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中山市阜沙镇志

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中山市阜沙镇志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着眼于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2003年,全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3期,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科研创新。龙的电器实业有限公司科技项目“高效率家用真空吸尘器用串励电支机风机”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阜沙镇农办科协推荐的科技项目“大面积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年内,科技办组织镇内3家民营科技企业赴马来西亚参加科技产品交易会。

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中山市阜沙镇志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阜沙乡(公社、区)强调确立以农业为基础的目标。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着眼于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2003年,全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3期,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科研创新。龙的电器实业有限公司科技项目“高效率家用真空吸尘器用串励电支机风机”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阜沙镇农办科协推荐的科技项目“大面积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年内,科技办组织镇内3家民营科技企业赴马来西亚参加科技产品交易会。

耕作模式 新中国成立前,阜沙一带大沙田以“套双造”为主,俗称“大行制”,清明季节,完成犁、耙后已平整好的大田先插早稻,单行距3尺2寸到3尺6寸,株距约8寸。1个月后,早稻生势已旺,到夏至季节,在早稻行距中间插下一行晚稻,株距1尺2寸左右,这形成早晚稻共生共存的生产期。大暑季节,早稻收割,留下晚稻继续生长。立秋季节,大部分农户会把早稻禾头掘翻,同时把稻秆踩入泥中。到大雪季节,收获晚稻。这种套双造制度好处就是省工,省成本,但产量较低。到新中国成立后“合作化”初期,推广“翻耕制”,即完全双造制,这个过程约3年时间。1956年,村田完全改“翻耕制”,每年“夏收夏种”(过去只有夏收,没有夏种)工作开始在农村成为制度,然而边远的“吊耕田”仍沿用套双造制至1965年。1959年开始推广稻田冬种,品种有小麦蚕豆蔬菜。1965年以后大部分稻田冬种绿肥,一些浅水鱼塘充分把它利用为“三收塘”,效益很好。做法是:每年春分至立夏,塘底作早造水稻育秧,立夏到立秋种早稻(迟熟早稻),处暑到次年惊蛰养鱼,一年内有三次效益。1964年阜沙开始推广科学而有效的“水旱轮作”,采用“蔗——薯轮作”、“稻——蔗轮作”等模式。20世纪80年代农村“承包制”之后,耕作制度、耕作模式趋多元化。

种植技术 围绕农业“八字宪法”(是指毛泽东根据我国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于1958年提出来的农业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土、肥、水、种、密、保、管、工),逐步科学化和规范化。互助组和初级农业合作社组成之后,逐步推广密植,开始是8寸×8寸或8寸×6寸不等,亩产量随亩种植株数相对提高,但过度密植却得不偿失,如1959年“万斤亩”试验田,种植规格为3寸×3寸、2寸×2寸,越植越密,产量却越密越少,有些1寸×1寸的田甚至颗粒无收。1962年后,基本定型在6寸×6寸的标准,看品种适当调整疏密和单株插植苗数,单造每亩产量都基本超过新中国成立前全年的亩产量。

施肥技术的改良 施肥技术不断改进。新中国成立前以农家有机肥为主,人畜粪使用最普遍,部分农家肯下本钱会施一趟麸(花生麸、大豆麸、茶籽麸)肥,大地主对其直接管理的田也有施进口肥(硝酸铵),但不常用。1957年,各农业生产社办“肥料厂”,加工“土肥料”,把农民泥土墙打碎与粪肥混合制成颗粒状作追肥用,但也有“高温浓缩大粪制肥精”的蠢事。1958年开始推广绿肥(草本植物的茎叶、蔬菜根、茎、叶、腐瓜果之类),阜沙村、大有村、罗松村部分群众到山上拔山草下田沤肥。1960年开始动员群众把稻秆回田作肥,但由于禾秆是农民盖房子的原料之一,又是主要燃料来源,群众舍不得把禾秆回田,连续20年进行说服工作也只能部分推广。1962年开始推广使用化肥作速效追肥,受成本和配额限制,用量不大。1964年开始推广各种绿肥,但到1972年各生产队购买手扶拖拉机耕作后才实现大面积推广。1969-1970年,推广“包秧头肥”技术(插秧时先把秧头根部醮满混合大粪的塘泥浆再插下),还有“打秧头针”技术(水稻分蘖后期,“制旱”时用管子氨水注到禾头旁边的泥里,或把塘泥混合人畜粪和化肥软泥团分成泥丸子压到有水的禾头旁边),推广使用“生物肥料”(如“七〇一”菌肥、“九〇二”菌肥)和微量元素肥料来调节作物生长。1978年以后普遍使用进口化肥和复合化肥。

防治病虫害 新中国成立前常用的是撒茶麸粒(把茶籽麸饼打碎成粒状),泼茶麸水(用茶籽麸饼沤水稀释),在禾头旁插烟骨(从烟叶上撕下的主叶脉和叶梗),药效较慢,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使用“六六六”杀虫粉撒施。1957-1968年期间,农村根据上级部门预测的稻螟虫盛发期用煤油灯“万家灯火”诱杀螟虫。1968年,杀虫剂杀菌剂品种越来越多,压缩式喷雾器普遍使用在药液喷洒工序,粉剂仍然用手撒方式。“埠鸭”就是在夏收后把鸭群驱赶到大田之中啄食余谷和害虫,有极好的除虫效果。

