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认为新读书无用论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认为新读书无用论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大学生对新读书无用论的知晓度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能明了新读书无用论的含义。总体而言,读书无用论在同学们之间有着极高的知晓度。完全赞同新读书无用论的只占少数,值得注意的是,65.98%的同学认为可以理解。这部分同学态度“暧昧”,是可能受到新读书无用论影响的群体。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新读书无用论拥有较低的认同度,对玲玲有较高的同情度。

大学生认为新读书无用论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对新读书无用论的知晓度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能明了新读书无用论的含义。读书无用论似乎不能准确反映它的内涵,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很多人了解读书无用的现象,但并不一定知晓这个名词,我们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超过一半(52.40%)的被调查者听说过读书无用论,但对其内涵不太了解。听说过并且对其内涵也很了解的比例是19.57%。没听过也不了解其内涵的只占13.18%。没听过,但对其内涵多少有些了解的占14.84%。由此可以看出,新读书无用论在同学们中间有较高的知晓度(71.97%),但是真正理解其内涵的并不多。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知晓读书无用论的被调查者的比例可能会比问卷分析出来数据要多。因为很多被访者在笔者的提示下,对读书无用论似曾相识。以下通过我与被访者访谈的文字摘录对这一情况做进一步了解。

祝婷是本科二年级学生,专业为信息管理,她表示没有听过读书无用论:

我:有没有听说过读书无用论?

祝婷:没有听说过,但是这种现象感觉还是有的。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

小勤学的是通信工程,大一,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她是她所在学校唯一回应我访谈要求的人。看得出她对新闻比较关注,对读书无用论也有所耳闻:

我:你在此之前有没有听说过读书无用论?

小勤:有啊。在新闻里面看到过。

我:都讲了些什么?

小勤:感觉读书没有用呗。

小菲是本科二年级学生,专业是会计学。在电话访谈中,她表示没有听说过“读书无用”。可以看出,小菲对这个名词很陌生,但是读书无用论的内涵她还是多少了解一些的。

我:在此之前你有没有听过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啊?

小菲:读什么?

我:读书无用论?

小菲:(沉默)。

我:没听过是吧?

小菲:没听清楚。

我:读书无用论。

小菲:没有。

我:没听过?读书无用论就是觉得读大学没有用。

小菲:啊!好吧,我知道了。

我:我解释一下就知道了吧?

小菲:嗯。

小结:大部分被调查者听说过新读书无用论,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了解它的内涵。因为读书无用论本身含有歧义,这妨碍了同学们对它的认知。总体而言,读书无用论在同学们之间有着极高的知晓度。

(二)大学生对新读书无用论的认同度

“知晓”和“认同”不是一个概念,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一般是先知晓、后认同,认同度要比知晓度低。笔者设计了相关的选择题以考察同学们对读书无用论的认同度。比如,第二大题“价值判断”第5题通过考查学生对玲玲父亲行为的态度,间接考察同学们对读书无用论的认同度。调查内容如下: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了大学本科,但她的父亲却认为“捡垃圾都比上大学强”,不愿意“扔几万学费打水漂”,女儿的读书梦遭遇父亲的账本: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高中毕业打工,四年至少赚8万,来回16万。拿去读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每个月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能赚回这16万。父亲说,读大学是“肯定会失败的投资”。对此,你的态度是:

A.难以理解,很不赞同(www.xing528.com)

B.可以理解,但不赞同

C.可以理解,部分赞同

D.完全赞同

完全赞同玲玲父亲做法的同学只占2.219%,选择“可以理解,部分赞同”的同学占12.82%,选择“可以理解,但不赞同”的占53.16%,选择“难以理解,很不赞同”的占31.18%。完全赞同新读书无用论的只占少数,值得注意的是,65.98%的同学认为可以理解。

在对“读大学投入大,但是值得”问题的回答统计显示,33.50%和44.52%的被调查者分别表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两者之和是78.03%。表示“不赞同”和“很不赞同”的都不到1%。有20.41%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好说。这部分同学态度“暧昧”,是可能受到新读书无用论影响的群体。近八成的同学都承认了“读书有用”。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新读书无用论拥有较低的认同度,对玲玲有较高的同情度。

(三)影响大学生对新读书无用论认知的因素

1.影响因素的选取

有研究表明这几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分层影响家庭教育消费水平,其中经济收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社会分层影响家庭教育消费的结构,阶层较高的家庭在子女教育的拓展性、选择性教育消费上投入更大,其子女获得教育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23]

