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力量崇拜到技术崇拜的神话延伸

从力量崇拜到技术崇拜的神话延伸

时间:2023-09-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梳理我国神话从《山海经》到《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发展路径,从中似可见一条从侧重力量崇拜向侧重“技术”崇拜延伸的脉络。神魔之间的斗法,“技术”成为决定胜负的更关键因素。这种想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它代表了随着世易时移,人们为了克服自身能力局限,从对力量的崇拜转而寻求“技术”支持的愿望。

从力量崇拜到技术崇拜的神话延伸

中国古代神话的最初文字记载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水经注》《吕氏春秋》等古代典籍中,其影响以《山海经》为最。自晋代起发展出《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唐代则盛行具神话色彩的传奇小说。至元明时期《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先后问世,标志着我国神话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按照茅盾先生的论断,神话的一个重要特点为“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行事”。因此,可以说不同时期的神话表现了人们对斯时斯地“超乎人类能力”的想象和描摹。世易时移,对这种能力的认识必然有所不同。梳理我国神话从《山海经》到《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发展路径,从中似可见一条从侧重力量崇拜向侧重“技术”崇拜延伸的脉络。

曾经有学者说过,中国神话“响彻着劳动创造的回音,它是劳动创造的生动记录”。这一论断用于衡量早期神话《山海经》尤为确切。解读《山海经》可以看出,书中有相当一部分记载是基于人们对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人物的想象和描摹。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女娲补天”“大羿射日”“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在当时的想象中,这种能力的最重要基础是对抗自然的力量和勇气,此外从中还可以看到射箭、奔跑等狩猎技能的影子。

究其原因,当在于斯时人们由于改造自然能力的弱小,而表现出的对于力量的崇拜。因此在《山海经》中,多见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塑造的具超强力量的形象,如通过添加具有实用性的动物器官和增加人体器官的数量,来塑造的“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的蚩尤,“人头蛇身”的伏羲,“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西王母,以及“八首人面,虎身十尾”等形象。

伏羲女娲图 

而从《西游记》到《封神演义》,作者对这种“超乎人类能力”的界定已经逐渐淡出“力量”的范畴。神魔之间的斗法,“技术”成为决定胜负的更关键因素。这种“技术”具体表现为呼风唤雨、遮天蔽日、变化隐身等法术和种种具有神奇能力的法宝。

比如说在《西游记》中,对孙悟空能力的最初描摹还可以看到力量的影子,超凡的力量以及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使他对抗天宫诸神几乎无往而不利。但是到了取经途中,这种力量优势消弭于无形,取经团队步履维艰,动辄遇险。无论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还是佛祖座下的老鼠精,乃至蜈蚣精,都可以凭借法宝和法术在与孙悟空的对垒中占尽优势。在晚于《西游记》出现的《封神演义》中,法宝和法术的优势愈发彰显,书中所描述的神魔斗法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垒双方新“技术”的“开发”和互相压制的过程。(www.xing528.com)

学界普遍认同《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均非作者独立创作完成,而属于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作品。因此,这种对“法宝”和“法术”的想象并非作者突发奇想,将其归因于在故事积淀过程中人们对“超乎人类能力”的新认识似乎更为合理。

这种想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它代表了随着世易时移,人们为了克服自身能力局限,从对力量的崇拜转而寻求“技术”支持的愿望。“法宝”和“法术”其实可看作“技术”的一种变形,抑或是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想象和描摹,是人们在仅凭人力无法达成愿望时,所幻想、虚拟,希望能够拥有的“技术”。

比如说,千里眼、顺风耳、筋斗云等代表了人们克服空间障碍的愿望,人类早已付诸实现并走得更远;持国天王的琵琶声有超声波的影子;雷震子的翅膀、变幻形体、三头六臂、利用一根毫毛变化出自身等,在某种程度代表了器官移植和克隆的意愿;至于呼风唤雨、避水火、刀枪不入、长生不老等想象在今天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现。而从一些更可贵的想象,如“天上一日,下界一年”中,甚至可以看到相对时空观和“双生子佯谬”的影子。

“神话翅膀所翱翔的地方,每每都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先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这种基于“技术”崇拜的想象也是现代科技萌生和发展的助力之一,无疑弥足珍贵。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4年12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