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晚期内阁的巅峰:张居正的改革

明朝晚期内阁的巅峰:张居正的改革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晚期的中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历史境地。[7]张居正采取“考成法”,由内阁考核六科,六科考核六部,六部、都察院考核天下官员,通过这种方式,张居正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内阁对于官僚集团空前地监督和控制,将内阁权势推至历史的巅峰,改善了官场长期积累的颓败风气,有效地提升了行政效率。

明朝晚期内阁的巅峰:张居正的改革

受到李太后的委托,居正全方位掌控朝政。他秉承李太后的旨意,严格教育神宗,想把他培养成一代明君;同时,张居正志向远大,“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全方位推动各项改革,以挽救日渐颓败的国势

神宗年幼登基,一度需要李太后在乾清宫中陪伴、照顾。随着神宗逐渐长大,按照规制,李太后需要搬到慈宁宫居住。在离开乾清宫之后,李太后特意拜托张居正道:“我不能视皇帝朝夕,恐不若前者之向学、勤政,有累先帝托付。先生有师保之责,与诸臣异。其为我朝夕纳诲,以辅台德,用终先帝凭几之谊。”[5]

受此重托,张居正督导神宗十分严格,经筵日讲风雨无阻。有一次,讲官传授《论语》,神宗将“色,勃如也”中的“勃”,读成了“悖”,张居正生气地喊道:“当作‘勃’字!”神宗“为之悚然而惊,同列相顾失色”。[6]在经筵日讲中,除了常规教材,张居正还将历代关系治乱兴衰的重大典故编纂成册,并绘制配图,名之《帝鉴图说》;并命讲官将明朝历代皇帝治国言论、政治举措分为40大类,一起作为经筵日讲的教材,从而在让神宗了解儒家治国原则的同时,对于国家的具体治理有切实的了解。张居正对于神宗的管教,并不限于经筵日讲,他还恢复了起居注制度,命人朝夕跟随神宗,记录下来他的一言一行,从而时刻保持对神宗的监督。

明朝晚期的中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历史境地。在内部,愈演愈烈的政治斗争逐渐侵蚀、瓦解了政治体系;在外部,“南倭北虏”对明朝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解决“南倭北虏”问题,在阁臣高拱、张居正主持之下,明朝在东南沿海开放“海禁”,在北部边疆与俺答汗达成“隆庆和议”,从而大体解决了“倭寇”与蒙古造成的边疆威胁。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明朝国势,万历初年,张居正延续了隆庆时期的改革脉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全面推行改革,史称“张居正改革”。

在政治上,张居正鉴于官场日渐懈怠萎靡,主张恢复明初的威权政治。他曾向神宗说道:“高皇帝得圣之威者也。世宗能识其意,是以高卧法宫之中,朝委裘而不乱。今上,世宗孙也,奈何不法祖!”[7]张居正采取“考成法”,由内阁考核六科,六科考核六部,六部、都察院考核天下官员,通过这种方式,张居正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内阁对于官僚集团空前地监督和控制,将内阁权势推至历史的巅峰,改善了官场长期积累的颓败风气,有效地提升了行政效率。“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8]

在经济上,嘉靖以来东南地区在赋役征发中就有将众多名目的赋税逐渐归并、折银的做法,张居正将这种做法进一步完善并推广至全国,形成所谓的“一条鞭法”。“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9]为配合“一条鞭法”的实施,张居正又命全国清丈土地,收回了大量被各种势力侵占的土地。通过这两项措施,明朝扩大了财政收入。(www.xing528.com)

在军事上,张居正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与蒙古的“和议”局面,推动明蒙之间的经济交流;另一方面,张居正仍然积极加强边备建设,预防未来战争的发生,他尤其重用戚继光,命戚继光全权负责蓟镇防务,在北京外围构建起严密的长城防御体系。

在文化上,张居正鉴于“王学”兴起以后,全国范围内兴起了讲学热潮,从而主张加强对思想舆论的管控,借助《皇明祖训》中禁止生员议政的规定,严禁生员在野“清议”,并拆毁士人私自建立的书院。

张居正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使逐渐没落的庞大帝国再次恢复了元气。对此,《明史纪事本末》如是评价:

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詟服。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 治绩炳然。[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