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冥府:古代高维空间还是幻想?

冥府:古代高维空间还是幻想?

时间:2023-09-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则把人类死亡后其灵魂所停留的空间称为阴间或者冥府、阴曹地府。从高维空间看三维空间又会如何?也就是说,人们推测从高维空间看低维空间,应该能获得在低维空间中所观察不到的更丰富的信息。从这两个类比,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文化中所摹想的冥府与现实空间之关系的影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则认为人是通过“物质形态转化”才得以进入幽冥空间,即所谓的“聚则成形,散则为灵”。

冥府:古代高维空间还是幻想?

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摹想出了冥府的概念,并把这一概念定义为另一个空间,认为人类死亡之后,其灵魂不灭,并汇集于此,在这里进行如同生时的一切活动。比如说,希腊神话中的哈迪斯既指掌管冥界事物的冥王,又是冥府的名称。这一神话体系认为冥府位于西方,在瀛海奥克阿诺斯的彼岸,是鬼魂居住之所;奥西里斯则是埃及神话中冥府的统治者。这一神话体系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最终结束,而是达到永生的途径,逝者将在奥西里斯统治的另一个世界复活,并永远生存;在东方,如日本文化中则摹想出了“黄泉国”这一人死后所生活的地下世界。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则把人类死亡后其灵魂所停留的空间称为阴间或者冥府、阴曹地府。大量的神话和宗教典籍中对此都有记载,在受众面较大的古典小说中,《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中对此的描摹最为详备。比如说在《西游记》中,用两回书、近万字详细地描述了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游历阴间的经过,内容涉及冥府的地理概况、机构设置、官制、运作机制、价值取向等;此外书中还铺叙了孙悟空得道以后被拘往冥府的情节。《聊斋志异》中的《席方平》《陆判》《锦瑟》等篇目,其故事主线也与冥府相关。

通过中国古代典籍来看,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我们所生活空间的三维性特点,并对其进行了抽象。比如说《管子》中表达的“四方上下曰合”,“合”即为抽象意义的空间概念;《淮南子·齐俗训》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宙”和“宇”分别表示时间与空间,等等。但是神话和宗教中的空间概念却并不局限于现实的三维空间,至少还要下达幽冥之地。人们认为这一空间与现实空间是重合的,甚至包含现实空间,但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却无法感知它。至于古人是否认为它是超越现实空间的高维空间,这一问题无从索解,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们因赋予了其神秘性、超乎现实空间的能力,以及因果报应等因素,而对其充满敬畏感。

高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空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从高维空间看三维空间又会如何?目前对此的认识尚不甚了然,但是人们基于从三维空间看二维空间的体会,进行了揣测,比如说有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类比:我们想象在三维空间中的一张二维平面画中生活着二维扁片人,不管这幅画多么丰富多彩,但其中的二维人只能看到周围世界的侧面,在他们眼中,周围的人和事物只是一些长短不一的线段而已。只有当其从画中抽身出来,进入三维空间,再审视那幅画,才能看到画的全貌。也就是说,人们推测从高维空间看低维空间,应该能获得在低维空间中所观察不到的更丰富的信息。

此外,人们揣测高维空间拥有对低维空间占绝对优势的干预能力,并用这样的类比来进行说明:一只蚂蚁在平展的二维纸面上爬行,在它的视野中世界是如此宽阔平坦,一望无边。但是这个世界是一个纯粹的二维世界,只有前后左右,没有上下这一概念。处于三维空间的人不仅可以洞悉其每一个行为,还可轻易地干预它。比如说,假如人突然把一片树叶放在蚂蚁的面前,对于蚂蚁来说,这就是一次不知从何而来,完全没有预兆的凭空出现的干预行为,超出了其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假如蚂蚁拥有思维的话,它会不会认为这很神奇?

