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物肖像画的发展及影响

人物肖像画的发展及影响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统称为人物画,其中较为正式的则称为肖像画。唐代以降,肖像画盛行于世。据史籍记载,不仅宫廷壁画有表彰功臣的肖像,墓室壁画有墓主的肖像,佛殿石窟也大量出现供养人的画像。其间,西洋绘画技法的传入引发了中国人物肖像画的又一次变革。在存世的清宫传教士画师中,郎世宁与王致诚的肖像画作品便是突出代表。频繁的人物肖像画工作,对传教士们而言是繁重的。

人物肖像画的发展及影响

以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统称为人物画,其中较为正式的则称为肖像画。在中西方漫长的绘画历史中,肖像画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类绘画题材,被广泛地探索和实践。然而,东西方文化对人物肖像绘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了差异巨大的表现结果。

肖像画在我国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由于有对先祖祭祀和崇拜的需要,也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人物肖像绘画在我国较早就发展起来。较之山水、花鸟等其他题材类型,肖像画表现的内容虽然基本仅限于人物,但从出土文物的情况看,却是极为丰富的。

秦汉时代墓葬出土帛画使我们得以看到两千多年前的肖像手迹,如楚国《合掌女子》《大夫御龙升天》以及汉墓马王堆女墓主的肖像。及至东晋顾恺之又在人物肖像画的理论与实践上做出重要的探索和扩展,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其所绘《维摩诘像》形神具备,写真传神,引致杜甫发出 “看画曾饥渴,追纵恨淼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的慨叹。南京西善桥东晋墓室砖刻《竹林七贤》从侧面反映了顾恺之肖像画的成就。

唐代以降,肖像画盛行于世。据史籍记载,不仅宫廷壁画有表彰功臣的肖像,墓室壁画有墓主的肖像,佛殿石窟也大量出现供养人的画像。这些不同类型的人物肖像画,由于其创作和使用的不同,产生了专供任职的宫廷画家与大量民间画师。著名的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孙位的《高逸图》,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当时,此类创作便被称为“写真”或“传神”。

如果说从顾恺之到阎立本的创作奠定了中国人物肖像画的艺术基础,规定了中国人物肖像画的基本绘画法则,提出了中国人物肖像画的创作理论,即线描为主、略作晕染、以形写神;那么宋、元时代的人物肖像画,则可概括为自李公麟开始的白描法与梁楷独创的简笔写意对传统的一次变革。前者对传统线描技法进行凝练、丰富和发展,后者则打开了“笔、墨、神、意”的诸多可能性。到了元代,王绎所著《写像秘诀》被称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总结人物肖像画的专著,他本人也是颇有成就的肖像画家。

到了明、清两代,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来自市民阶层需要的人物肖像画逐渐增多,魏晋以来的人物故事画的传统渐趋式微,反而是用于祭祀、朝拜、供奉的民间肖像画开始得以繁荣,参与创作的画家和作品远超之前的任何时代。

其间,西洋绘画技法的传入引发了中国人物肖像画的又一次变革。明代万历年间传耶稣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其带来的圣母像、耶稣像由于油画迥异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震动当时中国画坛,影响波及江南诸地。

当时流寓南京的肖像画家曾鲸(字波臣),在这种西来艺术的影响下,探索出以传统水墨和粉彩作为技法基础的墨骨与墨渲染的肖像画绘画技法。姜绍文《无声诗史》记载曾鲸“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敷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来颦笑,咄咄逼真。……每画一像,洪然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张庚的《国朝画征录》也说:“写真有二派,一重墨骨,墨骨即成,然后敷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之中矣,此闽中曾波臣之学也。一略用淡墨,钩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

这些技法虽然开始使画面产生凹凸的变化,人物形象略有立体的感觉,但是,仍然延续中国传统肖像画的表现方式,并不表现外在光源、阴影和投影、透视的关系;虽然发展了新的风格和形式,但仍在“形、神”和“笔、墨”的讨论中延续关于中国传统人物肖像画的程式。曾鲸及其弟子们所构成的“波臣派”,在明代晚期和清代的数百年间被广泛运用,形成潮流。

由于清代以前的人物肖像画虽也属于纪实绘画作品,但大多数作品并不是画家通过系统的主题创作完成的。虽自唐代《步辇图》始就有以绘画记录帝王生活或重大历史事件的传统,但清代传教士们参与的这些具有明确实录性的纪实人物肖像画,对记录清代帝王日常生活、外交事件、重大战事等起到的作用,是之前的人物肖像画所不可比拟的。(www.xing528.com)

在存世的清宫传教士画师中,郎世宁与王致诚的肖像画作品便是突出代表。考察郎世宁和王致诚在清廷的档案,肖像画创作是他们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一年间,王致诚来华已近八年,便有多处其绘制“美人图”的记载:

初十日,太监胡士杰传旨:香山情赏为美圆广门上,着王致诚画美人一幅……

二十六日,太监胡士杰传旨:启祥宫王致诚画簾刷下画美人面向右……

初一日,太监胡士杰交宁静舟门口样一张,传旨:着王致诚画簾刷下画美人面向右……

五月十二日,太监张永泰传旨:同乐园圆光门内着王致诚画美人一幅……

本月二十日,王致诚画得美人稿一张,员外郎郎正培库掌瑞保呈览

八月十七日,员外郎郎正培奉旨:王致诚现画的圆光美人画,留着别处用,再照尺寸画圆光美人一幅……

频繁的人物肖像画工作,对传教士们而言是繁重的。工作不仅受限于时间,要贴合美人图装饰挂裱场所的空间、氛围需求,画师们还要在不同的园林建筑之间来回奔波。对于王致诚而言,这些美人图的绘制是乏味的,反而是肖像写真具有特别的意味,尤其是为皇帝本人绘制肖像画:从传教的角度,他更愿意以自己熟悉的高超画技来达到接近皇帝的目的。

人物画传统随着西洋传教士的来华,发生着有趣的转变。清代康、雍、三朝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清代宫廷需要大量写实风格的画家来完成对这些历史人物与重大事件的记录。宫廷的需要与画家的技艺,在这一刻交汇了。从马国贤的来华,以其绘画技艺进入康熙内庭,到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潘廷章等一大批熟悉西方油画写实技艺的传教士在清朝内庭画院常年供职,甚至终其一生服务于帝王,对中西方文化交流而言,实在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