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瓷在中国丧葬文化中的重要性

陶瓷在中国丧葬文化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三彩陶器出土最多的是洛阳和长安。如图23-8所示,唐三彩人物俑中高鼻深目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唐三彩器物,无论是呈现形式还是装饰内容,都具有明显的西域文化风格,部分装饰与波斯锦袍的装饰十分相似。按照藏地丧俗,灵塔葬是其中之一,因此这类器物既融入了传统的汉文化元素,也融入了一些藏传佛教元素,可谓意味深长。

陶瓷在中国丧葬文化中的重要性

唐代由于社会繁荣,经济发达,大量财富使富裕的家族辈出。在长安洛阳一带,富户云集,他们大多追求奢靡的生活,致使汉魏以后一度消沉的厚葬习俗再度兴起,唐三彩就是当时主要的随葬品。

唐三彩是采用二次烧成的彩釉陶,其制作工艺是将一种黏土经过塑造、雕捏等方法成型干燥后,先入窑经过1000℃~1100℃的温度烧胎,然后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再入窑经过800℃~950℃的温度烧釉而成。由于铅釉的折射率比较高,因此唐三彩所呈现的五彩缤纷、光泽夺目的美感十分诱人。从唐代墓葬的出土物来看,唐三彩器物主要有镇墓俑、仪仗俑、僮仆俑、动物俑(图23-1)、生活用具(图23-2)和建筑模型(图23-3)等。

图23-1 唐代三彩马

图23-2 唐代三彩双系罐

图23-3 唐代三彩院落模型

其中,镇墓俑主要包括镇墓兽(图23-4)、天王俑(图23-5)、武士俑(图23-6)等,经常放置在墓室的前门口,是古代墓葬中的压胜之物,用于震慑鬼魅,守护亡魂。如图23-7所示,镇墓兽有兽面和人面两种形态,一般有镇墓武士俑、天王俑各两件,在整个陪葬俑群中的地位比较突出。唐三彩镇墓兽大致成熟于武则天时期,开元年间至天宝年间(713—756年)发展到顶峰。它们形体高大,色彩鲜艳,生动传神,彰显了盛唐文化艺术的高度成就。

图23-4 唐代三彩镇墓兽

图23-5 唐代三彩天王俑

图23-6 唐代三彩武士俑

图23-7 唐代三彩镇墓兽一对

唐代前期,由于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比较富裕,于是再度掀起了厚葬风潮。唐三彩陶器出土最多的是洛阳和长安。唐代,一些在唐王朝统治下的西域人曾担任要职,即使那些不在唐王朝统治下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也有许多定居中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因此在唐三彩器物上留下了不少西域文化的印记。如图23-8所示,唐三彩人物俑中高鼻深目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图23-8 唐代三彩胡人

图23-9 唐代三彩骆驼

此外,唐三彩骆驼俑也特别高大,根据著名考古学家夏奈先生的考证,这些骆驼大多是来自大夏的品种,也就是东亚的品种,称作双峰驼(图23-9)。骆驼上的人物也体现了唐朝与当时西域诸国之间的关系,如传世的三彩骆驼载乐陶俑(图15-4),骆驼上面驮着五个人,其中三个是胡人。有些唐三彩器物,无论是呈现形式还是装饰内容,都具有明显的西域文化风格(图23-10),部分装饰与波斯锦袍的装饰十分相似(图23-11)。当然,唐三彩的装饰不仅仅有西域文化的特征,还有佛教道教等其他文化的痕迹(图23-12)。

图23-10 唐代三彩凤流壶

图23-11 唐代三彩花瓣式三足盘

(www.xing528.com)

图23-12 唐代三彩刻花三足盘

唐三彩的制作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了鼎盛,但是鼎盛之后又逐渐趋于衰落,这与当时开始推行的薄葬政策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唐代前、中期人们都讲究厚葬之风,这对整个社会的财富影响很大,使得朝廷下令禁止厚葬,而三彩作为当时主要的随葬品,其生产在盛唐之后就逐渐减少了。

唐代以后,服务于丧葬的陶瓷明器虽然仍有生产,但却再也没有形成汉、唐那样的高潮。流行于汉魏时期的谷仓堆塑瓶,在唐代以后逐渐演变成细长的形式。如江西地区宋元墓葬出土的一种青白釉堆塑魂瓶(图23-13),上有日月星辰、仙佛人像、云龙堆贴,形象纤细,雕塑工致,排列有序。从装饰上看,似为“天界仙景”,在墓葬中一般都是成对出现。有人认为这种瓶是亡灵的归依之所,故将其称为“皈依瓶”;因其顶部有盖,盖上往往有立鸟,故又称“盖瓶”或“立鸟瓶”;又因其主题装饰有龙虎缠绕,故又称“龙虎瓶”。