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包括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韦伯的分层思想和涂尔干的分层理论。这三大流派对社会分层划分的影响持续至今。简单地说,马克思以对社会资源占有的多寡作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强调阶级共同体。韦伯认为,单一的经济维度不能超越其他的维度,因此,他把社会声望、权力也加进来进行考察,强调的是身份群体。涂尔干的分层理论注重分工基础上的职业共同体。[24]本研究从操作的便利性考虑,从经济、权力、声望等角度去考察大学生父母的社会阶层。试调查中,受访者在填写问卷时遇到了很大困难:很多受访者不清楚父母的职业应该属于哪个门类。有些同学对家庭的经济收入不太了解。调查的结果缺乏有效性。本研究将测试题的外延模糊化,将家庭的富裕程度置换为“家里供你上学的负担如何?”置换后的提问容易回答,尽管缺乏准确性,但是可以反映出学生家庭经济收入的大概情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其社会声望以及权力有很大的关联。现在大学生的父母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如果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一般可以分配到很好的工作,有不错的收入。张鸣在“也谈读书改变命运”一文中谈道:“在20世纪80年代,上了大学的人以后的路大抵比较平顺,进入体制或者走出体制,一般都能混出个名堂。”[25]我们设置了“您父母的受教育年限之和”来考察父母社会阶层之外的两个重要因素:声望和权力。尽管这种考量不尽准确,但是也能反映大致情况。另外,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户口在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家庭所在地(生源地)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值得关注。最终,本研究选取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家庭所在地作为考量影响学生对新读书无用论认知的因素,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2.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为了综合考量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我们采取了对父母受教育年限相加的方法。表9.1的受教育程度指的就是父母教育年限相加后得到的数字。

表9.1 “读大学投入大,但是值得”与“父母受教育年限”的交叉统计

经卡方检验精确Sig.(双侧)<0.01,说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学生对“读大学投资大,但是值得”的看法显著相关。

3.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经济资源是家庭众多资源中的基础资源,1966年发布的颇有争议的《科尔曼报告》通过对美国3000多所学校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最大。[26]新读书无用论最早产生于农村,我们在撰写本研究时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新读书无用论对家庭特别贫困和家庭特别富有的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家庭经济条件的考量就显得特别重要。上文已经提及,试调查中部分同学对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太清楚。我们采用了“家庭供你上学的负担”的情况作为一个大致的考量的方法,如表9.2所示。

表9.2 “家庭供您上学的负担如何”与“读大学投入大,但是值得”的交叉统计

表9.2反映的是被调查者的家庭经济条件及其对“读大学投入大,但是值得”的认知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同学越认同“读大学投入大,但是值得”,选择“不好说”的比例也越低。家庭供给读书非常吃力的学生对“读大学投入大,但是值得”的非常赞同的比例最低,仅为17.6%。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很少有学生对“读大学投入大,但是值得”持强烈的否定态度。说明被调查者的家庭经济条件和他们对“读书”的认知呈现显著相关性,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对“读书有用”持更加积极的态度。

4.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影响

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团体之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单位。“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于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27]家庭环境对下一代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家庭对教育的态度,影响着家庭的学习氛围。有研究表明,难以观测到的家庭背景(例如对子代教育的重视程度,父母对教育的态度)对子代的人力资本和教育的获取有重要影响。[28]尽管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尊师重教的传统,但不同的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差异很大。三研究的一个假设是: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孩子的学业水平和观察世界的视野,并最终影响到孩子对读书无用论的认知。调查结果如表9.3所示。

表9.3 “读大学投入大,但是值得”与“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交叉统计

5.家庭所在地的影响

我国有着严格的户口制度,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平衡。这是否会影响到被调查者对新读书无用论的认知呢?

从表9.4可以看出,来自省会城市(含直辖市)的学生非常赞同“读大学投入大,但是值得”的比例最大,达到46.7%。来自乡镇的学生非常赞同的比例最低,只有25.6%。来自农村和来自县级城市的学生赞同这一说法的比例比来自乡镇和地级市的比例要高。这里面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卡方检验(Fisher的精确检验)的p值为0,小于0.05。这表明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受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有显著的城乡地域性差异。为验证这一结果,我们再对“读大学可以丰盈思想,丰厚精神,丰富人生”和家庭所在地进行交叉分析,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非常赞同”比例最高的是省会城市(含直辖市)(44.6%),乡镇学生非常赞同的比例只有32.4%。

表9.4 “读大学投入大,但是值得”与“家庭所在地”交叉统计

大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越认同读书有用;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水平越高,大学生越认同读书的价值;大学生家庭对教育越重视,大学生越认同读书的价值;农村与城市的学生在是否认同新读书无用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太明显,即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具备优势的家庭成长的大学生对新读书无用论的认同度要低些。[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