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唐肖像画家周文矩、顾闳中及五马图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

南唐肖像画家周文矩、顾闳中及五马图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题材更加多样化,与日常生活联系也更加密切,描写现实生活、现实人物的作品增多。其中,南唐的周文矩、顾闳中等是五代时期人物肖像画名家的杰出代表。其肖像容貌写实,神情逼真,表现出了人物的迥异个性。顾闳中,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帝君庄严、神将孔武、女仙顾盼,形态神情各具特色,栩栩如生。头饰、玉佩、服装更是因人而异,各具其态。《五马图》为纸本墨笔,无名款,现为日本私人收

南唐肖像画家周文矩、顾闳中及五马图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

1.纤丽精雅

五代尽管只有50多年,人物画却仍获得了相当的发展。题材更加多样化,与日常生活联系也更加密切,描写现实生活、现实人物的作品增多。特别是肖像画有了明显进步,一些描绘宫廷贵族生活的画卷以真实细致的形象和生动的人物情态,反映出这一时期上层人物的生活面貌。五代人物画的画风虽沿袭了唐代,但格调却更显细润和精雅。其中,南唐的周文矩顾闳中等是五代时期人物肖像画名家的杰出代表。

图6-17 青卞隐居图 元 王蒙

周文矩,建康句容(今南京)人,为南唐首席画师,曾任南唐画院翰林待诏。善画人物,山川,楼观,尤精仕女。所画闺阁妇女,继承晚唐周昉的传统,注重刻画人物表情动态和内在精神,而形象更显自然秀丽。从雍容丰满到纤丽清秀,既折射出从大唐到南唐的时代变迁,也反映出关中江南的地域差异。他的笔法吸取李煜书法笔意,线条瘦硬颤掣,刚柔相济,独具一格。表现繁华富丽的场景是他人物画的特长,其代表作品有《重屏会棋图》(图6-18)。

《重屏会棋图》为绢本设色。这是一幅描绘五代南唐宫廷现实生活的作品,画卷描绘了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景遂、景达、景逷弈棋的情景,表现了兄弟友爱的情谊。他们神态各异,举止不同,有的催促落子,有的举棋不定,有的观棋不语,真实地反映出观棋者与弈棋者不同的神态。其中居中头戴高帽观棋者为中主李璟,对弈者是齐王景达和江王景逿。其肖像容貌写实,神情逼真,表现出了人物的迥异个性。衣纹细劲曲折,略带顿挫颤掣,给人以古拙之感。四人身后屏风上又画有一扇山水屏风,其内容取自白居易《偶眠》诗意,故画名曰“重屏”。体现出画中有画的境界和作者的巧思,别有情趣。屏上的人物及画中陈设都传达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因此这幅画卷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写实风格,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人物肖像画,向我们再现了五代南唐时期历史人物的活动场面,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衣冠器物等提供了珍贵形象的资料,所以,《重屏会棋图》具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价值。

图6-18 重屏会棋图 五代 周文矩

与周文矩同时期的另一位画院画家顾闳中,则以作品《韩熙载夜宴图》而名垂千古。顾闳中,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

《韩熙载夜宴图》为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6-19)。《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其在艺术处理上,打破时间概念,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以时间为序列,共分“听乐”“观舞”“间息”“清吹”“送别”五段,每段以屏风巧妙隔开,前后相连又各自独立。全画组织连贯流畅,画幅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却安排得宾主有序,繁简得度。画卷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击鼓打板的节拍声韵,似乎都传出了画外。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六个人物的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于绢上。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这一切更突显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各有不同:其在画中出现五次,有左侧、右侧和四分之三正面;韩熙载屡次更衣,从穿黑袍(听乐),发展到脱去黑袍(观舞),再穿上黑袍(间息),后转入只剩一件内衣(清吹),最后又穿上黄衫(送别)。但人物形神却始终不改:他气宇不凡,眉头紧蹙,脸上没有笑意,总是深沉、忧郁的。顾闳中在作品中把一个才气高逸,但神态抑郁,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的韩熙载的这种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

