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浙闽地区的历史与人口迁徙

中国浙闽地区的历史与人口迁徙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相对于全国而言,该地区人口还是很少的。中国浙闽地区的民族史根据李济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华南与华北相比,汉族的迁入比较晚。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汉民族南迁和南北文化的交融事件一共有五次。[7]大量北方移民涌入,形成了中原汉人又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南方地区与北方中原的人口差距开始缩小,甚至有学者认为此时南北人口已经接近均衡。与“七闽”关系较密切的是浙江的于越族。于越首领无诸统一“七闽”,自称闽越王。

中国浙闽地区的历史与人口迁徙

(1)汉文明的扩张

秦汉时期,整个东南地区的开发程度还很低,秦代的郡县制分天下为36 郡,后来又增加了闽中、南海、桂林、象4 郡。东南地区分属闽中、庐江、会稽、长沙、南海诸郡,当时仅有十几个县。汉武帝灭闽越国后,加强了对闽中之地的管理,但汉代的闽中依旧是偏僻的边疆。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在全国设13 个刺史部,而在今福建境内只设一县。即使是南方比较发达的会稽郡,人口密度也仅有4.45 人/平方千米,是中原地区京兆郡的1/12,河南郡的1/30。[3]葛剑雄在分析秦汉时期人口分布时说:“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人口稀少,尤其是今浙江南部、福建、两广、贵州大多还榛莽未辟,人口密度最低。”[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持续战乱,大量汉人移民江南,继而进入东南地区。但相对于全国而言,该地区人口还是很少的。《晋书·地理志》载,“建安郡,统县七,户四千三百”。

东南地区真正的发展是唐代以后,宋代中国经济中心南移,促进了东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福建有467 815 户,崇宁元年(1102)有1 061 759 户,到了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有1 390 566 户,而到嘉定十六年(1223)猛增至1 599 214 户,这种增长速度居南方首位。[5]由于人口激增,导致人口与耕地、粮食生产之间严重失衡,从而促进了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明州(今宁波)、泉州港的繁荣,包括宋日贸易在内的对外贸易的活跃,使得这一时期的南方汉文明进一步向外传播。

(2)中国浙闽地区的民族史

根据李济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华南与华北相比,汉族的迁入比较晚。华南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土著集团维持着强大的势力范围。实际上,古代的华南各地都有多彩的土著民族。

这些多彩的南方土著民,分别被给予了固有的称呼,但对于中原的汉人来讲,或许统称其为“南蛮”或“百越”更好。百越就是“数不清的(百)远方的国家(越)的民族”的意思。《汉书》地理志中对“粤”的描写有唐代臣瓒的注:“交趾到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从越国南部到浙江省的南方各地,有各种各样的“越族”生活,且有多样的种姓(民族的称呼),确实在文献中可以看到吴越、杨越、于越、瓯越、闽越、南越、山越、骆越等多彩的种姓。因此,东南地区一定存在着丰富的土著文化,对中原汉人而言,这里可能是未开化的偏僻边疆,但绝对不是杳无人烟之地。

汉人移民的大量迁入带来了先进的汉文明,同化了当地的土著民,同时也与丰富的土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南方文化。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汉民族南迁和南北文化的交融事件一共有五次。

汉灭闽越:闽越又称为“闽粤”,亦称为“无诸国”。其国土大致位于今福建省,是战国时期楚国所灭的越国人在逃到该地时与当地的百越土著所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主体民族为闽越族,存在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333年至公元前110年之间。闽越王无诸的后代东越王余善,自立为帝,并发兵反汉。汉武帝在击败北方匈奴、解除北方边患之后,调遣四路大军共数十万人围攻闽越国。余善建六座城池拒汉兵。同时,汉王朝对闽越国内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争取了闽越(越繇)王居股和部分贵族杀余善后降汉。

汉武帝以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遂下令军吏将越人全部迁往江淮间安置。[6]汉灭闽越虽然使原本繁荣的闽中一度成为空虚之地,但从此中原汉族政权开始了对闽越地区的影响,可以说汉灭闽越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开端。

晋衣冠南渡:西晋怀帝,愍帝时期由于八王之乱造成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建立政权,最终酿成永嘉之乱,晋元帝从洛阳迁都建康(今南京),中原汉族士族臣民相随难逃。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虽然此时的浙闽地区依旧人烟稀少,但是政治中心的南移使得东南地区更容易接触到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加速了土著民与汉民族的融合。

唐末五代十国南迁:唐安史之乱后,国势渐衰,后藩镇割据,黄巢起义朱温篡权,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使得中原地区再次陷入混乱。浙闽地区的南唐和闽越国在李昪和王审知的统治下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社会生产发展迅速,同时政府轻徭薄役,劝课农桑,鼓励商业,形成了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成为饱经战乱的中原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栖身之所。[7]大量北方移民涌入,形成了中原汉人又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南方地区与北方中原的人口差距开始缩小,甚至有学者认为此时南北人口已经接近均衡。

中晚唐至五代十国的这次南迁,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浙闽地区的经济和人文基础,闽海民系也是在这一时间段形成的。(www.xing528.com)

宋室南迁: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攻克北宋都城汴梁,次年三月立张邦昌为楚帝,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后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汉族再次大量向南方迁移。后蒙古军又占领中原,使得中原地区破坏严重,而南方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中心由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宋室南迁使得东南地区的文化走向成熟。浙闽地区的建筑文化迄今依然保留着许多宋代官式建筑的元素。

朱棣迁都:如果说以上四次都是北方移民南迁和文化的向南传播,那么明成祖朱棣将明朝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则可以说是南方文化向北方的逆传播。

明朝初期,江南地区相较北方更为发达,以至于北京故宫的兴建,所用的工匠都来自江南地区。这使得南方文化得以向北方逆传播,而这一逆传播给北方带去的已经不再是当初衣冠南渡时的北方文化,而是经过了南北融合后的新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中国政治中心的转移,很可能使得汉文明的主体中掺入了南方土著的基因。

恰恰是这一逆传播的过程,使得在今天的北方,可以看到一些南方的文化要素,也恰恰是这一逆传播的过程,加大了了解文化传播过程的难度。

(3)闽越族

远古时代,居住在浙闽地区的原始人类于海洋蒙古利亚人种。这些原始人类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已经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闽文化。到了周朝,形成七个大部落,史称“七闽”。与“七闽”关系较密切的是浙江的于越族。在越王允常时期,于越族有人进入福建定居。于越首领无诸统一“七闽”,自称闽越王。原先比较落后的七闽迅速发展成为百越诸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后来,七闽和于越族融合而形成闽越族。七闽的分布,除今福建、台湾外,还包括浙江南部(古代温、台、处三州)、赣东地区以及广东的潮梅地区。这与浙闽地区的区域范围基本吻合。[8]

浙闽地区最古老的闽越族,随着汉武帝灭闽越国而逐渐与汉人同化。今天闽越族这一族群已经不复存在,浙闽地区也不存在对闽越族的民族认同,但闽越的文化或多或少依旧保留了下来。

(4)畲族

畲族是东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为畲语,属于苗瑶语族。畲族有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ē),意为刀耕火种,说明早期的畲族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关于畲族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9]主要分为两说,一种说法认为畲族为外来移民,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等;另一种说法认为畲族为浙闽地区土著的后代。总之,畲族作为浙闽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浙闽地区的土著文化。同时,他们无疑也受到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同这里的汉族一样,是受多种文化影响复合而成的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