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法推出:为何受到抵制?

新法推出:为何受到抵制?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变法在基层遇到很大阻力,与密集的推出方式不无关系。它对于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是一大解放,农民只要出钱,农事可不受影响。文彦博脱口而出:“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王安石所任以推行新法的官僚们,多半不关心王安石的理想,而只汲汲于追求势力与特权。

新法推出:为何受到抵制?

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直接目标的。自太宗以来,宋军屡次受挫于辽,神宗志切复仇,而想要用兵,就需要有充足的军费。因此王安石变法的思路非常清晰:内政与边事二者之间,先修内政,后图边事;内政之中,首在理财,缓解财用的不足;理财之方,以农业为急,抑制兼并之家,将利益收归国家。这里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不同,范仲淹是从整顿吏治入手,王安石则是从解决财政问题入手,切入点是农业、农村农民

从内容看,新法大致集中于富国、强兵、教育三个领域。富国方面,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强兵方面,有保甲法、保马法的施行,更戍法的废除和军器监的设置等;教育方面,有变科举、兴学校和《三经新义》的纂修颁行等。从熙宁二年开始,当年就有四项新法颁布,后来历年都有新法推出。在王安石看来,可能觉得各项新法是相互配套的措施,缺哪一项都会影响最后的效果。但新法推出过快,也给地方上带来很大压力,有人抱怨“数十百事,焦举并作”,这条新法还没明白,下一条又已经颁布。所以变法在基层遇到很大阻力,与密集的推出方式不无关系。

很多新法措施意在解决农民疾苦。比如募役法,本来是针对差役法的弊端而求改革的新法,改过去轮流充役为官府募人代役。原本应该承担差役的人向官府交钱代替服役,交的钱称为免役钱;以前可以免役的人户也要减半纳钱,交的钱叫助役钱。募役法的实质,是把役的负担从人头转移到资产上,将过去按口征、按丁征、按户征的征派原则,转变为按田亩、资产征派,这样的原则更加公平,也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它对于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是一大解放,农民只要出钱,农事可不受影响。

然而在募役法下,官员、坊郭户等原来有免役特权的人不免蒙受损失,因此它遭到了士大夫、商人等上层社会的反对。熙宁四年(1071),围绕募役法,神宗与反对变法的大臣进行了一番争论。冯京批评募役法使各地百姓极为劳弊,神宗反驳道:“询访邻近百姓,亦皆以免役为喜,盖虽令出钱,而复其身役,无追呼刑责之虞,人自情愿故也。”文彦博支援冯京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脱口而出:“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后人多援引文彦博的话来论证宋代士大夫执政主体意识的提高,可从文彦博的本意来看,可能他并没有想得那么长远,出发点只是为了维护一己私利而已。(www.xing528.com)

新法虽意在惠民,但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很多法令事与愿违。比如,青苗法推行时就发现,在基层,真正穷困需要借贷粮食的百姓可能最后无力归还,有能力归还的富户并不想借贷。地方官都希望仓库中的粮食越来越多,因此他们会强迫富户来借贷,真正穷困的百姓来借时又不愿意给。身在庙堂的王安石发现,情况并不像他在鄞县为官时那么简单。

负责推行新法的官员的素质和操守,对于改革的效果和成败也有很大影响。王安石所任以推行新法的官僚们,多半不关心王安石的理想,而只汲汲于追求势力与特权。王安石最得力的助手参知政事吕惠卿,几乎参与了新法全部的规划与实施,却密令江南富裕之地秀州华亭县(今上海松江)知县,以四千贯的低价购买同县富民的田地,同时役使县吏为其管理庄园。南宋初,刘才邵称这种凭借官僚公权力背景致富的方式为“倚法营私”,真是十分适切。王安石的改革目的是富国强兵,却为一些官员打开了借法致富的门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