《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着色等方面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全画工整精细,线条细润圆劲,人物衣服纹饰的刻画严整简练,对器物的描写真实立体。设色既浓丽又稳重,比例透视有法度可寻。实际上,这幅图卷不仅仅是一张描绘韩熙载私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风貌,既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从一个侧面,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 因此,《韩熙载夜宴图》也是一幅有着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图6-19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 顾闳中

2.世俗缩影

两宋时代注重文治,也重视经济。社会的改变,生活的进步,也相应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面对这种繁华的景观,两宋的人物画呈现出全面关注社会的状态,昭示了宋代社会人们注重生活的观念,以及丰富而真实的城乡社会风貌。这不仅是题材的拓展,更是从时代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探索绘画表现力的继续。

宋代初期,宗教艺术活动仍较兴盛,武宗元是当时著名的道释画家,而中期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画和梁楷的减笔人物画也同样为后世所推崇。

武宗元,白波(今河南孟津)人。官至虞曹外郎。擅画道释人物,《圣朝名画评》说他:“学吴生笔,得其闲丽之态”,《图画见闻志》说他:“笔术精高,曹吴俱备”,可见他画风形成的由来和技艺程度的不一般。

《朝元仙仗图》是武宗元绘制的一幅道教壁画稿本,绢本墨笔,纵44.3厘米,横580厘米,现在美国纽约为私人收藏。《朝元仙仗图》描绘了帝君率领仙官、侍从和仪仗朝谒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场面(图6-20)。在人物塑造上,对帝皇、神将、金童、玉女、神仙等等各种不同地位阶层而有不同形象特征的描绘。帝君庄严、神将孔武、女仙顾盼,形态神情各具特色,栩栩如生。头饰玉佩服装更是因人而异,各具其态。画中线条遒劲流畅,描绘的衣纹稠密重叠,临风飘扬,整个画面呈现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深得“吴装”之风韵。作品虽不设色却有五彩缤纷、绚丽夺目之感。国内现存有一幅《朝元仙仗图》的临本《八十七神仙卷》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图6-20 朝元仙仗图(局部) 宋 武宗元

图6-21 五马图(之五) 宋 李公麟

李公麟,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官至朝奉郎。其天赋极高,又博学勤业,书法飘逸具晋人风韵,擅画人物、山水,尤精鞍马。在艺术上,他把盛行于唐代吴道子时代的“白画”发展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画种——“白描”,《五马图》就是确立这一画种的标志。

《五马图》为纸本墨笔,无名款,现为日本私人收藏。画卷分五段,描绘了北宋元祐初年西域边地进献给皇帝的五匹矫健的名马:“凤头骢”“好头赤”“锦膊骢”“照夜白”“满川花”(图6-21)。每匹马前面均有一奚官牵马。画中的马及奚官,均是画家根据真实对象写生创作的。前三位奚官为西域装束,后两人为汉人。其姿态气质各异,无一雷同,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者,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作品以遒劲秀雅的线描和适当的淡墨晕染,表现五匹体格健壮的贡马,虽毛色不一,姿态各异,或静止,或徐行,但显得驯养有素,极其温顺,比例准确,神完气足。画家在线描的基础上略施淡墨渲染,虽不着彩色,仍可使观者从刚柔、粗细、浓淡、长短、快慢的线条变化中感受到富有弹性的肌肤、松软的皮毛、笔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质感和量感。线描加淡墨渲染的表现方式,使白描的艺术效果更为完善,体现了文人画注重简约、儒雅和淡泊的审美观

梁楷,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据记载,他为人豪放不羁,嗜酒自乐,不拘小节,擅画山水、佛道、鬼神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图6-22)。作品为纸本墨笔,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整幅画,十数笔就将一位特立独行,笑看人间的仙人诠释得几近完美,为了“泼墨”效果,梁楷还特别采用“纸”来表现,这些都对中国画的新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反映城市发展与城乡生活的作品大量出现,张择端、苏汉臣、李嵩等画家创作了不少反映城乡生活的风俗画。他们把视野从描绘仙佛贵族扩大到城乡生活的广大天地,并在深入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刻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思想、情感与审美好尚,显示着宋代人物画发展中的新成就。

