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辽称霸中原,独眼龙传说真相揭秘

西辽称霸中原,独眼龙传说真相揭秘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这种说法,大石的军队吃了很大的败仗,伤亡惨重,这点是可信的。比如上述那段,也有一种解释说领兵的并非“独眼菊儿汗”,而是“大将阿勒·阿瓦尔”,而这个人名的含义就是“独眼龙”。而且,这位独眼大将并非仅仅战败而已,他还做了东喀喇汗国的俘虏。战争的结果是大石败北,损失惨重,甚至连麾下一位独眼的大将也做了俘虏。

西辽称霸中原,独眼龙传说真相揭秘

某些专家认为,耶律大石本人的名字就来自喀喇汗国。因为喀喇汗国尤其是其东部,曾经多次向契丹辽派遣使臣,不但进贡礼品,还请求公主下嫁,所以大石的名字很可能是为了纪念两国间友谊而取的。

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并没有板上钉钉的证据。古人的名和字往往都有联系,大石表字“重德”,如果名字是为了纪念契丹辽和大石国(喀喇汗国)的友谊的话,那么字也应该与此相关。为什么字“重德”呢?只能解释为两国间共同的喜庆大事。

要说契丹辽和喀喇汗两国间共同的喜庆大事,那就只有两国联姻,契丹公主下嫁了。可是根据史料记载,联姻只有一次,是在1021年,也就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太平元年。且说在1019年,那位从喀什噶尔起家的玉素甫就曾派遣使者向契丹辽朝进贡礼品,并且请求下嫁一位公主给他的儿子“册割”(察格利),耶律隆绪没有答应。两年以后,使者再次来到,重提前议,耶律隆绪一看他们的心这样诚,也就松了口,把王子班郎君胡思里的一个名叫可老的女儿册封为公主,送到西方去了。1021年距离大石出生的1087年相隔整整66年,再怎么给孩子起纪念性的名字,也不会追溯那么古老的往事呀,况且又不是“和亲60周年纪念”。

认为耶律大石的名字直接来源于喀喇汗国的专家同时还提出一个猜想,即大石领兵向西,不是为了征服喀喇汗国,而是前往具有血缘关系的表兄弟家去请求庇护,他们从而推论说大石很可能就是班郎君胡思里的后裔,远嫁喀喇汗国的可老公主算是他的祖姑奶奶。然而,如果只是大规模迁徙,寻求亲戚庇佑的话,大石没有道理在离开可敦城的时候要宰杀青牛、白马誓师,也没必要携带太多数量的部队呀。

其实喀喇汗国和契丹辽朝虽然往来频繁,都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未必具有真正的友谊。正如和州回鹘国一样,他们一方面和契丹辽朝打得火热,另一方面也朝北宋大抛媚眼。1081年,东部喀喇汗朝桃花石汗苏来曼曾经写过一封信给宋神宗赵顼,题头是“于阗国偻罗有福力量知文法黑汗王,书与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也跟和州回鹘国一样,称宋朝为娘舅。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说大石西行是为了请求喀喇汗国的庇佑,显然是说不通的。一个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想到去投靠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远房亲戚,大石好歹还占据着可敦坚城,麾下有数万兵马呢,他有必要去找那远在天边,相隔了好几代的喀喇汗国认亲吗?况且,从他在喀喇汗国受到的待遇来看,对方也根本没有开门欢迎的意思。

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上全都打过滚,一身是血厮杀出来的大石,会是那么天真的人吗?

耶律大石首先进入了喀什噶尔地区,这里是东喀喇汗国的中心地区。当时坐在阿儿斯兰汗宝座上的是阿赫马德·伊本·哈桑,他立刻集合兵马迎敌。

13世纪的阿拉伯史学家伊本·阿西尔在他著名的《全史》中这样记述这场战役:“在回历552年(1128年),独眼菊儿汗·秦带着大量军队,只有真主才知道有多少,到达喀什噶尔的边界。喀什噶尔的统治者,即伊利汗(东喀喇汗国阿儿斯兰汗的另外一种称号)阿赫马德·伊本·哈桑,武装起来反对他。他集合自己的军队,向他进发。他们相遇就发生了战斗,独眼菊儿汗被击溃,他的许多拥护者被杀死。”

