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俗生活年画的多重环境影响与发展特点

世俗生活年画的多重环境影响与发展特点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比于门神画、门画以及各种神像纸马,世俗生活年画的产生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重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进入元、明、清时期,年画的世俗化趋势日益加强,各种题材的世俗生活年画逐渐成形,并呈现出明显的发展特点。相比于一般的世俗生活年画,时事年画的产生应当是具有一种强烈的变革性意义。

世俗生活年画的多重环境影响与发展特点

世俗生活年画是区别于门神画、纸马的一种题材类型,从内容上包括有农事风俗画、戏曲年画、历画、时事新闻画、广告画、仕女画、景观画和器物画等,种类庞杂,但都是不同程度地反映人们的世俗生活,因而统归于此。这种类型的年画主要用于人们张贴或悬挂家中,以观赏为主。

宋代时,世俗年画才开始萌芽。相比于门神画、门画以及各种神像纸马,世俗生活年画的产生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重环境的影响和作用。首先,彼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日趋繁荣,这为年画作为世俗化商品的社会化生产奠定了经济基础;其次,雕版印刷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尤其是在唐代佛教版画印刷技术的基础上,木版印刷的年画得以产生;再次,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年画这一特殊文化商品的消费有了强烈的主观需求,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关于北宋时年俗的记载中可以确认这一点:“岁且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30]而对于这一时期世俗年画的主要题材特征,我们从少数几幅留世的作品中,可以窥豹一斑,如:《眼药酸》《宋杂剧演出图》《大傩图》《闲忙图》《货郎图》《农耕图》等[31],涉及了宋时的杂剧、傩仪、农事、日常生活等事象。

进入元、明、清时期,年画的世俗化趋势日益加强,各种题材的世俗生活年画逐渐成形,并呈现出明显的发展特点。

其中,以农事题材年画为例。最早的农事风俗画产生于宋代,当时以《耕织图》最为著名,主要贴于各地郡县门旁的外墙上。至元代时,因为受统治者提倡汉地“退牧还耕”政策的影响,文人画家与民间画匠纷纷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劝耕”“劝织”的农事画,如《农桑图》《织女图》等[32],这些画虽不似宋朝贴于府衙外墙上,但也多是以文人画作或者壁画的形式存在。明代以后,这些题材才被引入到木版年画的生产中,成为木版年画的重要题材之一。[33]可见,就农事题材本身而言,在它进入年画的社会化、商品化生产体系之前,它已经成为一种政策性话语,受到了统治阶层的价值肯定;而在这种话语自上而下的推广和渗透的过程中,逐渐被引入年画这样一种特殊的文本叙事体系的。因此,不是年画引发了人们对农事风俗的关注和重视,而是年画艺人在统治阶层重视农耕纺织,重视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下,借用了图像来再现这一话语,并丰富了这一话语,使之演化为多样性的叙事文本。(www.xing528.com)

又如戏曲年画。宋代留世作品《眼药酸》《宋杂剧演出图》可以被看作戏曲风俗画产生的依据,但是,是否已经出现戏曲题材的年画,也就是用于民间年节时张贴的年画证据仍不足。元代时,戏曲艺术获得了重要发展,尤其是元杂剧对后世影响很大。尽管没有发现那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戏曲风俗画,但从相关文物的出土看,戏曲题材的砖雕、壁画频有发现[34],因而,也可推断戏曲题材出现于通俗画作中的可能。明代时,民间刻书业日渐成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戏曲题材的插图版画。直至清代乾隆年间,木版印刷的戏曲年画才大量出现,这主要是与当时“徽班进京”,京津地区戏曲文化繁盛的环境有关。乾隆年间,四大徽班先后进京献艺,之后许多戏班和艺人或是留在北京发展,或是集中于天津及周边地区继续演出。后来其他地方戏种的进京,不仅催化产生了全新的戏剧剧种——京剧,更使得京津地区、河北地区的戏曲艺术和戏园茶楼繁荣至极。[35]在此环境下,这些地区的年画自然引入了戏曲题材,并且随着京剧流播范围的不断扩大,地方戏曲的逐渐成熟,山东、山西、河南、安徽、福建、四川等地的年画中也先后出现了戏曲题材的画作,以致后来全国各主要年画产地几乎都有戏曲题材的年画问世。总体而言,戏曲年画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再现了戏曲艺术本身的历史形态和表演样式,更是为戏剧唱本的演绎提供了一种图像化的叙事方式,尤其是一些连续情节的戏曲年画,更成为民间一部部“无声”戏剧,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而最具现实性的年画题材,当属清朝晚期时产生并形成的“时事新闻”年画。这类年画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态,而且在信息的呈现和传递上显现出“时效性”特征。例如,苏州木版年画中的《苏州铁路火轮车公司开往吴淞》、上海小校场创作的年画《各国钦差会同李傅相议和图》《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图》、福建漳州创作的《革军大战武昌城》等。相比于一般的世俗生活年画,时事年画的产生应当是具有一种强烈的变革性意义。换句话说,当时的年画创作者增加了对社会事件的现实关怀,这种关怀区别以往对人们功利性价值的再现与表征,而是在年画作品中注入了社会性价值,反映新事物,传递新信息,甚至还使用反讽的幽默手法去评点一些社会时事。而这样一些时事性题材的年画,也能使广大民众间接地“读取”到社会性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时事题材的年画脱离了对特定民俗语境的依赖,成为一种类似于报纸、杂志相近的信息媒介,只是时效性和言说方式有差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木版年画为载体的时事新闻以其特有的言说方式,对于鼓舞革命士气和宣传战事动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