图6-22 泼墨仙人图 宋 梁楷

图6-23 清明上河图 宋 张择端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在翰林图画院任职,擅画风俗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是活动于北宋后期的卓越风俗画家。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为绢本设色,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运用精致的工笔方式记录了北宋徽宗时期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图6-23)。画中景物繁杂,人物众多,却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画面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十分精妙,统一而富于变化。

全画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画家把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主要表现劳动者和小市民,成功地描绘出了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作品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生动地表现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3.借古喻今

汴京覆灭后,宋室南迁,经过一个阶段的恢复,南宋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稳定和发展。这时风俗画的创作开始兴盛起来,同时,历史题材人物画也呈一时之盛。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李嵩的《货郎图》是风俗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李唐的《采薇图》、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佚名的《折槛图》则是历史画中的精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www.xing528.com)

苏汉臣,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曾在北宋宣和画院当过待诏,南渡后入绍兴画院。擅长道释、仕女画,尤擅婴戏图,画风被认为是“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秋庭戏婴图》是其代表作之一。

《秋庭戏婴图》为绢本设色,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两个锦衣孩童在庭院玩着一种推枣磨的游戏(图6-24)。两个孩童无论从头发、眉目,衣饰,都精心刻画,丝染兼备,而且变化极为丰富,以长而圆润的线条,画出衣纹,再仔细点染衣服上的花纹,不仅画出质料的柔软细致,更赋予衣服华丽的质感,这些细微的处理,使得孩子丰润、柔软、细致的模样,跃然于纸上,令人心生爱怜。除了细腻地将孩童的面貌、年龄的差异表现得十分得体外,还能将小孩那种玩心特重,专注于游戏的神情表现出来,这也是苏汉臣婴孩画中,最能撼动人心之处。

图6-24 秋庭戏婴图 宋 苏汉臣

李嵩,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贫寒,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承授画技,为宋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待诏。擅长道释人物,尤长于界画,其风俗画更为知名,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农村生活风俗画。其代表作《货郎图》中,李嵩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货郎图》为绢本设色图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6-25)。在乡村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似过节般热闹。画家正是抓住了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瞬间,不仅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而且反映了生活的丰富多彩。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弯着腰,因经过长途跋涉,有种不堪重负的样子,村里的儿童却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画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线描勾勒,细秀的笔划辅以淡雅的设色,使画面古朴沉着。人物动态鲜明,无一雷同,显示出画家的写实功底。货担上物品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而这些货物描绘得繁而不乱、一丝不苟,更显示了李嵩“尤长界画”的技巧。画中有很多的货品虽然今天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图6-25 货郎图(局部) 宋 李嵩

南宋初期,历史题材特别是汉唐题材的画作突然大量涌现,这些历史故事画基本上可以分为宣扬气节、民族和解、劝诫警世三种类型,他们的政治意义较前代更明显、更迫切。在宣扬气节的作品中,李唐的《采薇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李唐不仅精于山水画,也擅长人物画,《采薇图》就是其人物画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图6-26)。图卷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历史故事为题而创作的,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画中的气氛肃穆、凝重、萧瑟。最前面一松、一枫相对而立,这两株大树布置在画面最前端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或许就是对画中人物性格的比喻与写照。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面容清癯,身体瘦弱。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李唐着力刻画了古代这两个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画中人物笔墨劲秀,神态生动;衣纹勾画用笔顿挫有力,线条硬朗干净,具有“折芦描”的意趣,笔势起伏跌宕,变化幅度虽不是很大,但动感强烈。在用墨线勾勒之后,作者又将画中人物的衣纹用淡墨再次勾勒,而后略加渲染,这种技巧既新颖又传神,作品显得饱满而又富有韵味。《采薇图》是一幅寄托着作者真实感情的佳作,细细品味,我们可以窥视出作者在运笔时那份难以平静的心情。

图6-26 采薇图 南宋 李唐

陈居中,活跃于12世纪,嘉泰时任画院待诏。擅长人物、蕃马、走兽等,作品多描绘西北少数民族生活情态,表现社会混乱、民族矛盾给人们带来的离别痛楚。他的作品往往笔墨精致,色彩艳丽,形象准确,神情生动。

