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五代吐谷浑族历史记载及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隋唐五代吐谷浑族历史记载及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观点不妥,吐谷浑之名正式出现在中国史籍中是在前秦苻坚时。近代以来出土的某些有关吐谷浑人的墓志,也是了解吐谷浑史学不可或缺的资料。由于这些墓志铭都是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是研究吐谷浑国灭亡后迁入唐境内的吐谷浑族人最重要的史料。

隋唐五代吐谷浑族历史记载及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隋唐五代时期是吐谷浑日益衰弱的时期,隋炀帝以征服吐谷浑为目的而“西巡”,并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基本上包括了吐谷浑原有的领地,吐谷浑国事实上已经灭亡。后吐谷浑虽然复兴,但已经不能与昔日的兴盛时期相比,以致到最后被吐蕃所灭。记载这一时期历史的《隋书》、《旧唐书》、《新五代史》、《新唐书》中都有关于吐谷浑的专传,再辅以其他散件的资料,特别是唐代的诗词文集中有很多关于吐谷浑的记载。

一、诸种史书对吐谷浑历史的记载

隋时吐谷浑是西北的一支劲旅,又是隋开西域的必经之地,故《隋书》中把《吐谷浑传》放入卷八三《西域传》的第一部分。《隋书》编撰者强调,“隋室恃其强盛,亦狼狈于青海”,主张对包括吐谷浑在内的各少数民族实现怀柔政策,“溥天之下,皆是朕臣妾,各为善事,即称朕心。嵬王既有好意,欲来投朕,朕唯教嵬王为臣子之法,不可远遣兵马,助为恶事”[258]。该书有关吐谷浑的其他记载,主要是因和吐谷浑作战有功的人物的传记。如卷八五《段达传》中云:“(段达)征吐谷浑,进位金紫光禄大夫。”[259]卷七六《诸葛颖传》云:“(诸葛颖)后征吐谷浑,加正议大夫。”[260]明显可以补充《吐谷浑传》中的不足。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将《吐谷浑传》归入卷一九八《西戎传》部分,此传主要记载了吐谷浑如何逐步依附唐朝,并最后融入唐朝的过程。唐、浑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和平相处的关系,体现了唐对少数民族的一贯政策,从而达到了“近者悦,远者来”的目的。文末第一次给出了吐谷浑从建国到灭亡的确切年代,“吐谷浑自永嘉之末,始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凡三百五十年”[261]

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在卷七四《四夷附录三》内有《吐浑传》。该传一开始就说:“吐浑,本号吐谷浑,或曰乞伏乾归之苗裔。”[262]这种说法和《晋书》、《北史》等云吐谷浑原为辽东鲜卑明显不同,考其原因,可能因为吐谷浑慕容璝曾经击败过乞伏乾归的儿子慕末,占据其地。其后接着云:“自后魏以来,名见中国。”这种观点不妥,吐谷浑之名正式出现在中国史籍中是在前秦苻坚时。[263]除《吐浑传》之外,《义儿·嗣恩传》、《杂传·李金全传》、《杂传·慕容彦超传》,都是吐谷浑人物的传记,这些传记和《吐浑传》相互配合,从微观的角度了解五代时吐谷浑的基本状况,是研究吐谷浑风俗人情十分珍贵的资料。

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上》有《吐谷浑传》,此传和《旧唐书》所述史实基本一致,叙述方式和撰述语言也非常相似,只是个别地方不同。

典制体史书关于吐谷浑的记载,最著名的是《通典》、《唐会要》和《五代会要》等。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九〇《边防六·西戎二》有吐谷浑条,其中的史料大部分都是采自以前的史籍,但以郭元振上安置降吐谷浑状结束,以“状”的形式叙述了武太后期处置吐谷浑的政策,即“顺其情,分其势,而不扰于人,可谓善夺戎狄之权矣”。以这种独特的形式来阐述唐时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政策,是一大创新。

北宋王溥编《唐会要》,卷九四有专门叙述吐谷浑的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把唐与吐谷浑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使唐与吐谷浑的和战关系展现得相当清晰,但记事过于简略,时间跨度也较大,特别是唐中期和吐谷浑的关系,只用三句话概括之,未免有些疏漏。

王溥编《五代会要》中也有对吐谷浑的专门记载,即卷二八《吐浑》,其叙述比《新五代史》中的《吐浑传》时间性更加明确,是研究五代时吐谷浑必须借鉴的史料。

二、诗词文集墓志和敦煌卷子中的吐谷浑历史记载(www.xing528.com)

唐代的诗词文集中关于吐谷浑的记载,虽然不能和其他史书相比,但也有自己的优点,可以从侧面更深一步地了解吐谷浑的情形,其独特的语言组织和结构,更能勾勒出当时吐谷浑的境况。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第五首:“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264]描述的是唐朝初期,吐谷浑经常侵扰洮河一带等地的情形,当时唐朝总的形势上对吐谷浑是守势,但在洮河地区却处于攻势,故在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中也有对那一次战役的记忆描述。作者以绝句的形式从侧面进行烘托,突出了这次战争的激烈和唐军的威猛。虽然唐朝对吐谷浑的战争有征服和掠夺少数民族的一面,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正义的性质,这在柳宗元的《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中有所体现。诗云:“吐谷浑盛强,背西海以夸。岁侵扰我疆,退匿险且遐。帝谓神武师,往征靖皇家。烈烈旆其旗,熊虎杂龙蛇。王旅千万人,衔枚默无哗。束刃逾山徼,张翼纵漠沙。一举刈膻腥,尸骸积如麻。除恶务本根,况敢遗萌芽。洋洋西海水,威命穷天涯。系虏来王都,犒乐穷休嘉。登高望还师,竟野如春华。行者靡不归,亲戚讙要遮。凯旋献清庙,万国思无邪。”[265]

