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本主义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式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教学多采用主题讨论法、情境体验的教学方式。(二)人本主义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就是揭示和展现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体会心灵成长的旅程,学生实现个人成长的过程。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人本主义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式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教学多采用主题讨论法、情境体验的教学方式。通过主题讨论,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获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种形式一方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拓展问题解决思路。因此学生通过情境体验,通过不断尝试、体会、觉察感受生命的力量和意义,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丰富了人生经验,实现了认知、情感的统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开始前进行随机分组,然后提出3~4个关于课程主题的学生常见心理烦恼(根据教学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方法,也可以分享与主题相关的自身经历,然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总结并分享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和困惑,全体同学集思广益对于问题提出不同解决策略及个人相似经历。在整个过程中同学间因表达相似困惑实现“命运共同体”,增加同学间联结,降低个人焦虑;同时,针对同学提出的困惑,其他人分享的成功经验是一份最好的“礼物”,是同学间真诚的经验交流,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朋辈辅导。

(二)人本主义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

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就是揭示和展现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体会心灵成长的旅程,学生实现个人成长的过程。人本主义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念。这种非指导性体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具体体现在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拥有平等地位,教师尊重学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也不强求学生必须认同自己。倾听学生的发言,对于学生的想法做到不批评、不建议、不评价。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有充分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实现趋向,认为每个人都有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教师在课程中主要负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所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是课程教育的主导,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做更充分的讨论,发表更多想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各部分学习内容所占比重。(www.xing528.com)

(三)人本主义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强调简单的知识灌输,强调有意义的学习,认为只有将知识结合现实问题使学生产生内在经验或感受,知识才能发挥作用,机械记忆理论知识不但难以记忆而且对问题解决没有作用。因此在该课程中讨论的问题多是学生目前面对的较复杂的现实问题。认为学生只有经过自己体会、思考得到的人生经验,才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现实需要确定,不是简单对照教材照本宣科。教师提供教学内容的框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困惑,才能确定教学的具体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