《文姬归汉图》为绢本设色,是祈求民族和解一类题材作品的代表。它以东汉才女蔡文姬陷胡的一段坎坷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一幅历史故事画(图6-27)。作品表现的是左贤王接见前来迎接文姬的汉使,并与文姬卮酒话别的情景。画中,汉使端坐在毡毯上,耐心等候左贤王和文姬话别。文姬的表情凝重,似乎被“返乡”和“别离”两种情绪所纠缠,霎时间又喜、又悲,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两名稚龄的爱儿,则是拉扯着母亲的衣袂,舍不得亲娘的骤然远行。四周的沙漠和枯树形象荒寒,色彩黯淡,似乎也感染了画中人的浓浓离情。作品构图把人马分为三段罗列,构成明显的空间效果。背景再佐以土坡、黄沙、枯木,益增北国广袤凄寒的地域特色。

图6-27 文姬归汉图 南宋 陈居中

作品中画家对人物服饰及器用的描绘细致、精谨,间以泥金装缀文饰,体现了宋代院体绘画富丽精致的风格。画面中,左贤王盘腿朝南,占居画面上首的位置,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似乎暗示着当时胡、汉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画中汉朝兵卫,均身着宋式衣冠,而左贤王头戴的幅巾、文姬的襜裙,乃至马匹配备等,亦多参酌金人制度。以致原本发生在东汉末叶的故事,居然会幻化为宋、金人的形象。此等特异安排,充分凸显出陈居中藉“时事装”来图写古代史实的弦外之音,值得我们从艺术、政治、文化等多重的角度来探讨。

图6-28 折槛图 宋 佚名

《折槛图》为绢本设色,作者不详,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6-28)。它是劝诫警世类题材的代表作品,描绘的是朱云冒死向汉成帝进谏的故事。西汉成帝时,宰相张瑀恃宠而专权误国,朱云冒死进谏,请赐尚方斩马剑斩张瑀,成帝大怒,命武士将其推出斩首。朱云攀住栏槛不从,以至槛折。后在大臣的力保下,成帝赦免了朱云,事后还保留栏槛原状藉以表彰朱云犯颜直谏的功勋,并作为日后的警诫。作品描绘了在宫中的庭院中,武士正在拖朱云,朱云双手死抱栏槛不放,嘴里似乎还在强辩,成帝侧身坐在龙椅上,虽长须飘洒,但怒火满腔,眼露凶光,与朱云目光针锋相对。宠相张瑀则手持笏板歪头佞笑,得意地站在成帝身边。中间正躬身欲拜为朱云求情的是辛庆忌。画家将此史实,安排在御花园中,藉由苍松、湖石构置出的庭园,省略多余的人物,虽与史实略有差距,但突出了主题,强化了画面的美感。作品画法工整谨严,线条遒劲有力,色彩鲜明强烈,情节紧张激烈,尤其是人物性格刻画真实生动,富有鲜明的个性。此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时代意义,当是画院画家创作,从艺术角度来看也不失为南宋人物画的精品。

4.翰墨风骨

元代的文人画家们对人生大都持冷淡态度,尽量避免挖掘、表现与政治有关的“人事”,所以元代人物画很少有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流传下来。大部分画作表现的是一些道释人物、古今高雅人物和肖像,还有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描绘。赵孟頫是这些人物画家中的代表人物,此外,还有钱选、王振鹏、任仁发、卫九鼎、张渥、王绎等。

赵孟頫的人物画,自谓“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表现的内容有历史人物、道释人物及现实生活人物,但以描绘古代高人逸士为多。在这些作品中,用线多强调劲秀含蓄,喜用高古游丝描,用色强调浑融古雅、典丽文静。人物代表作当推创作于51岁时的《红衣罗汉图》。