唐人其他文集中也有关于吐谷浑的记载,如反映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受压迫和剥削情况的《蕃中答退浑词及序》(唐吕温文《吕和叔文集》),记载吐谷浑与回鹘相互攻掠的《会昌一品集》(唐李德裕),指出“吐浑七千帐”的《拨川郡王碑》(唐张说《张说之文集》)等等。

近代以来出土的某些有关吐谷浑人的墓志,也是了解吐谷浑史学不可或缺的资料。其中最著名的是,民国初年以来陆续在甘肃武威南青嘴喇嘛湾及宁夏同心县韦州出土的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志,共有十方:《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大周故青海王墓志铭》、《大唐故辅国王慕容志》、《大唐故政乐王墓志铭》、《大唐故代乐王上柱国慕容明墓志铭》、《大唐金城县主墓志铭》、《大唐慕容府君墓志铭》[266]、《大唐故武氏墓志之铭》[267]、《大唐故夫人李氏墓志》[268]、《大唐故左领军卫大将军慕容神威墓志》[269]。这些墓志铭的主人都是嫁到吐谷浑的公主或已经在中原王朝任职的吐谷浑人,这些墓志铭的撰写方式也基本上和中原其他保存下来的墓志铭没有什么区别,一般都是先追忆死者的生平事迹,后给予凭吊和纪念。由于这些墓志铭都是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是研究吐谷浑国灭亡后迁入唐境内的吐谷浑族人最重要的史料。

二十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敦煌卷子中,《吐谷浑(阿柴)纪年》是用吐蕃文写成的一份纪年性质的文献,记载了公元706—715年吐蕃统治下吐谷浑王庭所发生的大事,对于了解这一时期吐蕃与吐谷浑、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70]编号为S.0367的《沙州伊州地志》残卷和编号为S.0788的《沙州图经》[271]也有对吐谷浑的记载,前者纳职县条言:“右唐初有土人鄯伏陀,属东突厥,以征税繁重,率城人入碛,奔鄯善,至并吐浑居住。”又萨毗城条云:“恒有吐蕃和土谷浑往来不绝。”[272]后者寿昌县地境条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恒有土蕃土谷贼往来” [273]。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卷子中,关于吐谷浑的资料更多,如编号为S.0389的《肃州防戍都状》记载:“及退浑王拨乞狸等十一月一日并往,归入本国。”[274]编号为S.4276的《管内三军百姓奏请表》之后有冒头文:“归义军节度使左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安怀恩并州县僧俗官吏兼二州六镇耆老及通类退浑十部落三军蕃汉百姓一万人上表。”编号为S. 6342的《张议潮进表及朝廷批答》云:“咸通二年收凉州,今不知却废,又杂蕃浑。”[275]等等。

总之,隋唐时期,关于吐谷浑的记载,已不仅仅限于正史中的描述,很多材料都是来源于其他的墓志、诗集、诏令、文集,极大地丰富了关于吐谷浑的记载,使吐谷浑资料来源极大地扩大。

三、隋唐五代吐谷浑史学略析

隋唐五代时期总体来说还是统一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各少数民族史学在大一统的背景下,呈现初步繁荣的景象。吐谷浑民族撰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向了自己的繁荣,这一时期留下的吐谷浑的记载是最多的。

属于本时期的几部“正史”都有吐谷浑民族的传记。这些传记,首先反映了吐谷浑民族发展、演变的历史;其次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原王朝与吐谷浑的关系,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局部地区呈现的历史面貌;最后反映了史学家对吐谷浑历史十分地重视,从而给后人留下来许多吐谷浑史撰述的踪迹,从而了解到撰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自觉意识,是本时期内史学家的基本特点之一。[276]除了这些正史,本时期内的其他史籍中的记载比正史中的记载范围更加地广泛,史料也更加地全面,如本时期内的典制体、地方志、域外传,甚至一些诗词文集中都对吐谷浑有或多或少的涉及。

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用吐蕃文写就的吐谷浑的史料,这些吐蕃文史料和汉文一样,都可以说是间接性的资料,但可以很好地补充汉文史籍中的不足,如在敦煌发现的《吐谷浑(阿柴)纪年》卷子。

显然,本时期内撰述的吐谷浑的历史都是在统一的大背景下完成的,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也为了把撰述少数民族史学传承下来,作为少数民族组成部分的吐谷浑,受到史学家的重视,虽然在吐谷浑史事的记述上没有什么大的出入,但讨论吐谷浑的史学,必须把这些单独的记述放入整个的大背景下来讨论,把作者的史学思想和史事的记述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地了解本时期内的吐谷浑民族撰述史学的发展。如《通典·边防门序》,在论说华夏与蛮夷诸多不同之后,总结历代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强烈批评自秦始皇至唐初观兵黩武讨伐戎夷导致皇朝的祸患,充分肯定前贤“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来则御之,去则备之”的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慨叹“前事之元龟,足为殷鉴者矣”[277]。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作者把《吐谷浑传》放入《通典·边防·西戎二》的真正意图,即把吐谷浑作为一个部分来讨论前朝对其政策的得失,得出正确的处理吐谷浑的民族政策,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