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造型艺术基础:散点透视的综合观察和表现方法

造型艺术基础:散点透视的综合观察和表现方法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是多视点透视,它不像焦点透视只有一个视点,它是指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点状态下,人们对景物的综合透视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根据作者的再次组织,更趋全面地把物象反映在画面上,在我国传统绘画中比较多地运用了这种透视方法。散点透视这种虚实相生的观察方法突破了西方透视学的视力范围,在随意取舍、主观布局上更为自由,体现了中国画家把内容表达始终放在第一位的创作态度。

造型艺术基础:散点透视的综合观察和表现方法

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是多视点透视,它不像焦点透视只有一个视点,它是指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点状态下,人们对景物的综合透视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根据作者的再次组织,更趋全面地把物象反映在画面上,在我国传统绘画中比较多地运用了这种透视方法。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形步步移,山景面面观”“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散点透视是中国画发展的重要美学依据。中国古代山水画所追求的就是“远”字。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曾谈及:“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宗炳《画山水序》也谈及:“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如宋代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山势层叠,重晦幽深,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图1-195)。

画家很早就掌握了平面、里面、纵深以及近大远小等透视原理,只是在视点运用上与西方透视法产生了差异。首先,中国画家喜欢在生活中进行观察,边走、边看、边想,对对象进行了全面观察了解后,概略勾描草图记录,然后再根据形象记忆进行创作,而不是站在某个固定视点观察和描绘特定视圈内的物象。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长卷的形式,把北宋东京汴梁整个城市繁盛的生活面貌,从郊区到城市的景象自右至左顺序组织在一个画面中,这是中国画透视观的典型代表作品(图1-196、图1-197)。其次,散点透视的构图打破了时间、地点、空间的局限,形成运动性的构图感,如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作品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夜宴的整个过程,把不同时间内不同场景利用屏风分区隔离,同时又巧妙将它们衔接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图1-198、图1-199)。散点透视这种虚实相生的观察方法突破了西方透视学视力范围,在随意取舍、主观布局上更为自由,体现了中国画家把内容表达始终放在第一位的创作态度。

图1-195 雪景寒林图 范宽(北宋)

图1-196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北宋)(www.xing528.com)

图1-197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北宋)

图1-198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顾闳中(南唐)

图1-199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顾闳中(南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