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南往事:放排工的豪迈遗愿

江南往事:放排工的豪迈遗愿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啊,奔腾的河水和放排工的豪迈气概,都已成了只能回忆的往事。放排工,就这样应运而生。右手残疾的老段并非专业的放排工人,但却见证了放排的岁月。如今,早年的竹排专用道已布满青苔,只是从复杂的水系、水泥道两边受损严重的护栏中,仍能让人遐想当年放排的惊险刺激。芦河引水渠进口在黄狮大坝上游数百米处,直通金溪的部分乡镇。目前,芦河引水渠全长约54公里,实际灌溉面积达到3万亩。

江南往事:放排工的豪迈遗愿

“阳春三月好放排哟,头排去哒二排来……”每次听到《清江放排》这首民歌,在芦河黄狮大坝看守了几十年的段同木,总会觉得热血沸腾,可又略带忧伤。是啊,奔腾的河水和放排工的豪迈气概,都已成了只能回忆的往事。

早在半个世纪前,为了方便金溪部分乡镇的农田灌溉,政府部门在芦河南城黄狮渡段河边建立了黄狮大坝,拦截河水引到芦河渠内。同时,也将过往的竹排给拦截了下来。

考虑河面要过往运送山货的竹排,修建大坝时,在一侧建立了竹排“专用道”——一条45度斜坡、四五十米长的水泥道,河水从上面湍急流下。

放排工,就这样应运而生。说起放排,现在的年轻人有些陌生,但对那个年代在河边长大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每次放排时,竹排头尾都得站一个人,对付湍急的水流,确保货物的安全。因水流很急,如果竹排扎得不牢固,放排时很容易被水下的礁石和急流冲散,半点都马虎不得。

站在排头的人要熟悉水路,哪里有急流,哪里有暗礁,都要心中有数;站排尾的人要会掌舵,站排头的人叫转左转右,站排尾的人就要迅速应变,动作稍微一慢竹排就有被冲散掀翻的危险。

不过,总免不了有人偷懒,竹排没有“上绞”,放排时排散架了,连人带货随着湍急的水流一股脑儿栽倒在水中,引得大伙哈哈大笑。但靠水吃饭的人,水性都不赖,扑腾几下就起来了,只不过得多费点气力,去打捞货物。

不管怎么说,放排到底还是一桩辛苦活儿。右手残疾的老段并非专业的放排工人,但却见证了放排的岁月。竹排运输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公路交通大动脉的建成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www.xing528.com)

如今,早年的竹排专用道已布满青苔,只是从复杂的水系、水泥道两边受损严重的护栏中,仍能让人遐想当年放排的惊险刺激。

孤独,自十余年前竹排消失后,就一直陪伴着老段,因身体存在缺陷,他至今仍孑然一身,终日与大坝作伴。老段就住在离大坝一公里远的南城县沙洲镇黄狮渡村天子岗,那里有黄狮渡大捷纪念碑

1933年1月4日,红军一、三军团在此毙敌1000余人,生擒国民党第5师第13旅旅长周士达及官兵1000余人,缴获机枪16挺,迫击炮两门,步枪2000余支,电台一部,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先头战役的重大胜利。为此,南城县人民政府于1964年7月在此修建了黄狮渡大捷纪念碑。

村里的男人,夏天都爱到芦河里游泳,游到河东岸,就是金溪。芦河引水渠进口在黄狮大坝上游数百米处,直通金溪的部分乡镇。芦河渠管理局局长朱德明在这里坚守了40余年,见证了这条渠给周边村民带来的便利。

“每次干旱稻田都没有干涸,就是因为有芦河引水渠的灌溉。”朱德明说,以往这里的水稻都是种一季,自从修了引水渠,就改种两季了,河岸西面是沙洲镇荒地,也得益于引水渠,改造成了良田。目前,芦河引水渠全长约54公里,实际灌溉面积达到3万亩。

(苏同 袁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