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滇缅抗战文献变迁:改革开放时期的统计分析

滇缅抗战文献变迁:改革开放时期的统计分析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时期的时间长度为25年,这一时期滇缅抗战文献共计生产2000篇(部),平均80篇(部)/年,占所有滇缅抗战文献总量的97.85%。表4-12改革开放时期起步阶段文献内容变迁的编码数据统计表在改革开放时期滇缅抗战文献生产的起步阶段,题材内容主要集中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侧重于历史事件的文献共计332篇(部),占改革开放时期滇缅抗战文献的16.6%,占所有滇缅抗战文献的16.24%。

滇缅抗战文献变迁:改革开放时期的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时期的时间长度为25年,这一时期滇缅抗战文献共计生产2000篇(部),平均80篇(部)/年,占所有滇缅抗战文献总量的97.85%。在所有生产分期的阶段中,改革开放时期的年均生产文献数是最高的,比滇缅抗战、解放战争和前三十年这三个时期的年均生产文献数0.88篇(部)/年高出将近80倍。如果我们以10年为一个周期来划分,改革开放时期大致可分为起步阶段(1979—1984年)、觉醒阶段(1985—1994年)、世纪之交阶段(1995—2004年)和新世纪阶段(2005—2014年)。

表4-12 改革开放时期起步阶段文献内容变迁的编码数据统计表

在改革开放时期滇缅抗战文献生产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题材内容主要集中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起步阶段,滇缅抗战文献共计18篇(部),占改革开放时期滇缅抗战文献总量的0.9%。其中,侧重于历史人物的文献共计10篇(部),占本周期滇缅抗战文献的55.56%。生产低谷年是1979年和1981年,均为空白;生产高峰年是1982年和1984年,均为3篇(部)。侧重于历史事件的文献共计8篇(部),占本周期滇缅抗战文献的44.44%。生产低谷年是1979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均为1篇(部);生产高峰年是1980年和1981年,均为3篇(部)。起步阶段文献数量呈现持续走高的趋势,其中关于历史人物的文献略占优势。

在改革开放时期滇缅抗战文献生产的觉醒阶段(1985—1994年),题材内容不再集中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地理空间也开始成为题材内容的重要关注对象。觉醒阶段,滇缅抗战文献共计244篇(部),占改革开放时期滇缅抗战文献总量的12.2%。其中,侧重于地理空间的文献共计28篇(部),占本周期滇缅抗战文献的11.48%。生产低谷年是1985年,为空白;生产高峰年是1993年,为12篇(部)。侧重于历史人物的文献共计135篇(部),占本周期滇缅抗战文献的55.32%。生产低谷年是1993年,为6篇(部);生产高峰年是1994年,为33篇(部)。侧重于历史事件的文献共计81篇(部),占本周期滇缅抗战文献的33.2%。生产低谷年是1986年,为4篇(部);生产高峰年是1987年,为12篇(部)。觉醒阶段的各类题材内容呈现相对平稳发展的趋势,关于历史人物的题材在总体上占绝对优势地位。

图4-15 改革开放时期起步阶段文献内容变迁示意图

表4-13 改革开放时期觉醒阶段文献内容变迁的编码数据统计表

在改革开放时期滇缅抗战文献生产的世纪之交阶段(1995—2004年),题材内容的分布格局基本上与觉醒阶段保持一致,地理空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均是题材内容的重要关注对象。世纪之交阶段,滇缅抗战文献共计494篇(部),占改革开放时期滇缅抗战文献总量的24.7%。其中,侧重于地理空间的文献共计73篇(部),占本周期滇缅抗战文献的14.78%。生产低谷年是1998年,为3篇(部);生产高峰年是1996年,为14篇(部)。侧重于历史人物的文献共计329篇(部),占本周期滇缅抗战文献的66.6%。生产低谷年是1997年和1999年,均为16篇(部);生产高峰年是1995年,为93篇(部)。侧重于历史事件的文献共计92篇(部),占本周期滇缅抗战文献的18.62%。生产低谷年是1996年,为3篇(部);生产高峰年是2004年,为16篇(部)。在世纪之交阶段的题材内容上,涉及地理空间和历史事件的文献数量总体上相对平稳,不同年份间有一定差距,但落差不是巨大;而涉及历史人物的文献数量不仅在总体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是涉及地理空间和历史事件的文献的两倍,而且在时间上还呈现出先降后平稳再上升的发展趋势。