按照这种说法,大石的军队吃了很大的败仗,伤亡惨重,这点是可信的。然而奇怪的是,战役爆发时间是在1128年,那个时候大石应该还待在可敦城,根本还没有开始西征,更别提进入西域地区了。很可能此次进攻喀什噶尔的并非大石所部,而是别的流亡到西方的契丹部队,或者是伊本·阿西尔记错了时间。

先假设确实是作者记错了时间,这支进入喀什噶尔遇挫的军队确实是大石所部,那么书中称耶律大石为“独眼菊儿汗”,这就很奇怪了。须知当时大石仍然只挂着在离开夹山行营时候自封的“王”号,并未称“汗”,况且并没有别的史料记载说他是“独眼”。

前面说过,当时中亚细亚的人们对东方有多种称呼,或者直称“中国”“桃花石”,或者称“秦”“马秦”,因为中原分裂,所以也习惯用“秦”“上秦”“马秦”来称呼南方的宋朝,而称北方的契丹辽为“中秦”或者“下秦”。所谓“独眼菊儿汗·秦”,很明确是来自中国的“菊儿汗”,咱们前面说过,“菊儿汗”的意思是众汗之汗、至上之汗,当时耶律大石的军队中,也只有他自己当得起这个称号——虽然可能是把以后的称号提前安到了他的身上。

大石真的是独眼吗?战场之上刀剑无眼,久经战阵的大石受伤残疾,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他是在什么时候受伤瞎了一只眼睛呢?对于类似残疾,一般情况下中国史书都会明确记载,但是一无所见。阿拉伯人没有姓,常用的名字也很少,中亚细亚伊斯兰化以后,回鹘、突厥和其他当地民族纷纷改用了阿拉伯的取名方式,结果重名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加以区分,各种记载里习惯性地给人起外号。如果大石真的瞎了一只眼睛,中亚和波斯的史书上也肯定会有记载,然而目前所能找到的却只有《全史》这一条孤证而已。

《全史》是用古代阿拉伯语写成的,到目前为止并无汉译全本,只有部分章节通过俄语译本被翻译引用,因为多拐了几道弯,所以讹误和分歧都很大。比如上述那段,也有一种解释说领兵的并非“独眼菊儿汗”,而是“大将阿勒·阿瓦尔”,而这个人名的含义就是“独眼龙”。而且,这位独眼大将并非仅仅战败而已,他还做了东喀喇汗国的俘虏。

综合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或许可以得出以下的推论:某一年,未来的“菊儿汗”耶律大石亲自统率大军离开高昌回鹘境内,西进到喀什噶尔地区,东喀喇汗国阿儿斯兰汗阿赫马德·伊本·哈桑集合兵马前来抵敌,双方展开大战。战争的结果是大石败北,损失惨重,甚至连麾下一位独眼的大将也做了俘虏。

俄国史学家巴托尔德认为此次战役爆发的时间并非1128年,“事实上,它大概还要晚几年,因为苏丹桑贾尔在1133年七月给巴格达政府的信中,将其作为不久前才发生的事情提到过”。因此,普遍认为战役应该发生在1131年。(www.xing528.com)

且说就在1131年,因为进攻喀什噶尔大败亏输,大石帐下的败兵被迫向东方退去,重新回到高昌回鹘境内。然而这个时候,他们突然发现无数顶盔掼甲的回鹘兵出现在地平线上……

高昌王毕勒哥是个老滑头,他虽然盛情款待了耶律大石,表示愿意成为附庸,终究是不情不愿的无奈之举。等到契丹大军一走,情势立刻就改变了,毕勒哥也开始翻脸不认人。

前面说过,契丹降将耶律余睹曾经得到大石到达和州(高昌)的消息,上奏金主吴乞买说:“(大石)要是借了和州兵,再和夏人联合,情况就危急了。应该派遣使者前往,要当地人交出大石来。”吴乞买一直很关注有关大石的消息,闻报不敢轻慢,立刻派遣使者前往西夏。西夏国回复说:“敝国与和州并不接壤,我们也不知道大石究竟在什么地方。”

