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大学行政后勤管理综述(1922~1966)相关农场概述

云南大学行政后勤管理综述(1922~1966)相关农场概述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云大所办农林产业,种种原因,多已移交当地管辖,而予停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场地则归属学校,习称外农场。于是,全国各个机关、团体、学校甚至部队、工厂,均兴起了大办农场的高潮。是年,云南省委会统一安排,由昆明市人委会建设局指定征用,云大自行开垦,筹办农场,指定地区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团结公社龙潭管理区、和平小村生产大队。土地1960年即建场当年,农场开垦荒地达530亩。

云南大学行政后勤管理综述(1922~1966)相关农场概述

1.农杨概况

云南大学创办农林产业,历史甚为悠久。1923年,学校创办伊始,省署即拨给澄江抚仙、星云两湖田产,开垦经营,以筹经费。1924年,学校拨得西山一片山场,建立西山林场,以为“林业教育、学校经济”之计。1939年,先期创办了呈贡农林场,以为学院之成立,预为张本。1940年,农学院创办开远酒精原料农场,广种甘薯,以供制造酒精支援抗战之用。1943年,为了“教学实习之需和增进学校经济之计”,开办了昆明经济农场。1944年,创办了弥勒木棉场,种植木棉,以供纺织之用。1948年,办起了作物试验场,以为“本省小麦水稻之试验、改良及良种繁殖推广”。同年,农学院将原有的厂口矿山改为厂口林场,以备“森林系学生实习之用”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云大所办农林产业,种种原因,多已移交当地管辖,而予停办。唯留有昆明经济农场、作物试验场,另又新办茨坝农场、龙潭农场。

(1)昆明经济农场

1943年成立的昆明经济农场,由国立云大将原五福寺农场和园艺场改组而建成,也称昆明农林场、实验农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习称内农场、苹果园农场。其场地原跨环城北路两侧,随着学校发展,渐缩小至今云大北院区。昆明经济农场先由农学院管理。1954年,学校奉命撤销院级建制之后,改由农学系管理。1957年,因其“有关人事、财务、修建及事务行政不易解决”,再改由校长办公室管理。

昆明经济农场主要经营栽培蔬菜、饲养猪鸡、种植苹果、酿造加工等项,以为学校提供科研基地,并满足员生生活之需要。自始至终,生产效益均属优良。

(2)作物试验场

1948年成立的作物试验场,由国立云大租得北门以东小菜园两村公用水田80亩而建成,场址即今云大东二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场地则归属学校,习称外农场。外农场在1958年农、林两系独立之前,由农学系作试验农场,以进行“关于水稻湿土栽培的科学研究”。农、林两系独立之后,则归生物系,以为“作物栽培和作物丰产试验之用。”

外农场主要进行水稻种植和蔬菜栽培。如1960年,全场共种“水稻23亩,亩产200~800斤,其余全部种菜,以供学校食堂之用”。经济效益亦属优良。

(3)体育场菜地

体育场菜地位于今东一院西部,共30余亩,因土质良好,管理较易,所种蔬菜,茁壮成长,连年丰收,效益颇佳。

(4)茨坝农场

1956年,云大于北郊黑龙潭茨坝地区建立了茨坝农场,备作即将独立建院的农、林两系的教学、科研、实习、生产基地。(详况已见前述)1958年,农、林两系独立建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的前身)之后,茨坝农场随之划归该院。

(5)龙潭农场

1960年成立的龙潭农场,是为此一时期最主要的农场,详况当为另述。

2.小球藻生产运动

1958年“大跃进”开始以后,因为“造成了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局面”,口粮、食油、肉类、蛋类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健康严重受损。据此,有人想起了小球藻,并夸大其为“水中猪肉”“人造蛋白”云云,于是,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小球藻生产热潮,试图弥补市场供应之不足。

小球藻,属绿藻门,卵孢藻科,单细胞体,种类甚多,富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盐类和各种维生素等,性喜温暖,爱生长在淡水之中,繁殖迅速,大量培养,可供医用、食用和作饲料用等,但绝非如人们所云“水中猪肉”“人造蛋白”的神奇功效。