这两个类比,与刘慈欣先生在其科幻小说《三体》中摹想的,人类从三维空间进入四维空间的感受相同:在小说中,“万有引力”号战舰受命追击叛逃至太空的“蓝色空间”号,后者因偶然的机会进入了“四维空间”的碎块,人们发现在观察处于三维空间的物体时,能够看到无限的细节:

“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挡住它后面的东西,任何封闭体的内部也都是能看到的”“所有的遮挡和封闭都不存在,一切都暴露在外”“‘蓝色空间’号飞船像一幅宏伟的巨画舒展开来,他们可以一直看到舰尾,也可以一直看到舰首”“他们能够看到每一个舱室的内部;可以看到液体在错综复杂的管道中流动,看到舰尾核反应堆中核聚变的火球……”

此外,书中还提到,“蓝色空间”号对于“万有引力”号,拥有了如同生活在三维空间的人干预生活在二维空间中的蚂蚁般的优势,战舰上的士兵可以从四维空间凭空出现在“万有引力”号上,很轻易地对其进行打击。(www.xing528.com)

从这两个类比,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文化中所摹想的冥府与现实空间之关系的影子。幽冥世界被人们赋予了来去无踪,可以轻易进入现实空间,以及对其近乎无限的认识能力和干预能力,是以古人常以“人间私语,天听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剑”的惴惴感来面对它。

《聊斋志异》中“陆判”一篇,讲述的是书生朱尔旦与冥府陆判官倾心交往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处情节:朱尔旦文思不畅、属文迟钝,陆判不仅能通过洞悉其五脏六腑,明了其原因在于心脏的“毛窍”堵塞,还在冥间万千心脏中捡取上佳的为其更换,从而使朱尔旦文思精进。这样的情节无疑是基于幽冥世界近乎无限的认识能力和干预能力来设置的。再如“李伯言”一篇,讲述的是李伯言在死后至冥府代行三天的阎王职责,在审理案件时刚萌生袒护亲属的念头,立时“殿上火生,焰烧梁栋”,鬼吏告诫他:“阴曹不与人世等,一念之私不可容。急消他念,则火自熄。”文中还借李的朋友之口表述:“闺房一语,遂播幽冥,可惧哉!”由此可见幽冥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不局限于观察事物的细节,甚至还可抵达人的观念和心理活动。

《聊斋志异》中的其他篇目如《王六郎》《婴宁》《聂小倩》《鲁公女》等也表达了幽冥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干预能力:或解人危难,或延人寿命,或助人复仇,或预卜吉凶等。类似的例子在其他神话志怪小说和传奇话本中也俯拾皆是,例如明代周朝俊所著的《红梅记》,主人公即为戏曲曲目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死后化鬼复仇的李慧娘。

物理学者李淼认为《三体》中所描摹的人从三维空间进入四维空间并不现实,其理由之一在于人的身体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而分子、原子之所以成为分子、原子是因为原子核电子之间具电磁力,但分子、原子进入四维空间就不存在了,人当然也会随之解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则认为人是通过“物质形态转化”才得以进入幽冥空间,即所谓的“聚则成形,散则为灵”。不惟人,实物也是如此,如《西游记》中记述了一个叫相公的虔心向善的老者,但有积蓄就买“金银纸锭,记库焚烧”,这些焚烧后的纸锭经过“物质形态转化”后得以进入冥府,所以其“在阳世间是一条好善的穷汉,那世里却是个积玉堆金的长者”。

曾有学者说过,幽冥信仰是中国民俗信仰的重要内容,它渗透在民众的思想意识里,人们试图解释它,利用它,以致成为幻想艺术的再造物,使中国文化领域出现了色彩斑斓的幽冥幻想文化现象。我们不能断言古人所摹想出的幽冥空间具有“高维空间”的特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基于丰富的想象力,并借助神话传说等扩张了空间观。这一扩张的空间观既然有虚构和幻想的成分,对其特质的设定必然会高于现实空间。或许正因如此,其似乎在一些特质上与现代物理学所认知的高维空间表现出了一定的契合。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6年3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