土壤改良 1956年以前,秋收后“犁冬晒白”(冬至季节前用牛力犁翻田土或人力掘翻禾头,让田土晒至干硬风化),1957年后开始推广“双犁晒白”(冬至前犁翻田土,泥头晒硬后,把每块泥土捧起放在隔两米左右垒起堆构成长堤状,称为“执扑”,并在田面作第二次犁田,大寒季节后,泥块全部晒干发脆,又用人力把垒起的泥块抛在已再犁翻的田土上,这次叫“散扑”,曾垒过土块的田面仍然湿润,用人力、用锄头把这些田土掘翻或用牛力犁翻,这部分土块不可能全部晒白,劳力紧张时“散扑”就只扒开七八成),“双犁晒白”实质是深耕改土过程,深度不过20厘米。1968年普及机耕机犁之后,费时又费力的“双犁晒白”工序开始逐步被淘汰。1958年出现“入泥”是改良土壤的方式,冬季犁田之后,把河泥(排灌河)或鱼塘底泥挑到田中均匀放置,与田土晒干混合改良土质。或者在大田“开水”(立春前后,原来干涸的农田利用春汛放水入田,让已风干的田土浸泡“溶化”,封闭田基蓄水数天,这个过程农民俗称“开水”)之后,用人力绞泥艇(机具)把河泥、塘泥挖起用农艇运到田中均匀卸下。入泥增产效果明显,亩增产幅度在5%-12%之间。达到增产的效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增加土壤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株生产;二是提升土地地面高度,改善排灌条件,相对降低地下水位,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www.xing528.com)

水稻品种 1957年前基本是大谷、粘谷、糯谷3个品系。1958年起,新品种不断出现和推广。1964年推广“杂优”品种,阜沙农场也采用“制种”技术(用雄性不育系列与水稻常规品种作有性杂交)培育新品种,在阜沙公社内试种,主要用种还是由农业部门从外地购买回来组织供应。1970年推广高产良种“科情3号”,单造亩产400-520公斤,由于其脱粒难,米质差(四号米),用来交公粮也不接收,余粮价最低且限量收购,不到2年就被淘汰。此外,杂优稻不可以直接留种,因此每隔两三年就改换新品种。20世纪90年代,农村体制全面改革,传统农业经济向“三高农业”(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发展,阜沙镇政府提出“三大产业一齐上”的目标。1992年3月,农业科技项目在全镇范围内大规模推广种植“粳籼89”这一优良水稻品种,85%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甘蔗品种 甘蔗种植技术主要体现在提高糖蔗单产,提高含糖率(俗称糖分)两大目标,推广优良品种是关键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到土地改革期间,阜沙糖蔗种植品种单一,主要是“爪畦种”,优点是分蘖性强,适应性强,省肥省工,但产量不高。1954年推广新品种“爪畦3016”,含糖率高,不抽花,无毛刺,好管理,但惹虫,易倒伏,盛行10余年。1964年推广“台糖134”,抗倒伏能力强,产量高,虫害少,但含糖偏低。1966年推广“台糖1059”(俗称“肥仔蔗”),产量高,含糖较高,但抗倒伏力差(台风暴雨过后要培土扶正),生产期长(14个月才到“成熟期”),宿根萌发力弱,虽然如此,它仍成了20余年的当家品种。1968年推广稻、蔗轮作,稻底蔗正好解决“肥仔蔗”生长期长的不足之处。稻田晚造灌浆初期,先把蔗种按规格行距压入田面,割禾时蔗已发芽,至次年谷雨季节前后培土施肥,管理直到农历十二月收获,一般只留宿根1年。

水产养殖 阜沙镇塘鱼向来以四大家鱼——草鱼(俗称鲩鱼)、鳙鱼(俗称“大头鱼”)、鲢鱼(俗称“鳊鱼”)和鲮鱼为主,适当搭配混养,此外兼养的家鱼还有鲤鱼、青鱼。1966年引入推广兼养“武昌鱼”,1968年推广兼养热带鱼“非洲鲫”和“越南鱼”。20世纪60年代初,阜沙鱼苗场是水产养殖科研应用、推广、指导机构,位于罗松闸口围堤外沿一带,占地约30亩,建有四大家鱼孵化池,应用“鲤鱼脑垂体人工催情”技术,经机械动力“仿活水情鱼产卵池”收集受精鱼卵,在人工活水保温孵化池中孵化幼鱼。此外,在各“鱼花塘”中按不同“朝数”(鱼苗大小规格的1种述语)培育出适当小鱼供应阜沙公社各生产队饲养。鱼苗场还在罗松口闸外上下游河滩设置集卵网,收集鸡鸦水道上野生四大家鱼鱼卵和幼苗进行培育,基本解决公社内各生产队塘鱼养殖种苗的需要。

1992年罗全福在阜沙开始引入试养南美白对虾,变混兑海水为就地打井抽取地下30-40米深的咸水与河涌水混合作水体养殖南美白对虾,后全镇禁止抽了地下水,改为溶解海盐混合河涌水作养殖水,夜间开增氧机增加水体含氧量,罗全福的试养取得成功。1993年,阜沙镇农办、镇科协推广“大面积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并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阜沙镇的南白美对虾养殖迅速发展起来。另外,阜沙镇养殖甲鱼鳗鱼等高值品种增多,镇农办聘请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定期到阜沙培训授课和作技术指导,促进阜沙镇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