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古典柱式概述-建筑初步

西方古典柱式概述-建筑初步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了解西方古典建筑艺术造型的特点应首先从柱式入手。多立克柱式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采用的就是多立克柱式。帕斯顿姆的波塞顿神庙,即海神神庙,是希腊古风时期的多立克柱式的神庙。爱奥尼柱式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

西方古典柱式概述-建筑初步

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了解西方古典建筑艺术造型的特点应首先从柱式入手。

1.柱式的组成

柱子一般由檐部、柱子和基座三部分组成,有时则只包括前两部分。柱子是主要的承重结构,也是艺术造型中的重要部分。从柱身高度的1/3开始,它的断面逐渐缩小,叫作收分。柱子收分后略微向内弯曲的轮廓,加强了它的稳定感。檐部、柱子和基座分别包括若干细小的部分,它们大多数由于结构或构造的要求发展演变而来。檐口、檐壁和柱头等重点部位常装饰各种雕刻,柱式各部分之间的交界处也常带有各种脚线。柱子各部分之间从大到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由于建筑物的大小不同,为了保持各部分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一般采用柱下部的半径作为量度单位,称为“母度”(Module)。母度的作用相当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斗口”。

2.柱式的类别

有三个时期对柱式的类别进行的划分:希腊时期、罗马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希腊时期有三种柱式,罗马时期有五种柱式,文艺复兴时期又对这五种柱式做了新的整理和总结。各时期类别的柱式的区分大都在柱式的比例和雕刻线脚的变化两个方面。

(1)希腊三柱

希腊三柱即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和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如图2-38所示)。

多立克柱式(如图2-39、图2-40所示)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公元前7世纪)一种。在希腊,多立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粗大雄壮,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时雕成20条槽纹,有时是平滑的,柱头没有装饰。柱下部约占全柱1/3的地位槽纹很浅,几乎是平的,往上越来越深。建造比例通常是:柱下径与柱高的比例是1∶5.5,柱高与柱直径的比例是4或6∶1。关于柱与柱之间的距离,从较古的纪念坊来看,是柱的直径的两倍,少数到两倍半。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特农神庙(Parthenon)采用的就是多立克柱式。帕斯顿姆的波塞顿神庙,即海神神庙,是希腊古风时期的多立克柱式的神庙。如把它与帕特农神庙比较,就可以看到多立克柱式在几十年的变化。爱奥尼柱式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庙(Temple of Erechtheum)。

图2-38 希腊三柱

图2-39 多立克柱式

图2-40 多立克柱式

图2-41 爱奥尼柱式

爱奥尼柱(如图2-41所示)通常竖在一个基座上,将柱身和建筑的柱列脚座(stylobate)或平台分开。爱奥尼柱的柱头由一对标志性的涡形装饰(volute)置于模塑的柱帽(echinus)之上,或是从内绽放出。柱帽通常附以蛋与标(egg and dart),一种椭圆与箭头交替排列的装饰线条。最初涡形装饰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后来在角落上它们被安排呈角度突出。爱奥尼柱式的这个特点使得它在公元前4世纪挑剔的眼光中比多立克柱式更为多变适用,同时在角落将它扭转也使得不论在正面或侧面观察,它们都呈同样的宽度。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师和神学家斯卡默基(Vincenzo Scamozzi)设计了这种完美排列的四边爱奥尼柱头的一个版本,它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成为了当时的标准,而当希腊的爱奥尼柱式在18世纪希腊复兴式风格(Greek Revival)中重新被介绍回来的时候,人们重新发现它是如此古朴和原始。在涡形装饰之下,爱奥尼柱可以有一个宽的柱环或带将柱头从刻有凹槽的柱身上分割开,或者由一个花和水果的垂花饰从涡纹的缝隙中,或从它们的 “眼”中转出。经过一些早期尝试后,柱身上的凹槽数被固定在24个。这个标准化将刻槽同直径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似的程度,即便柱子的高度被延伸亦如此。罗马人在凹槽之间留出一些柱身表面,而希腊人将它们用完只剩刀口以便雕刻。爱奥尼柱总是比多立克柱要纤细:爱奥尼柱为8或9个直径高,在美国的改良格式中甚至更高。它们通常刻有凹槽。它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柱头,它也是许多理论和实践论述的主题,全赖维特鲁威(Vitruvius)的一段简短和晦涩的描述。仅有的工具是一把直尺、直角器、线索(以量度半长)以及一个圆规。柱上楣沟有三个部分:一个平直的柱顶过梁(architrave)被分成两或三条水平带,上面支撑一个通常装帧精美的雕带(frieze),以及用齿饰组成的上楣柱(状如紧密排列的工字钢)。有一个冠状(corona)及反曲线(cyma)的线脚以支撑伸出的屋顶。雕带上栩栩如生(通常为叙述性的)浅浮雕是爱奥尼柱式的一个标志性的特征,而多立克柱式在同样的位置布置的是三联浅槽饰(triglyph)。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实践通过减少柱顶过梁的比例将楣沟的高度浓缩,使得雕带更为显著。

科林斯柱式(如图2-42、图2-43所示)是希腊古典建筑的第三个系统,公元前5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发明于科林斯(Corinth),此亦为其名称之由来。它实际上是爱奥尼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比例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柱式的涡卷纹。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花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柱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装饰性很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 (Temple of Zeus)采用的就是科林斯柱式。(www.xing528.com)

图2-42 科林斯柱式

(2)罗马五柱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三柱,同时又增加了另外两种柱式,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和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

塔司干柱式是罗马最早的建筑形式,是希腊柱式基础。但是,罗马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是使用非结构柱式 ,经常是将柱子全部或部分埋入墙中 ,称为附墙柱或半身柱,有的柱子被做成扁平状,柱身无槽,这时人们就称其为壁柱。

混合柱式(如图2-44所示)是在科林斯柱头上加上爱奥尼柱头的混合式柱式,更加华丽。它常常用来建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建筑物。

图2-43 科林斯柱式

图2-44 混合柱式

此外,使希腊原有的三种柱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罗马帝国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建筑物的巨大尺度,使罗马的柱式比例中柱子更为细长,线脚装饰也趋于复杂。

(3)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从对古建筑的大量测绘中,以罗马的五种柱式为基础,制定出严格的比例数据,总结成一定的法式,其中以意大利人维尼奥拉(Vignola)、阿尔伯蒂(Alberti)等所制定的柱式规范对后来影响较大。

3.雕刻

雕刻是希腊、罗马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集中在山墙、檐部、柱头、券洞和门套等部位。这些雕刻大部分为圆雕或浮雕,内容可分为以下几方面:植物纹样,常以棕榈叶、忍冬叶及其卷草等为主题。几何纹样,如回纹、涡卷等。人物,多以神话战争故事为题。动物,如狮、牛、海豚以及拟想的怪兽等。器物,如兵器、甲胄等。文字,多为阴刻。

4.柱式和柱脚

与中国古代建筑一样,柱脚在古典柱式中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有两个:处于某个部分的结束,起着使得造型上更加完整的作用;或者处于两个部分的交接处,起着既分隔又联系的作用。

柱式的演变也包括柱脚的变化,希腊的脚线形态自然,刚劲挺拔,它的曲线轮廓很难用规整的弧线表现,而罗马的线脚则多采用直线与半圆或者1/4圆等进行组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