1960年,云南省专门成立了小球藻生产办公室,“波澜壮阔的小球藻生产高潮,也在昆明市与全省开展起来”。云大则成立了小球藻生产领导小组,以为领导。先由生物系在实验室进行试验,继转为用水槽、鱼缸等培养,后发展为用池子大面积培养,为此“需建大水池5个”,“形势的发展一日千里”,学校迅速出现了一个“群众性的小球藻生产运动”。其产量,由日产百余斤浓缩液发展到日产一吨多。学校规定:“每人每十天要食用小球藻浓缩液半公斤。”为了发展、推广小球藻的生产,学校还组织了培训班,给予宣传指导;制作了“小球藻培养池设计图”,图中包括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构造培养池、水井、贮水池、温室、贮尿池、沉淀槽等。尤其编写了洋洋数万言的《关于小球藻生产的经验》的小册子,广为散发,以作宣传。其标题即有:“一、前言。二、对小球藻的概略认识。三、我校大面积生产小球藻的经验:甲、大面积的培养经验;乙、关于大面积培养池的基建要求;丙、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我校所进行的科研情况摘要;丁、关于小球藻应用效果的初步总结;戊、我校十月份小球藻生产的成本核算;己、关于我校小球藻生产的今后发展。四、关于小球藻生产的大面积推广”等等。可谓面面俱到,完美无缺。平心而论,文中不乏科学的总结、合理的论证、真实的成绩、有益的经验等。但也存在不切实际、夸大其词的问题,如说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超过鸡蛋,营养价值相当于牛奶”云云。

随着1961年“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影响一时的“小球藻生产运动”也渐烟消云散,趋于中止。

3.龙潭农场

1960年2月,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度过困难时期,学校在市西远郊龙潭地区“从三个石头支口锅,进行开荒生产”而新建了一个农场,即“云南大学龙潭农场”。

1958年初,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论宣称:“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后又发文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1959年,中共中央发出“全党动手,大办农业”的号召。于是,全国各个机关、团体、学校甚至部队、工厂,均兴起了大办农场的高潮。是年,云南省委会统一安排,由昆明市人委会建设局指定征用,云大自行开垦,筹办农场,指定地区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团结公社龙潭管理区(后称为龙潭生产大队)、和平小村生产大队。翌年,即1960年,龙潭农场正式成立。

(1)土 地

1960年即建场当年,农场开垦荒地达530亩。1961年冬,因农场土地与社队土地相互交错,“插花在一起”,而不便管理,经过双方友好协商,“重新划定了场界”。1962年春耕之时,社队却在“农场范围内翻犁了100多亩,且欲将前调整插花地时划归学校的70多亩土地,占去耕种”。4月初,学校增派生产处副处长杨绍珠,前往交涉,但是毫无结果。学校无奈,乃直呈副省长刘明辉,请其“转知有关单位,迅予协助解决,以利生产”。经过上级指示,4月15日,云大与团结公社及其所属和平、小村大队的代表,会议协商,作出协议。其协议如下:

云南大学与团结公社协议

(1962年4月15日)

一、云大农场大梨坡山顶土地被小村大队翻犁过的100亩,仍归云大耕种,而由学校付给牛工费200元。今后,生产队及社员不得再到学校农场耕种。

二、云大农场与和平大队的地界,曾于1960年10月协商划定,现仍维持原议不变。即:东自单家房背后小路岔口起,南自云大场房大路,西由狭龙头丫口起绕至杀鸡处,北自单家房背后直到狭龙头丫口。

三、云大农场与和平大队所属桃园地的调整,东至平冲丫口,南至单家地外埂,西至黄艾地外埂之间的土地,归云大所有。

四、云大农场地界以内原有的果树梨树)仍归生产队所有,农场自有果树则归云大所有。

五、今后云大若需继续开荒,需事前与有关社队协商,办理手续后方可动工。

自此,龙潭农场与附近社队有关土地、界址的争议,遂获解决。(www.xing528.com)

