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陶瓷文化的东南亚影响及其重要性

中国陶瓷文化的东南亚影响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中国古陶瓷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陶瓷生产、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汉书》中也有关于从徐闻、合浦通往南海诸国航程的记载,这可能是当时中国陶瓷传播到东南亚地区的一条路线。直至唐代,中国陶瓷才开始通过海上线路大量外销至东南亚地区[2]。据考古学者的研究,这两件瓷器应该是广州西村窑为东南亚地区烧制的。中国外销陶瓷主导了东南亚陶瓷市场。

中国陶瓷文化的东南亚影响及其重要性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是沟通太平洋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被称为“十字路口”,主要包括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从唐代到清代,东南亚一直是中国陶瓷的重要市场和贸易中转地。近年来在这些地区出土、出水了大量的中国古陶瓷,就可以证实这一点。同时,中国古陶瓷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陶瓷生产、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图27-1 马来西亚柔佛出土的印纹陶片

图27-2 中国福建等地出土的印纹陶片

考古资料表明,在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常有类似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秦汉以前的陶器出土,说明当时就存在着一定的文化或技术的交流传播[1]。早在汉代,中国陶瓷就已经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在马来半岛南端的柔佛河流域出土了大量陶片(图27-1),其纹饰与中国汉代的陶器(图27-2)相似。苏门答腊爪哇等地也出土了不少中国汉代陶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院E.M·弗林斯写的《雅加达博物院指南》中,将收藏的西婆罗洲出土的碟和绿釉龙首勺(图27-3)断定为汉代制品,与广州地区汉墓出土的标本相似。在《汉书》中也有关于从徐闻、合浦通往南海诸国航程的记载,这可能是当时中国陶瓷传播到东南亚地区的一条路线。

图27-3 西婆罗洲出土的绿釉龙首勺

总体来看,在东南亚发现的唐代以前的中国陶瓷,只是在地区经济文化往来过程中的零星输出。直至唐代,中国陶瓷才开始通过海上线路大量外销至东南亚地区[2]。在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都出土了中国唐代、五代时期的瓷器,其品种主要有越窑青瓷(图27-4)、邢窑白瓷(图27-5)、长沙窑瓷(图27-6)。在马来西亚柔佛河流域遗址发现了唐代青瓷;在菲律宾棉兰西北部布土安地区的沉船中,发现有唐代晚期北方窑口的白瓷、越窑青瓷壶、钵等。

图27-4 马来西亚出土的越窑青瓷盒

图27-5 菲律宾出土的唐邢窑白瓷执壶

图27-6 长沙窑青釉彩绘纹碗

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打捞出一艘被称为“黑石号”的唐代沉船,出水了6万多件珍贵文物,其中90%以上为陶瓷物品,以湖南长沙窑的瓷器为主,还有河北邢窑白瓷、浙江越窑的青瓷、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的白釉绿彩瓷和唐青花瓷[3],种类十分丰富。据相关学者研究,“黑石号”是公元9世纪前中期来自阿拉伯地区的商船。除了“黑石号”沉船外,爪哇海域还发现了印坦沉船、井里汶沉船。印坦沉船沉没于雅加达以北距邦加岛约150公里处,年代为公元10世纪,该沉船共出水瓷器7309件,其中产地为广东的青黄釉小罐数量4855件,占比66.4%,剩下的器物以越窑青瓷为主,占比约在20%至30%,还包括少量青白瓷和白瓷。井里汶沉船被发现于爪哇北岸井里汶外海,沉没年代约为公元10世纪后期,该沉船出水的49万件(片)器物中,中国瓷器约占75%,其中30万件以上是越窑青瓷,此外还有少量的白瓷[4]

据相关文献记载和沉船出水文物的情况,当时的航线主要是从广州穿过南中国海,然后沿着中南半岛的东边向南航行到马六甲海峡,停靠在当时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室利佛逝的巨港,再转运至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唐代朝廷在广州设立市舶司,以管理对外贸易,增加财政税收,宣扬唐朝国威。宋代继承了唐代的市舶贸易制度,尤其是北宋中期,从福建泉州经澎湖到达菲律宾各岛的新航线开通,与东南亚的陶瓷贸易更加频繁。

