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艺术史:民间文艺与新中国的崛起

宁夏艺术史:民间文艺与新中国的崛起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至自治区成立期间,宁夏地区的民间文艺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作品,需要用民间文艺创作来讴歌新的时代、新的生活。但是客观上,宁夏民间文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宁夏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起步。“文化大革命”期间,宁夏民间文艺的研究被迫停止。

宁夏艺术史:民间文艺与新中国的崛起

1949年至自治区成立期间,宁夏地区的民间文艺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宁夏地区的民间文艺资源非常丰富,在《宁夏日报》的文艺副刊《宁夏川》的积极策动下,许多民间文艺作品被挖掘出来并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传唱。

1949年,宁夏和平解放后,成立了宁夏省,当时宁夏还没有一份公开出版的刊物。《宁夏日报》自1949年11月11日创刊后,就成为广大群众和文艺工作者的文化阵地。1951年年初,《宁夏日报》在第4版开辟了文艺副刊《宁夏川》,有力地推动了宁夏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工作的开展。1951年4月21日,《宁夏川》刊发了歌谣《争红旗》(平罗民工唱,一林记);5月6日,刊发了邹成山搜集的《中卫民歌》。5月21日,《宁夏日报》在第4版刊发启事《欢迎大家写故事》。启事中说:只要觉得哪个人、哪个事有教育意义,都可编成故事寄给我们,只要有故事有人物,不管是小说快板、鼓词、诗歌……各种形式都可以。启事刊登后,《宁夏日报》的副刊《宁夏川》陆续收到并刊登了广大群众和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诗歌、故事、民间说唱。当时《宁夏日报》刊登的启事客观地促进了宁夏各界人士对流传在宁夏境内歌谣的关注。1951年10月26日,《宁夏日报》第4版发表了何村搜集整理的《陈敬祥和他的歌子》,在序言中介绍了陈敬祥和他搜集整理《十二月歌》的有关情况。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研究的角度来看,何村搜集整理的《十二月歌》较为科学和规范,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鉴。

1951年初,薛步文在《甘肃日报》撰文主要介绍宁夏西吉的花儿,之后《人民西北》予以转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介绍宁夏民歌的文章。文章引用了西吉山歌20首,分类进行评述。薛步文说:“在西吉白崖区的村子里,出现了很多新的山歌。这些山歌都是农村中的青年男女新编的,歌词很简单,但现实有力……农民们一面劳动着,一面歌唱,唱山歌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山歌便是他们的素描。”[1]这篇文章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民间文艺已开始为世人所关注和重视。民间文艺历来都是人民群众最好的精神食粮,也是他们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作品,需要用民间文艺创作来讴歌新的时代、新的生活。于是,一些宁夏民间文艺作品被挖掘出来,这从客观上开启了宁夏现代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1958年10月,正值全国上上下下开展大规模的新民歌运动和新的采风运动,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倡导下,宁夏也积极参与到了其中。

1959年,宁夏文联筹委会编的《回族歌谣》正式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自治区成立后组织编辑出版的第一部民歌集,也是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全面的民歌专辑。该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解放前的苦难岁月”,收录了82首歌谣;第二部分是“解放后的歌儿唱不完”,收录了224首歌谣,共计收录了甘肃、宁夏、青海和河南的歌谣306首。此书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注明歌谣的演唱者和搜集者的姓名,但它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当时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仅限于歌谣,有关神话、传说、故事等的搜集整理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www.xing528.com)

1962年,银川市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活动,并把本次活动的主要成果发表在《宁夏日报》文艺副刊上。当时刊登的比较有影响的论文与民间故事有何村和丁光明合写的论文《采风漫谈》,以及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白杨村》《王太堡蜀黍——大头》《鱼身子有毒》等作品。《采风漫谈》是宁夏民间文学研究者第一次对民间文学采用田野作业的形式,以及采集作品要遵循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等问题提出了较为科学的方法,为了增强可操作性,作者还选登了《天不怕》《王太堡蜀黍——大头》等作品作为搜集整理的样本,这是宁夏民间文艺工作者第一次将搜集整理的视角转向民间故事,也是一次富有成果的采风。

20世纪60年代,在宁夏民间文学研究领域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成果。1962年11月25日,《宁夏日报》第3版发表了编者按:“从这一期起,将陆续选登一些宁夏人民口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优美动听,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我们觉得,用民歌的曲调填新词,以便及时地反映当前的火热斗争,这是较好的文艺形式之一。”同期刊发了王世兴的《花儿简介》,并陆续刊发了小兵的《关于“信天游”种种》、孙星群的《略谈〈道情〉〈数花〉和〈打宁夏调〉》、朱红兵的《沃土长鲜花》等3篇文章。这4篇文章较集中地展示了20世纪60年代宁夏民间歌谣研究的部分成果,对民间文化的普及和研究提供了较翔实的材料。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搜集整理者们仅从政治的角度有筛选地采集歌谣,对民间文艺的整体文化价值显然还认识不够,所以这样的搜集不够全面。但是客观上,宁夏民间文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宁夏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起步。

20世纪60年代初期,宁夏民间文学研究者对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予以一定的关注。如何村搜集整理的《白杨村》《王太堡蜀黍——大头》《鱼身子有毒》三则,还有王世惠的《不见黄河心不死》和陈秉贤的《贺兰石及其传说》。由于当时人们对搜集整理流传在宁夏的民间故事的认识不足,所以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数量少,影响也不大,但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宁夏民间文艺的研究被迫停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