堆塑瓶的发展与窑业的改革息息相关,但从习俗上来说,这与厚葬习俗相反,是一种薄葬的反映。因为从堆塑瓶的出土来看,它只是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制品而存在,并没有与之相伴的成规模的器物出现,说明它是作为传统谷仓的延续,反映出农耕文明背景下人们对于积储的重视。同时,由于薄葬的需要,堆塑瓶要尽可能地反映作为明器的各方面内容,因此将明器所体现的各方面内容集于一种器物上,无疑会加强它的复杂性,而细巧的形制又使瓶体增强了概括性和凝练性。堆塑瓶上装饰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图23-13 宋代青白釉堆塑魂瓶

除了堆塑瓶外,元代还有其他的明器类型出现。如江西景德镇出土的元代釉里红文官俑、青花釉里红堆塑楼阁式人物谷仓、青花釉里红堆塑四灵塔式盖罐。以红釉文官俑(图23-14)为例,它是传统的官吏执圭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俑上的色釉装饰,衣饰施红釉,鞋尖施褐釉,面部、双手、袖口和笏板施青白釉,把三种高温色釉施于一器之上,体现了元代景德镇颜色釉瓷烧制技术的高超。谷仓明器是景德镇制作的传统陶瓷明器品种,影青堆塑瓶也是景德镇从宋代一直到元代都在生产的品种。青花釉里红堆塑楼阁式人物谷仓(图23-15)与堆塑瓶的制作有差异,其形似牌楼,分上、下两节烧成,四周门廊堆塑有各种舞蹈俑、奏乐俑、侍卫俑共十八尊,正面用青花书写了一副对联,同时还在两侧壁用釉里红题写了“凌氏墓用”“五谷仓所”,背后有墓志铭(图23-16),记载了墓主人凌氏的事迹。整座谷仓雕塑精微,栩栩如生,集釉里红、红釉、青白釉、青花四种高温釉彩于一身,十分珍贵。令人称奇的是,这件青花釉里红四灵塔式盖罐(图23-17),其罐身的堆塑是传统的四灵,罐盖是藏地的塔式形象,显示出一定的藏传佛教元素。按照藏地丧俗,灵塔葬是其中之一,因此这类器物既融入了传统的汉文化元素,也融入了一些藏传佛教元素,可谓意味深长。

图23-14 元代红釉文官俑(景德镇市郊凌氏墓出土)

图23-15 元代青花釉里红堆塑楼阁式人物谷仓正面

图23-16 元代青花釉里红堆塑楼阁式人物谷仓背面

图23-17 元代青花釉里红堆塑四灵塔式盖罐

到了明代,景德镇制作的部分青花瓷器也与葬俗有一定的关系。明代大型砖室墓中,青花梅瓶是一种常见的随葬品。由于梅瓶经常出现在上层统治者的墓葬中,因此人们把它视为统治阶级使用的一种随葬品,并且多是皇帝、皇后、皇妃、公主、皇子等皇室专用的随葬品。明代随葬梅瓶的数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青花梅瓶4个,仅见于皇帝陵墓,如北京定陵(明代万历皇帝陵墓)(图23-18);二是青花梅瓶2个,多见于皇后、皇妃墓,如定陵孝靖后、孝端后墓;三是青花梅瓶1个,多出于公主、皇子被封郡王后的墓葬,如桂林安肃王朱经扶墓(图23-19)。从出土情况来看,梅瓶多放置在棺椁的四周,与其他随葬器物并不在同一个地方,且多为无物空瓶,有的瓶中盛酒。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明墓中的梅瓶应是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也是墓室“风水”美好寓意的指代。将青花梅瓶放置在棺椁的四周,寓意“四方清(青)平(瓶)”;将青花梅瓶内盛以酒浆,则以谐音寓意“清(青)平(瓶)长(藏)久(酒)”。

陶瓷器物造价低廉,可以轻易地实现批量生产,因此逐渐取代了其他造价相对贵重的器物。陶瓷制作工艺的不断精进和普遍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厚葬习俗的发展,如汉唐时期厚葬习俗的流行,与当时制陶业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宋代以后,随着薄葬之风的兴起,随葬品日益减少,即使是陶瓷明器,其生产也锐减,尽管偶有出现,但已不成规模。

图23-18 明定陵出土的青花龙穿花纹带盖梅瓶

图23-19 明安肃王墓出土的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讲后练习题:

1.从堆塑瓶的发展来看,其发展与窑业的改革有关,而从习俗上说,与薄葬习俗相反,是一种厚葬的反映。( )(判断题)

2.唐三彩是采用________的彩釉陶。(填空题

3.明代大型砖室墓中,________是常见的一种随葬品。(填空题)

讲后讨论题:

请分享一件你最喜欢的唐三彩陶俑,并简要说明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