1981年,冯先铭和李辉柄两位先生从菲律宾带回了两件宋代瓷器,即宋代青白釉刻牡丹莲瓣纹凤首壶(图27-7)和青白釉褐斑刻缠枝花凤纹大碗(图27-8)。据考古学者的研究,这两件瓷器应该是广州西村窑为东南亚地区烧制的。

图27-7 宋代青白釉刻牡丹莲瓣纹凤首壶

图27-8 宋代青白釉褐斑刻缠枝花凤纹大碗

菲律宾在20世纪60年代发掘的古代遗迹中,出土了4万余件中国古陶瓷,现收藏于菲律宾国立博物馆和菲律宾大学等处。这些中国古陶瓷器物中,以宋代早期龙泉窑瓷和浙江东阳、金华等地的民窑瓷为主;南宋时期以浙江青瓷(图27-9)、福建德化青白瓷和建窑黑瓷(图27-10)为主。

图27-9 菲律宾出土的浙江青瓷

图27-10 建窑黑釉油滴盏

从1987年发现到2007年整体打捞出海的“南海一号”沉船(图27-11),为研究中国宋代外销瓷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该沉船的终点是东南亚或南亚印度。出水器物约18万件,以瓷器、铁器为大宗,包括宋代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磁灶窑、闽清义窑、建窑、广东沿海窑口的白瓷和青瓷等大量瓷器,器型不一,种类繁多,品种达30多种。

图27-11 “南海一号”沉船打捞

元代虽然短暂,但中国陶瓷的外销贸易相当繁荣。元代汪大渊亲自随船往返东南亚数国,著成《岛夷志略》,书中记录了当时外销的东南亚国家有今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出土的元青花,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最多。这时除浙江青瓷(图27-12)、景德镇青白瓷、德化窑瓷器外,青花瓷(图27-13、图27-14、图27-15、图27-16)已成为出口的大宗商品,具体主要有两个品种:一种是简笔花卉纹小件青花瓷,大小从几厘米到20多厘米不等;另一种是大型青花器,如菲律宾出土的青花瓜叶纹大盘(图27-17)。

图27-12 龙泉青釉鸟食罐

图27-13 元代青花缠枝菊纹小杯

图27-14 元代青花花卉纹多穆壶

图27-15 元代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图27-16 元代青花蟹形盒

明代前中期,朝贡贸易是中国陶瓷行销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方式。随郑和远航的费信所著《星槎胜览》、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记载,中国青瓷、青花瓷在东南亚地区大受欢迎。青瓷、白瓷、青花瓷以及釉里红瓷在东南亚分布很广。在印度尼西亚望加锡附近出土的瓷器中,中国瓷器共计181件,大多是15世纪青花瓷,还有43件青瓷、4件彩瓷(图27-18)。

图27-17 菲律宾出土的元代青花瓜叶纹大盘

图27-18 明代五彩瓷盘

明末清初是中国陶瓷外销的黄金时期,以民间海商为主体的私人海上贸易取代了官方朝贡贸易,进而成为中国海上贸易的主角。中国外销陶瓷主导了东南亚陶瓷市场。广东、福建沿海的窑口仿烧景德镇瓷器(图27-19),大量销往东南亚地区。

图27-19 漳州窑青花瓷盘

清代在1684年开放海禁以后,允许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商民使用500石以上的船只出洋进行贸易,中国陶瓷再次开启大规模的对外输出,东南亚更是成为中国陶瓷销售的重要地区之一,其品种主要有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图27-20)、粉彩瓷、紫砂陶(图27-21)等。

(www.xing528.com)

图27-20 清康熙 五彩花卉纹大盘

图27-21 清代宜兴加彩茶壶

根据1994年5月4日《南洋商报》报道,在丹绒比拉岸外三海里处,打捞出沉没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戴安娜”号船,由澳门满载中国货物准备驶往加尔各答。船上有1830公斤陶瓷,其中有青花瓷、釉里红瓷、白釉褐彩瓷、白釉瓷、蓝釉瓷、黄釉瓷等共计2.3万件,大多是江西民窑的产品(图27-22)。