说西夏国并不和高昌回鹘接壤,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西夏最西面的甘、肃、瓜、沙等州原本都是开国始祖元昊从西域回鹘国抢过来的,从沙州往西数日的路程就可进入高昌回鹘境内。不过这些地方沙漠广阔,往往走数百里也见不到人烟,西夏人说并不清楚大石在哪里,不知道他是不是到了和州,倒可能是大实话。

金使在西夏没有得到什么确切的情报,但夏人立刻就把这消息传到了高昌。毕勒哥早就听说了极东之地有一群女真人崛起,灭亡了强大的契丹辽朝,又听夏人说这些女真人如何悍勇,连我们也被迫臣服于他们,心里立刻就慌了神——女真人可别为了追杀大石,把大军开到高昌来呀!

毕勒哥忙不迭地派遣间谍去西面探查,间谍回来报告说,契丹兵在喀什噶尔吃了个大败仗。听闻此信的高昌王于是立刻把脸一板,下令逮捕了城中的契丹监督,同时派出兵马,截杀败退回来的大石军。

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刚吃了败仗、士气低落的大石军怎么会是回鹘生力军的对手?两军稍一接触,很快就溃散了,残兵败将如同漏网之鱼一般匆忙逃回根据地叶密立。毕勒哥绑起大石麾下的几员将领,比如撒八、迪里、突迭——或许就是大石留在高昌城里的监督,或许是在战场上捉到的,史书语焉不详——派人送去金朝报捷。

这是大石西征以来吃的第二次败仗(第一次是在谦谦州败于吉利吉斯人之手),但也是最后一次败仗。即便仁、智、勇兼备的名将,初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大都是会吃败仗的,大石也不例外。但他很快就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了自己的西征步伐,这才是他独有的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最大优点。

撒八、迪里、突迭等人被押到金朝,是在1131年的九月,也就是大石军遭到东喀喇汗国和高昌回鹘前后夹击的同一年。在此前后,金朝因为知道大石已经不在可敦城中,觉得时机终于到了,于是集结大军前往进攻。

发动这次战役的或许并非金主吴乞买本人,而是身在北境的大将粘罕。粘罕征发了幽云各州的汉军、女真军,任命右都监耶律余睹为主将,从云中出发,直插可敦城。关于这支军队的数量,史料上有两种记载:一说余睹所部一万,后面还有部队和民夫跟进,总数不详;另一说总数为两万人。

进攻的目标,《大金国志》上说是“曷董城”,另有史料说是“和勒端城”,很明显都是可敦城的另外两种音译;至于所面对的敌方将领,说是“耶律大石林牙”和“耶律佛顶林牙”。大石林牙不用说了,他此时已经不在可敦城中,远征西域,书上这样记载,或许有所讹误,或许只是表示进攻的乃是大石军。至于佛顶林牙,他或许是大石留在可敦城中的主要守将。既然冠着“林牙”的名号,很可能他以前是大石的同事,两人同样在大林牙院里供过职。

林牙(翰林)是清贵之职,虽然没什么权力,也没什么油水可捞,但能进大林牙院,就说明此人文采非凡,自然广受景仰。契丹人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所以契丹辽朝的林牙应该也是受到追捧的,但凡当过林牙,别人在称呼你的时候,都可能把“林牙”二字冠在名上以示尊敬。“耶律佛顶林牙”可能和大石一样,文武双全。

且说金军这次远征可敦城,再度以失败告终。《大金国志》上说:“从云中北去曷董城(可敦城),中间距离三千多里,全是沙漠无人之境。这次北征,三路民夫死亡的不可胜数,运输粮秣物资的大车、牛马,十成里面只回来了一二成。”

这些民夫和牲畜、大车,不大可能是在沙漠里迷路,没走到可敦城就损失惨重了。最大的可能是准备不够充分,金军好不容易越过沙漠,来到可敦城周边,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耶律佛顶率军出击,杀得他们溃不成军,被迫丢弃辎重撤退。而正因为物资不足,回去在经过沙漠的时候才会死亡枕藉,十成里面只逃回家一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