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清洋务运动中的重要外交使节:唐在复

晚清洋务运动中的重要外交使节:唐在复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在复于上海广方言馆修习外文与西学的时期正值晚清洋务运动,他被选为童生以备调遣。唐在复无疑是这批广方言馆留学生中的重要一员。民国成立后,唐在复任外交部参事,并于1913年12月任驻荷兰全权公使。1919年,唐在复作为驻荷兰公使,赴巴黎参加了巴黎和会。

晚清洋务运动中的重要外交使节:唐在复

1905年,刚从巴黎大学毕业的一个中国青年接到了来自东方故国的信,一如一百多年前王致诚寄往巴黎的信。这是来自晚清帝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公函,函告命令来自帝国皇帝光绪对庆亲王奕劻的奏折:“奏为法日葡三馆参赞各员缺,拟派唐在复等人充往。”这份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的奏折,改变了这个名叫唐在复的二十七岁年轻人的命运,其随即遵命充任驻法大使的随员。这是唐在复作为外交官生涯的第一步,从此开始他长达二十年的跌宕起伏的外交官生涯。

唐在复(1878—1962),字心畲,上海人(图21)。上海广方言馆生出身,后转送北京同文馆习法文,毕业后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大学。唐在复于上海广方言馆修习外文与西学的时期正值晚清洋务运动,他被选为童生以备调遣。

1861年,客居上海的翰林冯桂芬就提出:“宜在广东、上海设翻译公所,选颖悟儿童,住院肄业,聘西人课以西国语言文字,并习经史算学。”这一提议得到李鸿章的首肯。翌年,上海广方言馆就在旧学宫(今学院路四牌楼附近)建立起来了,冯桂芬被举荐为广方言馆馆长。相对于京畿使用的官话,地方语言被叫作“方言”。所谓“广方言”,就是推广方言的意思。清政府把外国语当作“方言”,显然是有点老大自居的傲慢。

上海广方言馆最初拟名为“上海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此名见于李鸿章请设学馆的奏折。其后,在冯桂芬所拟的试办章程中正式定名为“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同文馆”,简称“上海同文馆”。此名用了四五年后,1867年改名“上海广方言馆”。上海广方言馆成立后培养出了第一代精通西文和西学的中国学生。

1872年8月11日,一如一百七十年前耶稣会将王致诚派往遥远的东方帝国那样,陈兰彬、容闳率上海广方言馆第一批三十名十四岁左右的学童赴美留学,开中国官派留学生之先河。中国近代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是第一批留美学生之一。接着,第二批广方言馆学生由上海人祁兆熙率领于1874年9月19日赴美,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唐绍仪即为这批留学生中的一员。上海广方言馆毕业生中,有不少人经选拔后成为中国第一代外交官,如汪凤藻、陆征祥、吴宗濂、刘镜人、唐在复等。(www.xing528.com)

唐在复无疑是这批广方言馆留学生中的重要一员。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后,其历任驻法使馆随员、二等翻译官、三等参赞官、驻荷兰等国使馆参赞、后任驻法国使馆书记官、代办使事、驻荷兰使馆代办使事、陆军部驻法留学生监督、外务部右参议等。民国成立后,唐在复任外交部参事,并于1913年12月任驻荷兰全权公使。1919年,唐在复作为驻荷兰公使,赴巴黎参加了巴黎和会。1921年12月,调驻意大利全权公使。1925年10月去职。后任北京政府外交部编纂处处长。

1931年,当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要翻译和刊登法国传教士王致诚的《帝都来信》时,梁思成想到了已是中国营造学社社员并担任汇刊校理的唐在复。此前在1919年8月,作为驻荷兰公使的唐在复就曾受梁思成之父梁启超之请,派人将其在荷兰莱顿大学藏书楼中发现的《天条书》《太平条规》《太平礼制》等五种太平天国印书史料誊录归国,使其 “不致长做来丁 (即莱顿)藏书楼之玩品”,而 “补吾国历史上之缺憾”。有这种世谊之交,唐在复翻译乾隆画师王致诚的信,实属当然。

已是53岁的唐在复在翻译王致诚书信之时,似乎仍能回忆起早年在巴黎时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年轻人向他求教中文的情景。这个法国青年,后来来到中国,担任庆亲王奕劻的家庭法语教师,又在北京创办了著名的“中法大学”并担任校长,他的名字叫铎尔孟。他在中法大学的学生李治华,后来将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全文翻译为法文。这些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人们,就这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这一刻,交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