中国陶瓷输出东南亚后,不仅仅受到人们的喜爱,还影响到当地人们的生活、建筑、文化、审美、陶瓷发展等各个方面。

在中国陶瓷进入东南亚之前,当地居民没有适宜的饮食器具。根据赵汝适《诸蕃志》的记载,今泰国、马来半岛洛坤附近“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箸,掬而食之”;今印尼爪哇岛中东部“饮食不用器皿,缄树叶以从事,食已则弃之”;文莱一带“以竹编、贝多叶为器,食毕则弃之”。中国陶瓷一经输入,便成为他们爱不释手、比较理想的饮食器皿,因此东南亚“寻常人家……盛饭用中国瓦瓮”。

中国陶瓷对东南亚的建筑装饰影响也颇大。清代中期以后,在缅甸、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庙宇多用石湾瓦脊做建筑装饰。那么,什么是瓦脊呢?瓦脊一般采用陶塑人物、动物、花卉进行装饰,被广泛运用于屋宇、庙堂、宫观等建筑屋脊上,故名。如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隆雪陈氏书院(图27-23、图27-24),就是仿制广州陈氏书院(图27-25、图27-26)建造的。

图27-22 “戴安娜”号沉船瓷器

图27-23 吉隆坡陈氏书院(局部)

图27-24 吉隆坡陈氏书院(局部)

图27-25 广州陈氏书院

图27-26 广州陈氏书院(局部)

中国陶瓷对东南亚当地文化也有影响,而且是记录当时历史的见证。如菲律宾的卡拉达岸墓地发掘出的陶器,从酋长到普通阶层,死后每个坟里都藏有一两件最珍贵的陶器,陶器数量按照年龄分配,年幼者较年老者多,这也反映了当时财产平均分配的状况,而且那是一个重视儿童的社会

不仅如此,中国陶瓷对当地的审美意识也有影响。在东南亚地区的人们,用中国陶瓷美化自身,费信《星槎胜览》记载“富家子女金圈四五饰于顶发,常人五色烧珠穿圈”。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一带多用瓷珠装饰项圈、手镯等,瓷器饰品被普遍用于装饰、美化生活。

当然,中国陶瓷及陶工对东南亚的陶瓷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很早就有移民去东南亚的历史,因此有了中国陶工的介入,东南亚的青瓷、白瓷、青花瓷的制作往往带有一定的中国色彩(图27-27、图27-28、图27-29、图27-30)。

图27-27 越南青瓷划花纹盘

图27-28 越南白瓷划花牡丹纹盘

图27-29 越南青花走鹿纹盘

图27-30 越南五彩草花纹碗

越南李朝和陈朝时期,相当于中国两宋、元代和明初时期,在吸收中国陶瓷制作技艺的同时,也在积极施展创造才能。如受磁州窑吉州窑的影响,源自越南本身剔刻浮雕生产砖瓦制作传统而产生的剔刻花制品(图27-31),就由此应运而生。

图27-31 越南陈朝黄釉褐彩剔刻花四耳壶

图27-32 泰国青瓷双耳瓶

中国的青瓷和彩瓷对泰国影响也颇大(图27-32)。元明时期,泰国大量仿制中国的龙泉青瓷,并把磁州窑的白地黑花装饰发展成釉下褐彩。在泰国的传说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曾有一位中国公主远嫁到泰国,这位中国公主出嫁时,带来了一批磁州窑工人,由此开启了泰国烧造瓷业的历史。

讲后练习题:

1.元代汪大渊亲自随船往返东南亚数国,著成________,书中记录了当时中国陶瓷外销的东南亚国家。(选择题)

A.《岛夷志略》

B.《星槎胜览》

C.《瀛涯胜览》

D.《诸蕃志》

2.早在汉代,中国陶瓷就已经传播到东南亚地区。( )(判断题)

3.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通过“丝绸之路”大量输出到东南亚地区。( )(判断题)

4.在中国陶瓷进入东南亚之前,当地居民没有特别适宜的饮食器具。( )(判断题)

讲后讨论题:

请根据这一讲的内容,谈谈中国陶瓷文化影响东南亚的具体表现。

【注释】

[1]张维持、胡晓曼:《从出土陶瓷看古代中菲关系》,《学术研究》,1985年第1期,第75页。

[2]权奎山、孟原召:《古代陶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243页。

[3]项坤鹏:《管窥9—10世纪我国陶瓷贸易的域外中转港现象——以东南亚地区为焦点》,《东南文化》,2018年第6期,第76页。

[4]秦大树:《拾遗南海补阙中土——谈井里汶沉船的出水瓷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6期,第9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