同年,即1962年11月,为了增加耕地,扩大生产,云大致函市建设局,请将农场附近荒地439.91亩,划拨学校,以事垦殖。12月,市建设局复文学校:“关于你校申请划拨西山区团结公社和平大队及小村大队所属范围内的荒地439.91亩,作副业生产用的问题,经我局研究,同意划拨上述荒地作你校开荒耕种之用(不能转让或作其他使用),但所有权属国家,你校只有耕种权。如因国家建设需要时,你校应予迁让。”学校遵示,经过开垦,龙潭农场面积一跃而为912亩之多,达到鼎盛时期。

龙潭农场之土地自东北走向西南,成一狭长形状:首自东北,先经小厂村、黄家坟、抖龙湾、蓄水池、基东、基西,复经平冲丫口、庙山顶,而达西南大梨坡处,西北蜿蜒着马水河至昆明公路,东南则为大山阻隔,整个农场,因山丘分割而成5个垦区。

1963年,云大贯彻《高教六十条》后,以教学为主,学生劳逸结合,加以文科学生大都下乡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因此劳动减少,农场劳力不足,原有土地,每有抛荒。更有甚者,附近社队未经学校同意,擅自耕种农场土地140多亩,且向学校提出:暂把无法耕种之地,借给社队使用。学校生产科研究后,认为暂时借出,也无不可。于是报告总务处:暂将农场场部周围47亩、杀鸡处路口11亩、单家村屋后60亩,三处共110亩,借给团结公社使用。对此,总务长程明轩批示:可以借给,但须经过市委备案,与生产队签订合同,“以后在我校需要时,无条件退还我校”。12月,学校即致文市建设局:农场土地“可以借给农民,以后我校因教学、生产需要时,社队应无条件归还”。市建设局批复云大,表示认可,但是却称:“同意(云大农场)退还给公社土地。”此批复将“借给”改成“退还”,且只字未提日后归还云大之事。因此,云大再函市建设局,强调:“我校拨出的土地,是暂时借给社队使用,不是‘退还’。如果写成‘退还’,今后我校需要时,则不易收回。”敦请该局对批文加以修改。当然,土地皆属国家所有,如此“咬文”,不过明确而已。

(2)房 舍

自建场当年起,农场先后建有大小房舍50余间,除少部分为瓦房之外,大部分为茅草房屋。“每到雨季,常有漏雨,致倒塌事情发生,对于人畜安全,均有影响”,因而常需翻修。如1963年,翻修草顶,“购买茅草4万公斤,合1400元,翻修工84个,合336元,两次共计1736元,由生产收入部分支出”。

(3)耕 畜

初时,云大所有农场,仅有耕牛(水牛)4头,另有荷兰杂交牛5头,“因此常感畜力不足,山地所用厩肥缺乏”。为了改变现状,1963年4月,曾向大理三月街购买耕牛。先期电询三月街大会秘书处:买牛“不知应办何手续,买到后通过什么手续运昆,请电告”。该处回电云:“来时,需持本单位介绍信,购买后自行(徒步)赶走,也可请汽车总站托运。”结果,买到3头水牛。日后,也从丽江等地购买。除了耕牛,农场尚饲养有肥猪、仔猪及羊群等。笔者求学时,曾几次到龙潭农场劳动,并曾有幸当过“羊倌”!农场也曾“计划造船3只,购网3个,以到滇池打鱼和捞水草(喂猪),并向水产局订货购买”。结果终未实现。

(4)种 植

龙潭农场均为山地,种植也为旱地作物,包括洋芋、苞谷、黄豆、荞麦等类杂粮。如建场当年,即种洋芋250亩,苞谷与黄豆间种256亩,荞麦、瓜6000塘等。因其风调雨顺,结果五谷丰登,共获“洋芋6万公斤、苞谷5千公斤、荞子1千2百公斤”等,实现了当年建场、当年收益的“开门红”。1962年时,虽劳力减少,农场收束,也还种了洋芋65亩、苞谷100亩、豆类200余亩等,收获尚佳。

4.劳动管理

云南大学自创办之日起,即有开办实业、生产自立之优良传统。20世纪60年代前后,随着“大跃进”“公社化”而出现的“三年困难时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之古训,国民体会尤深,奉为圭臬。因而,学校甚为重视农场建设和农事生产。