图4-16 改革开放时期觉醒阶段文献内容变迁示意图

表4-14 改革开放时期世纪之交阶段文献内容变迁的编码数据统计表

图4-17 改革开放时期世纪之交阶段文献内容变迁示意图(www.xing528.com)

在改革开放时期滇缅抗战文献生产的新世纪阶段(2005—2014年),题材内容呈现全面分布的格局,地理空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均是滇缅抗战文献的重要题材内容。新世纪阶段,滇缅抗战文献共计1244篇(部),占改革开放时期滇缅抗战文献总量的62.2%。其中,侧重于地理空间的文献共计180篇(部),占本周期滇缅抗战文献的14.47%。生产低谷年是2014年,为5篇(部);生产高峰年是2006年,为31篇(部)。侧重于历史人物的文献共计913篇(部),占本周期滇缅抗战文献的73.39%。生产低谷年是2008年,为42篇(部);生产高峰年是2005年,为171篇(部)。侧重于历史事件的文献共计151篇(部),占本周期滇缅抗战文献的12.14%。生产低谷年是2007年,为6篇(部);生产高峰年也是2005年,为60篇(部)。在新世纪阶段的题材内容上,涉及地理空间和历史事件的文献数量总体上略有差距,而涉及历史人物的文献数量仍然在总体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是涉及地理空间和历史事件的文献的将近两倍,在时间上呈现出先降后缓慢上升再平稳发展的格局。

表4-15 改革开放时期新世纪阶段文献内容变迁的编码数据统计表

滇缅抗战文献的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时期(1979.01—2014.12)是滇缅抗战文献生产最重要的时期,九成以上的滇缅抗战文献都是在这个时期生产出来的。纵观改革开放时期的25年,在2000篇(部)的滇缅抗战文献当中,侧重于地理空间的文献有281篇(部),占改革开放时期滇缅抗战文献的14.05%,占所有滇缅抗战文献的13.75%。生产低谷年主要分布在起步阶段,生产高峰年是新世纪阶段的2006年。侧重于历史人物的文献共计1387篇(部),占改革开放时期滇缅抗战文献的69.35%,占所有滇缅抗战文献的67.86%。生产低谷年主要分布在起步阶段的1979年和1981年,均为0篇(部);生产高峰年是2005年,为171篇(部)。侧重于历史事件的文献共计332篇(部),占改革开放时期滇缅抗战文献的16.6%,占所有滇缅抗战文献的16.24%。生产低谷年也是主要分布在起步阶段的1979年、1982年、1983年和1984年,均为1篇(部);生产高峰年也是2005年,为60篇(部)。在改革开放时期的题材内容上,最占优势的题材内容是历史人物,其次是历史事件,再次是地理空间;涉及历史人物的文献是涉及地理空间和历史事件的文献的两倍。从滇缅抗战生产趋势来看,涉及地理空间和历史事件的文献数量总体上比较平稳,而涉及历史人物的文献数量则存在较大的波折起伏,但总体趋势是持续走高。

图4-18 改革开放时期世纪之交阶段文献内容变迁示意图

表4-16 改革开放时期文献内容变迁的编码数据统计表

续表

续表

回顾滇缅抗战文献的生产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滇缅抗战文献的生产时间还是比较集中的。自滇缅抗战开始到改革开放以前,滇缅抗战文献生产的总量并不多,共计44篇(部),仅占全部滇缅抗战文献的2.15%;而改革开放时期生产的滇缅抗战文献就达2000篇(部),几乎是滇缅抗战、解放战争和前三十年这三个时期所有滇缅抗战文献的45倍。在题材内容上,侧重于历史人物的滇缅抗战文献最多,这也以数据统计的方式雄辩地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图4-19 改革开放时期文献内容变迁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