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大学的博士培养:超越实用性目的和社会需求

德国大学的博士培养:超越实用性目的和社会需求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德国大学的制度设计中,博士培养最初并不是一个高级的学业层次,而是贯穿大学学习的全部阶段。为科学而科学、不以实用性目的追求纯粹科学的大学观也深深地植根于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但这种一直以来存在的矛盾也从一个侧面成为德国大学博士培养理念的佐证——大学中的科研和科研训练应该远离功利性目的和社会实践,这样一种培养观念是基于科学立场而非社会需求的。

德国大学的博士培养:超越实用性目的和社会需求

德国大学的制度设计中,博士培养最初并不是一个高级的学业层次,而是贯穿大学学习的全部阶段。从19世纪初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大学都没有进行学业层次的区分,博士学位长期是大学授予的唯一学术性学位。学生进入大学后,都被认为应当进行本学科或多个学科的自由学习,并以助手的身份在教授指导下进行若干年的科研工作并撰写论文,最终参与博士考试获得博士学位。大学的学习定位于纯粹的研究训练,不管学生未来的职业取向是教师、公务员律师还是医生,大学对他们来说,都是研究的场所,是接受科研训练的阶段。为科学而科学、不以实用性目的追求纯粹科学的大学观也深深地植根于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

事实上,德国大学的这种科研人才培养理念和学生的职业需求之间一直存在不一致。19世纪,那些想担任国家公职人员大学生并不选择完成博士论文,而是以参加国家考试作为大学学业的结束,国家考试从19世纪设立起,到今天一直被作为大学的第一级毕业文凭[12]。在今天的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也并不一定指向未来的学术性工作。200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获得学位十年之后,只有20%到40%的博士依然在高等教育机构内工作,在高校之外的研究机构就职的比例则更少,特别是化学法律、经济和电子类等专业。[13]德国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广泛就业于学术机构、各种公共和私人部门、专业和半专业行业、政府、管理部门和私人组织。[14]将德国与美国进行对比可以看到,美国博士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高校教学和研究人员,2004年,约有56%的美国博士毕业生在高校内就业。[15]

当然,当今博士就业多元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各个部门对于科研人才需求的增多。但这种一直以来存在的矛盾也从一个侧面成为德国大学博士培养理念的佐证——大学中的科研和科研训练应该远离功利性目的和社会实践,这样一种培养观念是基于科学立场而非社会需求的。而按照洪堡最初提出的“统一的科学”和“由科学达致修养”的理念,科研训练最终能够达到涵养修养、提升道德的目的,这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各个部门而言,都是有益的。(www.xing528.com)

理解德国博士教育的定位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德国大学,博士学位并不是获得大学教职(教授)的充分资质,通常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的高校执教资格考试才是德国大学最高级别的考试和获得教职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德国的学术人员在获得博士学位后,需在大学继续以学术助理的身份从事学术研究,平均经过8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一篇学术水平在博士论文之上的教师资格考试论文(可以是博士论文的深入,也可是另外一项新的研究),同时开设一门讲座课作为授课能力的考核。候选人通过资格考试之后获得高校执教资格,便可以以讲师身份在大学中独立进行科研、教学以及指导博士论文,同时等待申请教授席位。因而这一执教资格也被称为“高级博士”。

所以说,博士学业是德国学术系统漫长的科研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博士培养的目标服务于大学的根本理念,即科学研究。这种科研训练远离实用性目的,追求纯粹的科研探索和学科知识的增长,是一种基于纯科学立场的培养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