《红衣罗汉图》画的是一位红衣罗汉在大树下盘膝侧坐于青石之上,平伸左掌,掌染朱砂。人物神态安详坚毅,似在说法。此画保持了唐人风范,法度严谨,风格古朴。图中罗汉取梵相,人物造型及表现手段取法唐代阎立本,以铁线描勾勒,用笔凝重;设色浓丽,赭石、土黄、石绿与大红袈裟形成鲜明对比,在典丽中带有朴拙的趣味;构图采用由左向右的开合形式,引人联想。据作者题记所言,因常与西域僧人往来,“耳目相接”,故能对西域僧人的神态特征刻画入微。

在元初遗民画家中,钱选的人生态度较为特殊,既不与新朝合作,也不想与其发生冲突。他的心境相对恬淡平静。正是这种平静的心态沉醉于艺术中,钱选的艺术造诣在遗民画家中比较突出,对后世的影响也更大一些。就绘画而言,钱选的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皆精,其绘画风格以“精巧工致”著称。他的人物画师承李公麟、阎立本,但线条更加精细,赋色文雅,内容多表现古代的高人逸士。传世作品有《柴桑翁像》《蹴鞠图》《李白观瀑图》等,均为精工清丽之作。

王振鹏,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擅人物画和界画。其中,《伯牙鼓琴图》是他的人物画代表作。该画卷描绘的是俞伯牙为知音钟子期弹琴的故事(图6-29)。俞伯牙解衣敞怀,瘦骨嶙峋,正在专注弹琴;钟子期身着布衣,坐在石上,低头静听,手和脚微动合着琴声节奏,完全沉浸于旋律之中。三个侍童对此的反应每个人都不同,借此衬托出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心心相印。作品线条流畅自如,富有节奏感,似与高山流水的旋律默契呼应,从中流露出画家对理想人格的欣赏和赞美。

任仁发,松江(今上海)人,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官至都水少监。任仁发作为画家以人物、鞍马闻名,创作上沿承唐宋工笔传统。《二马图》是其传世代表作(图6-30)。其有感于朝中那些“肥一己而瘠万民”的贪官污吏中饱私囊,画家在画上绘有两马,一肥一瘦。肥马骨壮膘肥,骄横纵恣;瘦马骨瘦神疲,俯首勤勉。作者用精细严谨的线条、劲健的笔法和清雅的赋色,准确勾画出马的形象,颇为传神。画家在画中以拟人化的传神技巧来褒善贬恶,使观者见马如见人。

元代中后期文人画家绘制人物画虽日渐减少,但取法李公麟的江南人物画仍有很大发展,卫九鼎、张渥、王绎等画家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卫九鼎,天台(浙江)人。师承王振鹏,得其界画和白描人物之艺。传世作品有《洛神图》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家以白描的手法,描绘身材修长、秀丽端庄的洛神正“凌波微步”于洛河之上的情景,人物神情娴静雍容。画面线条秀雅清逸,有风动徐行之感。远处平山清旷,墨色浑润,颇有雨意,纯是文人笔墨。从不轻易赞人的倪瓒在画幅上赞誉道:“善图唯数卫山人”,这也说明卫九鼎的绘画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

图6-29 伯牙鼓琴图 元 王振鹏

图6-30 二马图(局部) 元 任仁发

张渥,祖籍淮南,移籍杭州。以白描人物著称,擅长以细劲飘逸的线条描绘生动有神的形象,时称“李公麟后人而已”,是元末李公麟一派的巨擘。代表作有表现对屈原的崇敬与热爱的《九歌图》和描绘东晋王徽之雪夜访戴逵的《雪夜访戴图》。

王绎,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寓居杭州,擅长人物肖像画。明初陶宗仪赞赏道:王绎“笃志好学,雅有才思,于小像特妙,非惟貌人之形似,抑且得人之神气”。他的肖像画以白描为主,略加墨染。传世之作是反映元代著名文人杨竹西风貌的《杨竹西小像》。画家先以白描勾画,后用淡墨进行皴染,眉目虽小,但肌肤如生,气格高古,神情形态逼视如真。手握竹仗,寓“抱节”之意。倪瓒是这件肖像画的补景作者,这体现了二人的审美意趣十分相投,也说明了王绎的白描肖像画极受文人雅士的欣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