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辉巷:胜利桥北街区的异域风情

光辉巷:胜利桥北街区的异域风情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西岗区胜利桥北、俄罗斯风情街西侧,由烟台街、光辉巷与海平街围合而成的胜利桥北街区28栋单体小楼,充满异域风情,在暮色里,变得瑰丽、迷离。2011年,在光辉巷11号居住了30多年的韩正堂搬到了锦绣小区。“去年10月,光辉巷开始搬迁改造,如今老邻居们都搬走了。”毕竟住了30多年,对这里有感情,隔三差五,韩正堂老人就会坐公交车回来,静静地站在围栏外,向光辉巷里望望。光辉巷正积蓄着蜕变的力量,等待着重放光辉。

光辉巷:胜利桥北街区的异域风情

位于西岗区胜利桥北、俄罗斯风情街西侧,由烟台街、光辉巷与海平街围合而成的胜利桥北街区28栋单体小楼,充满异域风情,在暮色里,变得瑰丽、迷离。

2011年,在光辉巷11号居住了30多年的韩正堂搬到了锦绣小区。

“去年10月,光辉巷开始搬迁改造,如今老邻居们都搬走了。”整个光辉巷围起了砖墙,上面又加了高大的纱网,透过纱网,望得见装饰精美的古旧老墙、屋顶精细的造型和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树……

“可以说光辉巷这片俄罗斯民居,是这座城市的第一片住宅区。它起初是沙俄高级行政职员和东清铁路员工的住所,日俄战争之后,成了日本人居住区。大连解放以后归铁路部门所有,成为铁路职工的家属住宅。小楼多为二层或局部三层的砖混木质结构,每栋楼门头都非常考究,花纹雕刻精美,屋檐局部细节设计各异。”据《大连市志·科学技术志》记载,当初建设胜利桥北街区,除俄国工程师外,还从德国聘请了两名建筑师。因此,烟台街的28栋建筑有尖顶的也有平顶的,有俄罗斯风格的也有德式民居风格的,虽然都是欧式建筑,但绝没有重复。

当年每栋楼前围着15~20平方米的小花坛,住户们在门前栽种鲜花,盛放之季,花香满院。“院子里原来就栽了不少梧桐树槐树、椿树。那时的烟台街铺着青石板路,到了雨季,雨水沿房檐滴落,打在青石板上,赶上大雨,雨水会在青石板上打出烟雾,雨后的青石板光可鉴人。”韩正堂回忆说。

老住户们说,大连解放之初,这里很多房子空无一人,但人们都不敢住进去。最初的住户都是被请来看门的,不收房租,一栋房子只住一户,或者楼上楼下各一户。“只要是铁路职工,进去随便挑,看好了就可以搬进去,渐渐地住进来的人多了,每栋小楼里都住进了几户人家。人心慢慢安稳下来,搬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后来一栋房子住4户比较常见,也有更多的。”1936年出生的刘麟奇1953年起就住在光辉巷11号的俄式建筑里,那时楼上住着在造船厂工作的一家苏联人,1956年苏联人离开后刘家才从楼下搬到楼上,这栋楼最多的时候住了5户。“那时候,铁路部门对这片住宅3年一小修,6年一中修,10年一大修,保护得非常好。原来楼顶覆盖的都是绿色的铜瓦和铁板瓦,‘文革’后渐渐换成了石灰瓦、石棉瓦,现在仅剩一两户仍保留着原来的绿瓦。那时候民风淳朴,谁家人出去了,就招呼邻居帮着望望门;吃过晚饭,大家就聚在院子里打扑克。”(www.xing528.com)

光辉巷老建筑

“‘文革’中,许多小楼外的围墙都拆掉了。后来孩子们长大了,房子不够住,有人就开始在院子里盖小房,一开始需要申请,得到铁路段的同意方可动工,因而很多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盖的小房都有这种小产权。再后来,连申请都不用了。改革开放后,家家都开始捡砖头盖小房,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路越来越窄,有的地方背个麻袋都过不去,光辉巷变得脏乱差起来,许多老住户渐渐搬走了。”据韩正堂介绍,有一户人家竟然盖了20间小房。

越来越多的老住户搬出了光辉巷,房子被出租给了包括很多拾荒者在内的外来务工人员。毕竟住了30多年,对这里有感情,隔三差五,韩正堂老人就会坐公交车回来,静静地站在围栏外,向光辉巷里望望。巷里,许多腐朽的木窗已被拆卸下来了,小楼里不时传出施工的声音。“修缮后,这28栋老建筑将建成五星级庭院式酒店。”韩老说。

光辉巷正积蓄着蜕变的力量,等待着重放光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