的南方地区主要指长江上中游的巴蜀和荆楚地区)后,在柘枝舞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文化形成屈柘枝。屈柘枝继承了柘枝舞的刚健有力,但也会表现女性的妩媚柔软,舞者由男性变为女性,由独舞变为双人舞。这就与赵廷隐出土的柘枝舞俑为女性、双人呼应上了。闫琰在《后蜀赵廷隐墓出土花冠舞俑与柘枝舞》明言:“今四川地区是较早出现屈柘枝的地区。”

唐五代时期成都地区歌乐宴饮之风盛行,宋张唐英撰《蜀祷机》载前后蜀时期成都“村落间巷之间,弦管歌声,合筵社会,昼夜相接”,唐玄宗和唐僖宗前后至成都避乱,使中原及西域地区乐舞艺术随随行的宫廷乐舞艺人传至成都,丰富了成都的音乐文化。又据清殷元勋、宋邦绥《才调集补注》“灼灼锦城官妓也,善舞柘枝,能歌水调”及清谢堃《春草堂集》“清才蜀国花蕊,妙舞南朝让柘枝”,知屈柘枝当是在成都地区流行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否则不会在明清时期仍有文载以颂。

一对柘枝舞佣,不仅仅是当时皇族参与并热衷百乐的例证,更是成都富庶、开放、社会各阶层文化共享的亲切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