还在1957年,学校为了加强对内农场、外农场、体育场菜地及茨坝农场的领导,即专门重新成立了农场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副校长寸树声,副主任委员为肖常斐、徐永椿,委员为张瑞纶、刘绍文、诸宝楚、周玺、杨辉远,秘书为杨辉远。后来还制定了有关农场农事的规章制度,如《工厂、农场工人的管理及请假和停工期间工资待遇的规定(草案)》《关于农业生产简易成本核算规程(草案)》《农业生产工具管理暂行办法》《蔬菜管理暂行办法》,等等。学校校务会、农管会,尤其生产处(科)等,均定期研究农场农事问题。如1961年,为了贯彻《高教六十条》,学校提出:学校中心任务是以教学为主,必须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据此,生产处认为:工农业生产劳动的安排,首先应该有利于教学工作,其次完成一定的副食品生产,以达“不断改善生活,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之目的”。并依国家规定,作出劳动计划:一是每名学生每学期参加劳动21天,全校共有3300名学生,除去病、弱者外,共合58000人日,其中副食品生产劳动56700余人日,占84%;工业生产劳动2300余人日,占5.3%;公益劳动6600余人日,占9.9%;其他劳动1800余人日,占2.7%。二是每名教职工每年参加劳动半月至一月,全校共有800余人,除去病、弱者外,共合7500~15000个劳动日,主要参加校内农场种植蔬菜的劳动。应该说,此一劳动计划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

除了劳动计划之外,学校每年均作生产计划。如1962年,中共云南省委指示:“在当前粮食不足、副食品供应暂时困难的情况下,机关生产特别重要。大家的生活过得好不好,吃得饱不饱,确是一件大事,所以必须当做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其要求各单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千方百计,发展生产,以达到“每人每月吃肉5公两,每人每天吃菜2公两的指标”。为此,学校制定了《1962年生产计划》,主要内容为:一是猪肉。存栏数大、小猪只保持350头左右,以60%的宰杀率计算,每月宰杀12~15头,每头70公斤计,肉共重840公斤,则每人每月可吃自产猪肉1.5~2公两。二是蔬菜。校内农场有蔬菜地80亩,每亩每发产菜2000公斤,一年三发共产48万公斤,则每人每天可吃自产蔬菜2.5~3公两。三是饲料。校内农场有饲料地30亩,龙潭农场有山地400亩,分别种植水稻、苞谷、洋芋、豆类等,此外“利用校内路边、墙角,种植芭蕉芋”等,共产净粮折合1.2万公斤,又再“增养山羊黄牛,及积极准备造船,组织专业队进行打鱼”。此一生产计划也基本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

依据劳动计划和生产计划,教职员工主要是参加校内劳动,全校学生则分批轮换,或在校内就近劳动,或是身背行装,先乘公共汽车至黑林铺,再爬筇竹寺山,徒步山间大路,行抵龙潭农场劳动。

5.经济效益

1960—1962年,正是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也是云大大办农场时期。由于学校高度重视和经营有方,全体员生的艰苦奋斗和辛勤耕耘,校办农场的粮食、肉蛋、蔬菜、水果等的生产,均获创记录的丰收。兹分别统计如下:

表5-13 云大1960—1962年农业收支统计表

续 表

表5-14 云大1960—1962年肉类等生产统计表

表5-15 云大1960—1962年粮食生产统计表

续 表

说明:所有粮食均未折成精粮,只计品种、数量。

表5-16 云大1960—1962年蔬菜生产统计表

表5-17 云大1960—1962年水果、甘蔗生产统计表

由于各个校办农场,岁岁丰稔,年年有余,员生因能丰衣足食,共济时艰。加以学校厉行“凡是一文钱的支出,都必须有利于提高伙食质量的食堂财务政策”,因此,“粮食消耗,由超支变节余;菜金支出,连连有所减少”。虽然“伙食标准每月10元,但是也可吃到二菜一汤,早点也能吃上馒头、花卷、包子等”。

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云大得以正常运转,师生得以弦诵不绝,校办农场贡献,其功实莫大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